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桂芳
摘要:目的 分析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的护理方法,探讨其护理价值。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所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设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组均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包括疼痛护理、心理护理、溶栓治疗护理等内容,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患者共发生心源性休克8例,占22.85%;心律失常16例,占45.71%;心肌剧烈疼痛18例,占51.42%。观察组患者共发生心源性休克1例,占2.85%;心律失常1例,占2.85%;心肌剧烈疼痛3例,占8.57%。后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前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有助于降低患者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心肌剧烈疼痛等症状的发生率。
关键词:心肌梗死;急性期;护理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指的是由于心脏组织缺血而导致的坏死性心肌病变,主要的诱因是指冠状动脉闭塞,血液流通受阻,心脏供血量不足[1]。急性心肌梗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气短心悸、窒息休克、心肌压绞性疼痛、白细胞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加快、间歇性心律失常与猝死等,具有危害性大、发病时间短、死亡率高等特点[2]。鉴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几乎毫无发病症状,实施综合护理是成功抢救患者的关键前提。笔者抽取本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所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常规护理与综合护理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所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设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组均35例。对照组男23例,女12例,起止年龄为40~81岁,平均年龄为(56.14±3.17)岁,其中22例为广泛前臂心肌梗死,13例为单面心肌梗死。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起止年龄为38~79岁,平均年龄为(55.38±5.07)岁,其中25例为广泛前臂心肌梗死,10例为单面心肌梗死,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皆无明显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之后皆采取抢救措施,主要为PIC治疗与溶栓治疗,治疗过程结束之后,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病情监控、饮食调节等常规护理方法。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其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主要的护理项目包括:疼痛护理、心理护理、氧疗护理、溶栓护理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x2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组间差距以方差检验,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 结果
经统计分析,对照组共发生心源性休克8例,占22.85%;心律失常16例,占45.71%;心肌剧烈疼痛18例,占51.42%。观察组患者共发生心源性休克1例,占2.85%;心律失常1例,占2.85%;心肌剧烈疼痛3例,占8.57%,后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前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3.1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心肌时常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感,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的问题,再加上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具有危重性 [3]。因此,患者往往会出现焦虑,导致心率加快,心肌的疼痛感更加明显,加重心律失常,影响治疗效果。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关键在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其克服内心的焦虑与绝望的负面情绪。告知患者情绪过于激动会加重病情,降低治疗效果。
3.2静脉通道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需要长期且频繁地输液,为了避免对患者的表层皮肤造成反复性的伤害,导致出现感染。为了保证治疗的效果,防止发生并发症,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输液的过程当中,护理人员应当在给药血管的选择方面格外注意。如果出现药物渗漏的现象,护理人员应当在第一时间将给药血管换掉,重新固定针头,在药物渗漏的具体位置上使用普鲁卡因加以封闭处理,防止药物持续渗漏,以至于出现局部皮肤坏死的现象。
3.3氧疗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冠状动脉闭塞,血液流通受阻,心脏供血量不足,容易出现低氧血症,伴随心律失常与心肌剧烈疼痛会加重低氧血症。鉴于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入院接受治疗之时起应该持续给氧,保证心肌的供氧量,减缓患者的心肌疼痛感。低氧血症往往会呈现出多个不同的程度,对于病情较为稳定,低氧血症程度较低的患者,只需要进行中等流量输氧即可,以稍微恢复患者的心肌收缩力,防止心肌梗死的面积进一步扩大[4]。而对病情不稳定,低氧血症程度较高的患者,需要进行高流量输氧,输氧量为4.5~6.5L/min,待其病情逐渐稳定下来,低氧血症得到明显缓解的时候,可调回中等流量输氧量。
3.4疼痛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之一就是心前区与胸后骨剧烈的疼痛感,高度的疼痛阈值会使患者的心率加快,血压骤升,继而引发心律失常,造成心源性休克。鉴于此,需要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疼痛护理,帮助其止痛,具体的方法如下:对于血压正常的患者给予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对于单面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呱替咙肌肉注射;对于广泛前臂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吗啡静脉推注。
3.5大便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长期卧床,排便不畅,出现便秘问题,导致腹内压增加,影响治疗效果。因此,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排便不畅的问题,护理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大便护理,可给予开塞露润滑并刺激肠壁,软化大便,使其易于排出,或者是使用缓泻剂,通腑攻下,帮助患者排便,对于部分便秘情况比较严重的患者,可进行灌肠处理。此外,指导患者在排便的过程当中不可用力过猛,避免血压上升,造成心律失常与心肌剧烈疼痛。
综上所述,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患者共发生心源性休克8例,占22.85%;心律失常16例,占45.71%;心肌剧烈疼痛18例,占51.42%,而采用综合护理方法的观察组患者则共发生心源性休克1例,占2.85%;心律失常1例,占2.85%;心肌剧烈疼痛3例,占8.57%,后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前者。由此可见,综合护理方法对于降低患者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舒缓其心肌疼痛感,稳定其心率等方面有着高度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夏海燕.42例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的护理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3):306-307.
[2]王亚丽,张贵晓,王红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的心理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3,7(5):1964-1965.
[3]申晓芬.87例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09,22(12):2864-2865.
[4]张金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15(3):796-797.
编辑/王海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