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彤英
摘 要: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因此,为了提高地理课堂实效,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老师不用教;学生可以互相讲明白的,老师不用教;学生看不懂的,老师再教;要利用信息技术,巧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探究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优化教学活动设计;积极挖掘乡土地理,因地制宜,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学习金字塔;兴趣;主动学习;参与学习;课堂实效
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这个研究结果显示: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是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从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定位来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要素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而学生要具备地理素养,就要求新课改下的教师转变观念,进而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仅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参与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创设民主平等、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深入研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形成具体的“内容标准”,精心备课,把“教师的课讲得多么好”转化成“教师在课上引导启发得多么好,学生学得多么好,学生应用得多么好”。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学生自己能看懂的,老师不用教;学生可以互相讲明白的,老师不用教;学生看不懂的,老师再教。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很广,有些知识学生早已耳熟能详,如地球的形状,就不用再讲了。若老师还在讲,学生不爱听,反而厌烦,就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有一些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学生自己看课本完全可以掌握,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老师以习题或问题的方式检测。有一些稍有难度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弄明白,这种问题,可以让讨论之后弄明白的学生讲一讲。在学生讲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发现问题与漏洞,加以纠正和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运用了学习金字塔之中的第二、第四、第五、第六种学习方式,避免了课堂的枯燥乏味;而且,在这样的讲解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与反应速度具有相似性与同步性,
效果更好,也避免了学生听老师讲,一听就会,但做题不会,没有真正吃透的原理。
二、利用信息技术,巧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地球运动时,自转与公转,利用Flash观看立体动画视频,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昼夜长短的变化等很直观;讲天气系统时,可以播放一段天气预报,作为引入,学生很有兴趣;讲锋面系统可以使用Flash视频演示,冷锋或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及相应的天气,很直观,低压、高压与天气,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气流运动与天气,很容易被接受。由感性到理性,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学习效果更好。
三、重视探究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优化教学活动设计
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动力、以主动探究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力求在教学中设计有效的活动,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特点和亮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在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和整合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优化并预设教学活动,认真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结论与过程、学习与思考、学会与会学、知识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教师所提“问题”质量对教学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具有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与积极学习热情、隐含地理规律和原理、富有启发性和逻辑性、有助于学生地理学习思维与方法养成的地理问题,克服“质差量多”的“满堂问”。如,讲为什么全球变暖,是因为温室气体,现在很多学生知道以二氧化碳为主。为什么二氧化碳会增多,一个是吸收得少了,学生有生物光合作用的知识,都知道,植被少了,老师稍加补充就可以,尤其是热带雨林遭破坏;一个是排放量增多,学生可以举很多例子,老师稍加归纳,矿物燃料的燃烧会产生哪些影响,以现在学生的知识面,他们可以提出很多,老师归纳即可。
四、积极挖掘乡土地理,因地制宜,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兴趣
地理实践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按照一定的地理科技方法去认识、研究和揭示地理环境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并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去深入理解课程中的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思想教育内涵;强调以能力发展为中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使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得到发展和提高。通过丰富多彩的地理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知识、丰富情感、发展能力、形成独立的人格。教师要充分挖掘乡土地理素材,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因地制宜地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观察生活中的地理,学以致用。如,在讲海陆风时,秦皇岛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了十几年,可以设问:我们生活在海边,在渤海湾,白天是吹海风还是陆风?学生很感兴趣,课堂气氛很好。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让学生讨论分析晚上的情形。昌黎有碣阳湖,进一步迁移运用,分析碣阳湖周围白天与晚上的状况,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效率高,对这个知识点的把握熟练,可以举一反三。
在新课改中,教会学生学习的老师是好老师,学会自主学习的学生是好学生。老师应转变观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做好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将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王之凤.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甘肃科技,2010(07).
编辑 李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