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禄
摘要:近年来,我国过度教育的问题凸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分析我国过度教育的现状入手,通过研究过度教育形成的原因,揭示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就此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过度教育;结构性过度;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3013702
1引言
过度教育,指的是个人拥有的教育年限大于他从事的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年限。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前,大学生数量相对偏低,就业也由国家实行计划分配,因此没有失业的情况,也不存在过度教育。然而,自高校扩招以后,大学毕业生数量大幅增加,而失业率却屡创新高。特别是2013年,高校毕业生突破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得不从事较低学历者就能从事的工作,我国的过度教育问题越来越凸显。
2我国过度教育的现状
高校扩招以来,我国本专科招生的平均增长率一直维持在20%以上,就业压力日趋严峻。与此同时,我国教育不足与过度教育同时存在。实际上,我国知识人才在总量上是不足的,主要表现为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偏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截至2010年,据教育部的相关数据统计,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达26.5%,而经合组织(OECD)国家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在1994年就已达到51%,因此我国仍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初级阶段。其实,我国过度教育不完全是总量上的过度,更主要的是结构上的过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区域性供给过度,近年来,在大中城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占总数的80.8%,特别在京、沪、津、鲁、苏、浙、闽、粤8个经济较发达省、市就业的毕业生占总数的57.6%,而县镇和农村就业者远远不足;二是大学生行业性供给过度,一些热门行业如金融业的毕业生供大于求,而一些冷门行业却受制于人才不足,这些都导致短期局部劳动力供给出现过剩。
3我国过度教育的成因
关于我国过度教育形成的原因,理论界给出了很多解释,但任何单一的解释都无法对其进行周全的分析。实际上,过度教育并不仅仅是教育领域或经济领域的问题,它涉及到经济、科技、社会制度、大众心理等各个方面,笔者结合相关资料,总结了以下几点主要原因:
3.1经济发展水平受限
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近几年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存在巨大的需求,而我国居民毛入学率又远远低于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按理说不应存在过度教育的现象,这与现实中我国大量毕业生无法就业大相矛盾。然而,我国虽然经济发展迅速,但人口基数巨大,人均经济占有量因此大打折扣,庞大的高校毕业生在高素质劳动力市场上远远供过于求。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是我国教育过度形成的根本原因。
3.2高等教育自身发展不合理
根据澳肯定律,即一个国家国民收入每增加2.5个百分点,就业率则会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对于劳动力需求的增长率要低于国民收入的增长率。而我国高等教育毕业生增长率高于GDP的增长率几倍之多,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教育过度的现象。另外,我国高等教育往往与社会需求脱节,对于学生的教育更偏重于理论知识而非实践操作,对于专业的设置也偏重于热门专业,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3.3制度设计不完善
我国正处在深刻的社会转型期,各项制度设计正在探索之中,难免会出现诸多漏洞。特别是劳动力市场发展还很不完善,劳动力还不能在全国完全自由合理流动。我国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将劳动力市场分为城市和农村两个截然不同的部分,在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往往环境好,待遇高,有社会保障,而农村则相反。这就导致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宁愿在城市从事和专业无关的工作,也不愿意去农村从事学用结合的工作。与此同时,户籍制度对人才流动管理过严,这也导致很多毕业生不愿意支付过高的转换成本,从而加剧教育的结构型过度。
3.4择业观念有偏差
受整个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毕业生的择业观相对过于集中,一是更倾向于国企、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二是更倾向于沿海发达城市,三是更看重高福利高待遇的大型企业。然而僧多粥少,现实中符合这类要求的岗位非常少,致使大部分毕业生无法找到心仪的工作,而很多企业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
4我国过度教育的负面效应
教育大众化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但过度教育却对我国经济社会等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点:
4.1教育资源严重浪费
我国当前教育大众化程度较低,与经合组织各国存在不小的差距,教育资源相对稀缺。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高素质人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者从事较低学历者就能从事的工作,使得受到较高教育的劳动者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这对我国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4.2生产力发展受到阻碍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出现了国民教育普及度与生产力发展呈反比的现象。Simon Kuznets研究指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也取决于劳动者的工作态度。如今,随着我国教育普及度越来越高,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也呈现了与之相反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过较高教育的劳动者从事着相对简单的工作,致使其生产积极性下降。美国贝尔公司曾进行过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过度教育每增加一年,劳动者工作满足感则下降3.3%;劳动者工作满足感增加1%,将会提高产出2.53%。可见,过度教育与生产力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前者可以通过降低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来阻碍生产力的进步。
4.3社会凝聚力受到负面影响
一个国家的就业情况及就业满意度与社会凝聚力密切相关,如果失业率过高或者大部分劳动者对工作不满,就会造成社会动荡。特别是当大部分心理预期较高的高校毕业生长时间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时,就有可能导致其对社会和政府极大的不满,严重时可引起社会及政治动乱。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相当一部分西方国家在高校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的严峻就业压力下,发生过示威游行及街头抗议。因此,过度教育如得不到有效解决,则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极大威胁。过度教育对个人、社会而言都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特别是近几年来,过度教育影响的覆盖面越来越大。
5对策与建议
笔者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及对我国具体情况的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5.1大力发展国家经济
经济发展水平的受限是我国过度教育形成的根本原因。由于经济发展速度与就业率呈正相关关系,当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时,就业率往往较高,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时,就业率便会下降。当前,我国发展经济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非公有制经济机制灵活,领域广泛,因此对就业的容量较大。我们要在不断规范其经营的同时,取消或调整一些限制和禁令,依法维护非公有制经济正当利益,并为其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二是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由于第三产业是容纳劳动力的主要渠道,而我国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仅为46.1%(2013年),同期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占有量平均都在80%以上,因此我国应加快对第三产业特别是高新科技产业的投资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强校企合作及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层次和产品竞争力,努力调整产业结构,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5.2加大高校改革力度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速度高于经济发展速度,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劳动力供给过剩。与此同时,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知识结构过于集中,导致很多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不匹配,这进一步加剧了失业的现象。因此,高等教育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适度扩招,使其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相一致,这样可以避免浪费资源,二是合理调整教育结构,不能为了经济利益盲目设置热门专业,而要在对社会劳动需求进行严密分析的前提下设置专业,同时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其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有机结合起来。
5.3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
在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劳动力往往能够合理流动,这对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无疑起着积极的作用。然而,我国劳动力市场还很不完善,如社会保障制度、人事制度不健全,户籍制度过于僵化,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因此,我们必须要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将社保合理纳入各种所有制企业,同时放宽户籍管制,为各类人才创造一个宽松、有序、平等竞争的就业环境。
5.4宣传正确择业观念
受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范围过于狭窄,主要偏向于国企、事业单位,沿海大中城市及高薪企业。这就导致相当部分工作岗位招不到人,而小部分工作岗位竞争激烈。实际上,大学毕业生的增长率远远高于社会劳动力需求量,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从实际出发,改变“一次性就业”的思想观念,克服急功近利、患得患失、盲目攀高等心理,树立脚踏实地的择业观。
参考文献
[1]张军利.“过度教育”:劳动力市场视角下的中国高等教育[J].教育研究,2010,(9).
[2]许林,许丽.国外“过度教育”问题研究对我国解决“教育深化”问题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9,(8).
[3]白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过度教育探索——兼论过度教育下的大学生就业[D].兰州:西北大学,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