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功能异常99例临床分析

2015-07-07 15:45谭晓燕毛靖伟王英德
现代医药卫生 2015年17期
关键词:药物性免疫性肝病

谭晓燕,毛靖伟,王英德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辽宁大连116011)

慢性肝功能异常99例临床分析

谭晓燕,毛靖伟,王英德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辽宁大连116011)

目的分析慢性肝功能异常的病因、临床特点、疗效及转归。方法对该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99例慢性肝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慢性肝功能异常的疾病谱中病毒性肝病占20.20%(20/99),非病毒性肝病占79.80%(79/99),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病占33.33%(33/99),药物性肝病占13.13%(13/99)。无症状慢性肝功能异常患者占22.22%(22/99)。结论该院引起慢性肝功能异常的疾病谱中非病毒性肝病占主导地位,其中自身免疫性肝病占首位,其次为药物性肝病。应定期常规检查肝功能,及早发现无症状肝功能异常疾病,做到早期诊断与治疗,提高预后。

肝疾病;肝功能试验;慢性病;回顾性研究

导致肝脏损害的原因很多,早期临床症状多为非特异性,有的甚至在常规体检时才发现。当隐匿致病因素持续反复损伤肝脏可引起肝脏形态结构和功能异常,严重者将造成不良后果。为进一步了解慢性肝功能异常的病因种类、临床特点及发生规律,以便做到早期诊断和治疗,作者对本院收治的99例慢性肝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择本院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住院治疗的慢性肝功能异常患者99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慢性肝功能异常(病程超过3个月)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内容包括病案号、姓名、性别、年龄、病因诊断、临床表现、各项实验室指标、治疗情况和转归。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性别之间及病毒性肝病与非病毒性肝病的比较采用二项分布检验,各组之间年龄及发病时间比较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预后与各因素之间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 99例患者中男44例 (44.44%),女55例(55.56%),男女比例为1∶1.25,不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5);年龄 24~81岁,平均(54.77±13.45)岁,见表1。

表1 99例患者年龄分布

2.2 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时间 99例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不同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99例患者发生肝损害时间分布

2.3 主要临床表现 99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见表3。

表3 慢性肝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表现

2.4 导致慢性肝功能异常的病因分类 99例患者中病毒性肝病20例(20.20%),非病毒性肝病79例(79.8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4。

2.5 肝功能检测情况 不同病因类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γ-谷氨酰转移酶(gamma glutamyltransferase,GGT)、清蛋白(albumin,ALB)检测结果见表5。

表4 慢性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病因分类

表5 不同病因患者肝功能检测情况(n)

2.6 病理组织学特点 99例患者中行肝穿刺活检6例。其中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表现为汇管区炎症,轻度界面炎,肝内小胆管炎并细胆管增生,点状坏死,淋巴细胞浸润及细胞坏死,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2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表现为界面性肝炎或桥接坏死,胆管结构完整。1例药物性肝病表现为重度小叶性肝炎伴胆汁淤积,多小叶坏死塌陷带内早期细胆管反应性增生。1例油漆致肝损伤表现为弥漫性肝细胞肿胀,间质少量淋巴细胞散在。

2.7 治疗与预后 临床确诊后给予保肝、降酶、退黄、支持等综合治疗。静脉给予谷胱甘肽、多烯磷脂酰胆碱、甘草酸制剂、门冬氨酸鸟氨酸、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等药物,口服水飞蓟宾、双环醇片、熊去氧胆酸等保肝药物及替比夫定、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重症患者加用激素治疗。99例患者中治愈5例,好转89例,疗效差5例,其中1例合并肝性脑病。预后与年龄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303,P=0.002],与发病时间、病因类型无关(r=0.125、0.033,P=0.219、0.745)。

3 讨 论

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原因众多,包括感染、自身免疫、乙醇、药物及毒物、遗传代谢疾病及继发于其他疾病等[1]。一直以来,病毒性肝病在疾病谱中占据绝对比例,但近年来非病毒性肝病日益增多。本研究结果显示,在99例肝功能异常患者中病毒性肝病20例(20.20%),非病毒性肝病79例(79.8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不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5)。发病年龄以大于40~60岁为主,各年龄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张振宇[2]研究结果一致。发生肝功能异常时间以3~<6个月多见,占32.32%,发病时间超过36个月患者占28.28%,不同发病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因类型中药物性肝病13例(13.13%)。

