吴晓佳
农业部经管司副处长
我国土地流转现状
——吴晓佳
吴晓佳
农业部经管司副处长
伴随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年底,有将近45%的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1/3的劳动力连续6个月长期在外务工,正是由于这些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变化,才使得规模经营、土地流转被提上议事日程,而十年前这个问题并不被关注,2004—2005年,整个土地流转面积在家庭承包经营中占比不足5%。经过十年的发展,可以将这一现象总结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在今天的农业发展上是必由之路。由于确定了这个方向,在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大形势下,在整个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之下,粮食安全、农产品供给(包括整个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一是流转面积快速增长,流转比例地区间差异较大。截至2014年6月底,全国农村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为3.87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8.8%,是2004年土地流转面积的7倍,占比提高近25个百分点;是2008年土地流转面积的近3倍,占比提高20个百分点。在从分省数据看,流转面积超过50%的省份有8个,上海60%,浙江61%,江苏59%。低于15%的省有5个,其中海南9%。可见,流转的比例与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转移程度总体上是相适应的。
二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转包仍是最主要的流转形式。当前土地流转类型主要有转包、合作、转让、互换、入股和租赁等。虽然大量的农民转移出去,但是依然有巨量的人口在农村生产生活,因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之间转包仍是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占比约为60%。
三是土地流转的流向以农户间的流转为主,向合作社、企业集中的趋向明显。由于过去土地承包经营权对象比较单一,没有统计流转到新型主体的流转比例。从2009年开始,将其纳入统计,流转到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比率显著增长,农户之间的流转略微下降,达到60%,向企业(20%)和农民专业合作社(10%)流转的面积逐渐增加。
一方面“想流流不出去”,农户有这样的需求,但服务跟不上。权属不清,证书发放不到位,制约了土地的流转。另一方面“不想流转非要流”,主要表现在行政干预,有的地方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不少地方片面追求规模和比例。
我国的粮食生产已经连续11年获得丰收,粮食产量从2003年的43 065万吨到2014年的60 710万吨,年产量增加了17 645万吨,年均增产1 357万吨。而据农业部测算,我国实际的粮食消费量约为64 000万吨左右,也就是说我国大概有近4 000万吨的粮食缺口。2014年我国进口粮食10 042万吨,接近粮食缺口的3倍。进口的粮食中有7 140万吨是大豆,占到进口量的70%左右;三大主粮即大米、小麦和玉米分别进口300万吨、260万吨和258万吨,累计进口818万吨,占进口量的8%左右;剩下的超过20%的进口量主要来自进口的大麦、高粱和玉米酒糟,2014年分别进口了500多万吨,另外,还有进口的800多万吨薯类。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对饲料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饲料是以玉米-豆粕型日粮为主,但当玉米价格较高时,为降低饲料成本,饲料企业及养殖户会使用其他能量饲料如大麦、高粱、小麦等替代玉米。据估算,目前我国玉米库存超过2亿吨,甚至超过了2014年的玉米产量,主要是替代玉米的进口顶住了国内玉米的销售。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未来畜牧业也将出现新的趋势。为更好地把握与畜牧业相关的农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本刊记者特对玉米、饲料和猪肉的市场展望摘录如下,供广大业内人士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