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策略

2015-07-07 06:30庄健
中国国情国力 2015年6期
关键词:信息产业企业发展

◎ 文/庄健

经济新常态下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策略

◎ 文/庄健

主要特征

1.技术进步是影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首要因素

电子信息产业属于技术进步推进增长的产业,技术进步带来的产品创新是电子信息企业生存的普遍基础。其中,软件、集成电路、关键元器件、工艺装备和基础材料等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产业部门,其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电子信息产业的利润主要取决于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生产规模,技术先发优势和相对的垄断性特征导致电子信息产业呈现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2.以产业链为基础的产业集聚发展特征显著

规模经济、技术外溢效应使得电子信息产业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集中,以产业链为基础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产业园已成为产业发展的基本格局。企业间的竞争不再仅限于产品和服务的竞争,而是延伸到整个产业链及商业模式的竞争,而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提高了生产过程不同阶段的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发挥出强大的市场资源调配作用。

3.产业融合正在产业内不同领域广泛发生,产业界限日趋模糊,产业范围日益扩大

所谓“产业融合”,是在经济全球化、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产业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发展模式和产业组织形式。一方面,产业融合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创新,进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不同产业内企业间的横向一体化加速了产业融合进程,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现阶段,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渗透到制造业的各个环节中,使制造业的产品和生产过程,直至管理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

发展态势及面临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且快速的发展,其增速一直领先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型、先导型和支柱型产业。在全球化互联网发展浪潮的推动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依靠技术进步走出了一条以市场为主导,政府政策为助推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及不断创新的发展之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实现了产业快速且跨越式的发展,成为我国抢占国际经济制高点的重要引擎。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全年完成销售收入总规模达14万亿元,产业规模稳居世界前列。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在高性能计算机、数字电视、通信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造就了如华为、联想、阿里巴巴等一批国际知名信息技术企业。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最具创新的行业,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中坚力量。同时,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部门的形成,加速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

然而,我国电子信息行业经过长期地高速发展,尤其是在我国国民经济整体“调结构、转方式”的大背景下,也进入了发展“新常态”阶段。尽管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面较好,但由于处于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产业结构不合理、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创新制度不完善等问题相互交织,提升产业发展质量与效益的目标仍较为艰巨。

1.产业规模整体大而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自身深层次问题仍然突出

(1)电子信息企业一直以获得更多利润为发展动机,过度追求规模的扩张和产品门类的齐全,更多地依靠模仿企业本身或者跨国知名企业的模式发展,较少在品牌培育、产业/产品标准、技术研发和知识产权等深层次领域发挥主观创造性,从而导致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的产品市场竞争力相对偏弱、附加值较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强,与国外先进企业间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

(2)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问题仍然突出,产业内部结构整体处于较低层级水平。不同行业比重、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市场竞争结构、区域结构及人才结构等的不合理,阻碍了产业的进一步持续发展。如在细分产业门类中,信息设备制造业较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偏弱;在产品结构方面,资金、劳动及管理密集型的产品较强,技术及知识密集型的产品偏弱;产业总体上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代工制造和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较高等。

2.核心基础产业薄弱,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和标准仍受制于人,制约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甚至威胁到产业安全

电子信息产业中的核心基础产业领域技术含量高,所需投资强度大、门槛高,这也是决定一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其直接影响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及利益水平。长期以来,由于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产业发展策略,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的关键技术、标准等方面的自主研发投入不足,导致电子信息核心基础产业薄弱,核心芯片、操作系统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或标准仍受制于人,这将极大地制约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并威胁产业安全。

3.产业创新驱动制度体系不完善,制约了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动力

(1)外部因素方面,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经济特征导致“强者愈强”、“赢者通吃”的局面,新技术、先进企业在发达国家的集聚构成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发展中国家由于后发劣势,容易处于跟随或模仿式创新状态,阻碍了主动创新的积极性。

(2)内部因素方面,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自身的创新驱动制度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应对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演进与变革趋势和推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由大到强、转型提升”发展过程中,以政府主导、科研机构与企业相对分立、政府投资驱动为主要特征的产业创新制度体系明显存在能力不足之处。如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尚未形成,其出于短期利益考虑或受自身能力不足和制度环境约束,没有能力长期专注于自主研发;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缺乏市场导向下的制度性合作,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的效率、成功率普遍较低等。

对策建议

在新常态环境下,电子信息产业应适应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根本上解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桎梏,逐步转变低效的产业增长模式,进一步完善产业创新驱动制度体系,激发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1.在国家层面对核心基础产业领域制订具有前瞻性的顶层规划

把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发展思路与创新制度体系相结合,大力推进我国在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基础技术领域的突破性发展,降低产业对外依存度。国际经验表明:在赶超世界领先水平前的二、三十年里,依靠政府持续不断地扶持是核心基础产业实现超越的必经之路。因此,我国政府一方面要从技术可行性、前瞻性上进行长远地把控、论证和布局,引领产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要从资本角度设立国家层面的产业投资基金,广泛吸引大型企业、金融机构及社会资金的加入,以提供核心基础产业发展所需的巨额资本。

2.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应用兴起机遇,推进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顺应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尤其是与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催生新一代技术群和新产业生长点,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产业在新常态经济下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1)要继续深化“两化融合”,加快制造业服务化升级,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求,大力发展工业软件、生产性信息服务等,着力提高产品和服务附加值,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加强产业链内各环节的协调互动,面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重点发展领域,创新和引领应用服务模式,进一步提高产品、网络及服务的垂直整合力度,推动产业内电子信息产品制造、通信服务、软件开发等领域的融合创新与互动发展。

3.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产业创新驱动制度体系

(1)以市场为主导,以政府调控为辅助手段,突出发挥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建立以市场化为运行机制的产业创新体系。通过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之间的技术创新合作,围绕重大科技战略目标组织技术联盟、产业协作,完善创新成果的利润分配机制,允许创新主体参与利润分配,以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的积极性。重视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应用研究和市场开发,努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充分发挥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推进技术研发基础平台、技术共享机制、服务创新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2)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动产业的创新发展,尤其是注重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逐步形成适应产业发展规划和现实条件的产业技术创新运行体系,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从以加工、组装为主转到以自主知识产权、自有标准、品牌建设为竞争策略的发展模式上来。

(3)以“自主创新、开放合作”为宗旨实施标准化战略。鼓励企业在跟踪国际信息产业技术标准发展动态基础上,通过重大项目带动或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来组建技术创新联盟,以期通过自主研发的技术标准,引领产业链的快速形成并转化为产业先发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构建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标准化运行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加强标准验证、咨询服务等配套能力建设。

(4)充分发挥政府在管理调控方面的角色定位,通过政策法规的制定、体制改革的深化营造公平而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环境,以激发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创新的内在动力。在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应着力制订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推进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稳步提升,从而营造出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发展的法律环境。同时,政府应通过对隐私权的保护、内容的适度监管等相关政策,为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提供一个可预测的、持续且公平的商业运行环境,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及企业在创新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

■ 仓庚喈喈 陈宝林/摄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 编辑:张涵

猜你喜欢
信息产业企业发展
企业
企业
企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新郑产业新城:“屏”“芯”双轮驱动,打造中部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四川省信息产业发展研究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