本研究结果显示,非病毒性肝病中最常见的是自身免疫性肝病 [33.33%(33/99)],33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肝功能检测指标以GGT(31例)、AST(29例)、ALT(28例)升高为主,与文献报道一致。且多数患者均是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与自身免疫性肝病起病隐匿,早期往往无特异表现有关[3]。其次为药物性肝病[13.13%(13/99)],与文献[4-8]研究结果一致。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加,药物性肝病有逐年上升趋势,我国药物性肝病约占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10.00%[9]。居第3位者为酒精性肝病[12.12%(12/99)],肝炎病毒感染与乙醇对肝硬化具有协同作用[10]。12例酒精性肝病患者中GGT升高8例,考虑与饮酒有关。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脂肪肝患病率已上升至15.00%左右,其中90.00%以上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11]。有研究表明,脂肪肝与肥胖、2型糖尿病及脂代谢紊乱等代谢因素有关[12]。本研究99例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6例,且均存在肥胖、2型糖尿病及脂代谢紊乱,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另外,病因不明9例。1例长期表现为TBIL和间接胆红素轻度升高,考虑为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本研究发现1例因长期接触油漆导致肝功能异常者。另外,本研究99例患者中病毒性肝炎20例(20.20%)。

99例患者中只有6例进行了肝组织活检,占6.06%。其中2例证实为PBC,2例证实为AIH,与陈学平等[13]和张思敏等[14]研究结果一致。1例证实为药物性肝病,与张思敏等[14]研究结果相符。1例证实为油漆致肝损伤。说明肝穿刺组织病理检查对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的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14-15]。

所有患者确诊后均积极给予保肝、降酶、祛黄等治疗,其中治愈5例,好转89例,疗效差5例,其中1例合并肝性脑病。患者预后与年龄有关,与疾病发生的时间及病因种类无关。5例疗效差的患者均已进展为晚期肝硬化阶段,并出现多种并发症,对预后有一定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肝功能异常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不适(50.51%)、乏力(39.39)和消化系统症状(24.24%)。但无症状慢性肝功能异常患者22例(22.22%),应引起足够重视。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为回顾性、单中心研究,主要反映近1年来一所三级综合性教学医院消化科住院患者的情况,病例数相对较少,进行肝组织活检的比例小。

总之,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性肝病所致慢性肝功能异常的意识,尤其对无症状患者,必须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测,早期诊治,以提高慢性肝功能异常患者的预后。

[1]王临旭,白宪光.“不明原因肝病”的病因研究现状[J].中国医师杂志,2006,8(1):143-144.

[2]张振宇.近5年住院患者肝功能异常的病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63.

[3]范平,江军,何维新,等.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中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分析[J].胃肠病学,2010,15(9):544-547.

[4]何敬东,刘宗良.药物诱发慢性肝损害35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4,24(10):624-625.

[5]祁亚宾,邱玲,姜红丽,等.药物性肝损伤394例临床特点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4,30(5):438-441.

[6]王国俊,罗宏丽,冯碧敏,等.药物性肝损害文献分析[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3,36(2):148-151.

[7]蒋波涛,李福兵,廖建生,等.药物性肝损害146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肝脏杂志,2014,24(2):91-93.

[8]杜建霞,沈玲.170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2):138-139.

[9]厉有名.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类型及诊断策略[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4,12(7):445-446.

[10]Williama R.Global challenges in liver disease[J].Hepatology,2006,44(3):521-526.

[11]Fan JG,Farrell GC.Epidemiology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China[J].J Hepotol,2009,50(1):204-210.

[12]Chiang PH,Chang TY,Chen JD.Synergistic effect of fatty liver and smoking on metabolic syndrome[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9,15(42):5334-5339.

[13]陈学平,罗志刚,曹丽玲,等.不明原因肝损害的诊断特点和肝组织病理特征115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12):1730-1733.

[14]张思敏,周海东,赵琳,等.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患者的病因分析[J].肝脏,2014,19(1):31-33.

[15]Schiano TD,Azeem S,Bodian CA,et al.Importance of specimen size in accurate needle liver biopsy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C[J].Clin Gastroenterol Hepatal,2005,3(9):930-935.

10.3969/j.issn.1009-5519.2015.17.021

B

1009-5519(2015)17-2626-03

2015-05-12)

谭晓燕(1982-),女,山东威海人,在读博士研究生,主治医师,主要从事消化内科临床工作;E-mail:quan82_1019@126.com。

猜你喜欢
药物性免疫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与分析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浅议“药毒”与药物性肝损伤
胆汁酸代谢在慢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Atg5和Atg7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GP73在HBV相关性肝病中的水平及意义
骨疼丸致重度药物性肝损伤1例
一种基于LBP 特征提取和稀疏表示的肝病识别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