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康琦 李钢
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变化研究
◎ 文/康琦 李钢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简称“工经所”)从1995年开始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分析认为,我国加入WTO以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保持着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一些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国进入了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转型升级、生产率提升和多元创新的新常态。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不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而有必要跟踪监测新形势下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变化。
评价国际竞争力的指标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比较优势指标和竞争优势指标。常用的比较优势指标有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The Index of Export Rise Advantage)和相对出口优势指数(又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常用的竞争优势指数有国际市场占有率(Market Shares)和贸易竞争指数(Trade Competitive Index)。李钢等2012年提出了包括动态与静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比较优势使用目标行业出口额占该国总出口的比例、相对出口优势指数、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和相对出口优势指数变化率四个指标来衡量;竞争优势使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提升速度和贸易竞争指数提升速度四个指标来衡量。
加入WTO以来,我国制成品的出口额增长迅速,2001年制造业出口总额为2661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出口总额的4.3%。经过短短的十年发展,到2010年我国制造业出口总额达1578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出口总额的10.6%,位居世界第一位。之后我国制造业出口总额一直位居世界首位,到2013年我国制造业出口总额达22090亿美元,占世界制造业出口总额的11.7%。
表1是2001年和2013年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各项指标。从综合指数来看,2013年综合指数相比于2001年有较大提高。2013年除了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与2001年持平,其他三项基础指标均高出2001年水平,且变化比较明显。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加深,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制造业快速
表1 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各项指标
崛起,并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出口大国。
我国出口的制成品主要包括钢铁、化工产品、办公与电信设备、汽车产品、纺织品和服装等。其中纺织品和服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钢铁和化工产品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但是对资源的依赖度较高,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办公与电信设备和汽车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虽然也需要一定的资本投入,但对技术的依赖度较高,对环境的影响不大。表2列出了我国制造业中分产业各项指标。
表2 中国制造业中分产业各项指标
1.纺织品和服装
我国是人口大国,过去的几十年里,廉价劳动力对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贡献很大。纺织品和服装产业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有竞争优势,相对于我国其他产业又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服装产业2001年的贸易竞争指数是93.2%,2013 为94.5%,变化不大,但都是制造业所有产业相应年份中贸易竞争指数最高的。2001年贸易竞争指数仅次于服装业的EDP和办公设备(30%)与服装业相差了2倍之多;2013年贸易竞争指数仅次于服装业的纺织业(65.9%)与服装业相差了近30个百分点。该行业的相对出口优势指数2013年较之2001年有所下降,但依然处在较高的水平,2013年服装业的相对出口优势指数为3.2,与相对出口优势指数最高的EDP和办公设备(3.37)相差无几。
纺织业的综合指数变化非常明显,由2001年的117增加到2013年的151,主要是因为纺织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贸易竞争指数都显著提高。2001年纺织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1.4%,2013年为24.8%,增加了一倍还多;其贸易竞争指数由2001年的14.3%增加到2013年的65.9%,增长幅度较大。
在我国制造业相对出口优势指数提高的背景下,纺织业的相对出口优势指数变化不大,服装产业的相对出口优势指数反而大幅减小。因而,纺织品和服装产业在国内制造业中虽然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它们的比较优势地位在逐渐减弱。
2.钢铁和化工产品
钢铁产业的综合指数从2001年的69.7增加到2013年的101,这种显著变化主要源于其竞争优势增强。从表2可以看出,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相对出口优势指数和国际市场占有率都有所增加,但变化并不明显;贸易竞争指数变化最大,由2001年的-54.3%增加到2013年的44.7%,是所有行业中增长最快的。
化工产业的综合指数没有明显的变化。2001年到2013年该产业的竞争优势有所增强,但其比较优势却减弱了,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从2001年的3减小到2013年的-3,相对出口优势指数从2001年的0.52减小到2013年的0.5,虽然减小的幅度不大,但也说明其在比较优势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化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不断下降可能与我国不断强化的环境管制有关。工经所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工业环境管制强度不断提升;而化工行业作为污染较为严重的行业,随环境保护强度与民众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升,其在我国发展的比较优势在不断丧失。
3.办公与电信设备和汽车产品
办公与电信设备的综合指数从2001年的96增加到2013年的177,增长幅度较大,而且无论是比较优势还是竞争优势都明显增强。该产业中EDP和办公设备与电信设备表现尤为突出,他们的综合指数无论在2001年还是2013年都在100以上,而且增长幅度较大。EDP和办公设备的相对出口优势指数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在2013年都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电信设备的竞争优势提升较大,从2001年到2013年其国际市场占有率增加了3倍之多,贸易竞争指数增长了近一倍;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虽然综合竞争优势不强,但其各项基础指标的增长幅度较大,是我国发展非常迅速的产业之一。
汽车产品的综合指数在最近15年内的变化不大,而且一直处于100以下。其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都略有增强,但相对于办公与电信设备来说,发展缓慢。
总的来说,近15年里我国EDP和办公设备和电信设备的国际竞争力优势比较明显,发展也比较快。集成电路和电子元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但发展迅速,而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我国入世15年来,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主要依赖于纺织品与服装产业等劳动力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但劳动力密集产业的比较优势地位在逐渐弱化;传统的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一定的提升,但无论是比较优势还是竞争优势都不强;办公与电信设备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且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未来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动力。
一直以来,人口红利被认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严重,数量型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的价格越来越高,人力成本的提高给我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近年来,低端制造业不断地向劳动力低廉的东南亚地区转移,我国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展越来越困难,因而我国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要继续保持较高的国际竞争力难度较大;可以预见,未来我国的低端制造业产品比较优势会不断减弱。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制造业没有发展空间。由于近年来我国教育大发展,可以想象今后10-20年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总体劳动力素质是较低的,而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素质是较高的;这一进一出,将极大地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素质,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我们将其称为质量型的人口红利。发达国家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时,第二产业仍旧是其经济增长的动力产业。研究表明,至少到2020年,工业仍旧是我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产业;第三产业仍难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产业。但我国下一个20年的劳动密集产业与原来不同,将是技术密集与人力资本密集相结合的、高效的、新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国社科院蔡昉研究员的研究表明,“在制造业,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劳动生产率就会上升17%。如果企业职工全部由初中以下学历的职工构成,改为全部由高中学历的职工组成的话,企业劳动生产率可以提高24%;如果进一步改为全部由大专学历的职工组成的话,企业劳动生产率可以再提高66%”。工经所的预测表明,从目前到2030年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平均每年提高0.1年,根据蔡昉研究员的研究数据我们可以估测,仅劳动力素质提高一项就可以带动我国工业每年增长1.7个百分点。工经所利用CGE模型预测的结果也表明,劳动力素质提高每年可以带动我国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因此,考虑到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不能轻言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已经下台阶了。虽然我国传统的数量型人口红利在不断减弱,但质量型人口红利会不断增强;质量型的人口红利将进一步推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从数量型向质量型、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战略性转变;而工业也将是我国充分利用质量型人口红利的主战场,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主导产业。因而我们预计,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在相当长时间仍旧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作者单位:康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李钢,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 编辑:云霞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产业升级与环境管制提升路径互动研究》(编号:14AJY015)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