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杰
香河县小麦吸浆虫发生与防治
王艳杰
小麦吸浆虫也叫麦蛆,发生的种类有两种。我县发生的小麦吸浆虫为麦红吸浆虫。以往吸浆虫发生廊坊地域为省内空白处。但2002年以来,廊坊成为发生新区。在2002年5月底6月初剥穗调查始见虫,但发生量极低。2004年在蒋辛屯镇姬庄村出现绝收地块。到2010年春,小麦吸浆虫在全县9个乡镇两个街道办都已发生,全县发生面积13万亩,发生面积占播种面积的76.9%。总体分布是:县域北部乡镇发生较重,如淑阳镇的河南吴村等。南部只有刘宋镇庆功台、北村发生重,其他乡镇发生较轻。
按整个样方取土,用细筛到潮白河水中将土利用河水流动冲走泥土,将吸浆虫留在筛中,等晾干后,用昆虫针剥走枯叶,查虫。注意不能用自来水直接冲洗,以免将虫子冲走。3月份共淘土3次,淘土150样方。4月份开始分层取土调查吸浆虫上升活动情况,每个样方分0—7厘米、7—14厘米、14—20厘米三层。
隐蔽性。小麦吸浆虫看不见、摸不着非常隐蔽,表现在:
(1)生存环境隐蔽。全年有10个月在土壤中生存,只有到春季小麦拔节期土壤温度达10℃以上,大部分幼虫在土壤水份适当时,破茧上升到土壤表层。4月底土温15℃时,幼虫逐渐化蛹。小麦开始抽穗时成虫羽化出土。
(2)危害隐蔽。虽然小麦吸浆虫成虫寿命只有4—5天,但羽化当天即可交配产卵,选择已抽穗而未开花的麦穗上产卵,将卵产在护颖与外颖、小穗与小穗、小穗与穗轴之间,一生可产卵50粒。非常隐蔽不容易发现,只有到收获时,出现了1000斤长相只有200—300斤产量的异常情况,农户才发现。
(3)成虫活动场所比较隐蔽。据连续观察,成虫白天藏在植株下部叶背等隐蔽处,拨动植株才能观察到有成虫飞起,但其飞翔能力很差,只从植株底部飞到麦穗或上部叶片上,飞行距离大约只有1米。
为什么在短短几年,小麦吸浆虫就在我县发生、蔓延,危害越来越重。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收割机大面积跨区作业,将虫子带入新区。
2、交通发达,南种北调,虫子随种子传入。
3、近距离随雨水、刮风传播。我县的蒋辛屯镇姬庄村,由于用河水灌溉小麦则吸浆虫出现较早。
4、农户对吸浆虫的危害认识不足,加上近年来由于高剧毒农药的禁止使用,现有农药防效较差。
5、还有一点是气候因素。据资料记载70年代以前小麦吸浆虫只在石(石家庄)德(德州)线以南发生。如从去冬今春遭遇极端低温,但对于处于休眠状态的吸浆虫并不致死,但其上升活动速度较慢。目前我地温度偏高,水浇条件好,肥力充足,利于该虫的发生。
首先搞好淘土调查,掌握一手材料,发布病虫情报。另一方面向群众进行广泛宣传,发放防治明白纸。
小麦吸浆虫防治方法有2个:一是轮作倒茬;二是化学防治。我县土地有限,大面积轮作倒茬不现实,重点是化学防治。全程需两次用药,第一是药毒土防治,时间是4月底5月初,杀灭吸浆虫的蛹。每亩用5%毒死蜱颗粒剂1千克—2千克拌50斤左右沙土顺垄撒施在麦田地面,然后浇水。第二是成虫防治,由于小麦吸浆虫上升活动不整齐,成虫防治进行两次。第一次是5月上中旬小麦抽穗扬花前,掌握在大约50—80%抽穗期(因为品种及栽培条件等因素影响抽穗早晚不同),傍晚到田间用手摇动植株,可见到1—2头飞翔的成虫时,第一次用药采用喷雾法每亩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毫升,兑30公斤水进行喷雾,杀灭吸浆虫的成虫。用药时间掌握在每天下午5点以后,既不影响小麦授粉,而且成虫活跃,防治效果还好。第二次用药与第一次间隔5天时间即可。
(作者单位:香河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