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京凯
摘 要:我国普通中学教育改革应以德为先,应关注学生个体成长,应重视教育公平等。
关键词:普通中学;德育;公平;发展
虽然现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人均GDP、
收入指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面对21世纪的挑战,世界各国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都认识到提高国民素质是发展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教育同样担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教育不单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指标,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和谐社会的必要途径。以科学发展为前提,教育要满足小康社会建设的要求,对国民经济产生推动作用,还要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政策,这些都是教育改革和开拓的重点。
一、以德为先的全面发展,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使命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学习成长的最佳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纷繁复杂的生活环境中,接受着多元价值观念的考验和挑战。中学阶段作为终身学习教育系统的中枢与瓶颈,它的教育本质是承上启下地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个性、善创新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必须针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努力培养中国特色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可靠接班人。在这个前提之下,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真正实现中学教育向基础教育、大众教育、终身教育转变的目标。
中学生素质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合力打造一个积极、正向的大环境,建议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学而优则从教,学而优则为师。首先,选拔德才兼备的社会优秀人才优先进入教育领域,并给予优厚的社会待遇,使他们甘心奉献教育事业。打铁还需本身硬,为人师表最关键,同时要注重教师道德考核与人文素养,更要注重教师的培训与终身学习。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是生命成长的第一责任人,可在社区、学校等更多场所提供父母培训、咨询机会,让家长掌握最基础而通用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基础教育后盾与保障。
把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开发作为中心,基本构建起为学生人格和能力的自我发展、终身学习意识与能力的养成提供足够的时空的人生课程体系。努力让全社会形成合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创新的天性。将中学教育变成对每个个体的成长教育,为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将全面教育的意义融入普通中学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对每个学习者和参与者切实地进行教育。
二、中学教育要满足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对个体成长的新标准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一系列实践活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在和平进程中对个体的成长形成了很多全新的标准。很明显,中学教育特别是普通中学的教育可以对个体发展的需要做更多的功课。对个体而言,义务教育是强迫式的教育,并没有多少其他的选择权利,普通中学的教育通常是通识教育,根本上是一种专业化教育。所以,要对普通中学教育和职业中学教育之间的分界进行淡化,将文理科的教学内容取消,可以让学生个体有更多的课程选择,在中学教育这个阶段要关心个体成长对新时代的要求和基础技能的锻炼,需要中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沟通和人际交往技能,要有一定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具有理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信息和媒体素养,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将教育公平与教育选择放到普通中学发展中
社会的公平最先应该做到教育的公平,个体学习的需求是教育选择的一种途径。义务教育的特点就是将教育的机会平均地给予每一个人,教育选择也不单单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教育者两者之间,它还是对学校之间的选择。我国普通中学教育的价值导向应从追求同质公平向差异公平转变,改变普通中学教育过于同质、体制僵化、模式单一的发展格局,通过学校类型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办学体制的多样化、课程的多样化以及考试评价制度的多样化,切实推进普通中学教育多样化及特色化发展。
总而言之,普通中学教育已经发展多年,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经验和特色。在进行中学教育的时候还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自身的调节,制定好相关的改革政策和工作方案,这样才能将中学教育持续长久地做好,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好苗子,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早日实现国人心中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张国霖.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中的政府角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0):119-123.
[2]彭钢.江苏普通高中教育发展的经验与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12(06):57-82.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