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史料架设教与学的桥梁

2015-07-06 15:44李彩蓉
新课程·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史料教学问题探究解决

李彩蓉

摘 要:新课改的亮点之一就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种转变是建立在运用史料创设情境基础上的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解决的过程,即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伴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高考改革的稳步前行,史料在教学和命题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史料教学;问题探究;解决;多元智能

为了适应课改需要和提高学生高考成绩,笔者在教学中注重运用史料,下面谈谈我的体会和看法。

一、运用史料给学生架设体验历史的桥梁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基于历史学科特性,要想在学生、学科、社会的张力中寻求合理的历史课程内容,必须强调证据,在证据的基础上展开历史的解释,进行合理的历史推理和想象。

过去,我们习惯直接告诉学生历史是什么、历史学习的方法与技巧。这种做法有其合理性,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让学生知道、记住知识,是一种接受性学习方式。根据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现状调查:86.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式,12%的学生喜欢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从调查数据可知,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是学生喜欢和想要的。所以,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即以学生发展为本,并视其为历史教学的出发点。

帮助学生在历史探究的过程中认识历史,汲取历史的智慧,体验历史的魅力,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辅助条件构建新的思想和概念,而当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不足以生成和建构新的思想和新的概念时,新旧知识之间将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就需要历史教师运用史料架设体验历史的桥梁,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材料的基础上,将历史解释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精神和“证由史出”“史论结合”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当学生认为历史就是“我”根据史实材料对过去事情的探究和解释时,学生“我能学”的学习主体意识将大大增强。由此开始主动搜集史料并认真读懂史料,即从内容、作者意图和作者潜意识反映的时代特征等层次理解史料,体验历史。辅之以教师启发诱导,获得历史学科内部的问题,这样的课堂学习更加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如,董仲舒的观点,在人教版必修三的教材呈现的内容,学生的确不易把握,但是在上课时我给了学生以下史料,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通过对以上史料的研读,学生可以轻松得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儒学独尊”“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天),发挥儒家仁政思想,进而分析作用就轻而易举了。

今天的课堂教学条件更好,基本上每个班级都有多媒体,这为开展史料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精心准备的史料,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运用史料,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知识条理性,提高学生的历史阅读理解能力,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提升课堂教学的哲理性,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同时,在现行高中人民版必修历史3册书中,图文史料非常丰富,教材的设置有这么几个方块,比如,资料卡片,材料阅读和思考及正文的编写都加入了史料,既拓展了教材的深度,又增添了教材的难度和生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也为我们运用史料教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资源

条件。

这样运用史料给学生架设体验历史桥梁,让学生成为历史的体验者,就更能达到历史教学的真谛,感悟历史,以史为鉴不再只是一个束之高阁的理想,换言之就是让历史教学更接地气,让学生走进课堂能学习,走出课堂能生活。

二、通过史料让学生在经典中体味多元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历史课堂教学能开发和改善学生的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

从高中生的年龄特征来说,只给太抽象的观点,学生很难掌握且提不起兴趣。历史是综合学科,在历史课堂上运用史料、研读史料,是一个理解史实和提升境界的过程,它处于整个历史学习过程的核心地位。运用好史料能很好地创设多元智能学习的环境。比如,通过对漫画《守株待兔》的阅读,学生抽象出了要与时俱进的观点,有了感性认识,形成想象力,记忆力也就顺势而生。这种观念充满趣味地渗透到学生的信仰中,不必费力多说教。由此可见,充分利用各种史料,可以让历史课堂有趣、有效,让学生在经典中体味多元智能,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阅读。

历史是由历史活动主体、时间、空间等要素组成的。历史课堂的教学能发展和改善学生的多元智能,比如,在历史教学中,通过讨论、辩论、演讲、写论文、演历史剧等改善学生语言智能的形式。其中良好的空间感是历史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我们可以在历史课堂上很好地运用图片、地图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空间智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以下两张地图:

我们就可以通过图一、图二,了解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1)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2)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这就比简单说教更直观易懂,从而使学生形成有关政治经济关系的知识网络。

由于历史有着丰富的史料,而且史料的形式相当丰富,所以可以很好地透过历史史料让学生体味多元智能,多元智能既可以是教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手段和媒体。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充分运用史料来调动学生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从经典中体味多元智能。如果能巧妙地借助学生的多元智能,将可以很好地改善历史学科教学。

三、透过史料感悟升华情感价值观

运用史料的教学过程有:史料展示—读懂史料—读透史料—感悟升华这样一个过程。历史是人文学科,史料是学生认识的客体。通过研读一手的原始史料或较客观的二手史料,深入理解客观史实,全面理解史料内容。明确教科书重点内容的依据,拓展对教科书内容的理解深度和广度,增强证据和“回望”意识,并感受史料的情感因素等,以体悟史料的现实意义,对现实具有启发意义,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价值观——历史背后隐含的人类的基本价值观、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价值观、现代国家的基本观念教给学生。这是中学老师肩负的社会责任。

运用史料教学可以自然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本质:兴趣、理智、道德;自己的知识、他人的知识。如“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这一专题,我们给学生提供以下史料:“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你自己”,《隐士和熊》。我们可以很好地让学生感悟到:美德即知识,有理想、有道德的人才是万物的尺度。再让学生看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作品,让学生不难理解:人的价值,尊重人,崇尚理性和科学,平等、公正等这一类的公民道德,这样,公民道德教育也就是春风化雨,化之无形,却是效果最好的。这也成了我们历史学科教育的终极目标。

总之,史料是历史学科的基石和特色,是落实历史学科三维目标的重要教学载体。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史料教学增强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培养学生搜集史料、掌握史料和运用史料解决历史问题及各类问题的能力,增强人文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对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成刚.智慧课堂:史料教学中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梁励.论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课程·教材·教法,2005(05).

[3]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2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4]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史料教学问题探究解决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
如何在初中化学课堂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
以史料促教学
怎样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