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三个转变”,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2015-07-06 00:32柯荣树
新课程·中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三个转变治校名师

柯荣树

当前,中小学发展面临着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办学质量的挑战。学校只有走内涵发展道路,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办学实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而学校管理、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结合工作实际,笔者认为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转变工作。

一、学校管理要实现从“制度治校”到“文化治校”的转变

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实现“文化治校”,而前期要经过“人治”和“法治”(制度管理)阶段。“人治”具有主观随意性,把握尺度宽严不一的消极性,而“法治”只能保证最基本的要求,是一种刚性的他律,是一种没有“人情味”的管理方式。学校管理要有更高的境界,需要全体师生有共同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文化的引领,正所谓“名校的一半是文化”,一所名校的成长离不开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积淀,它体现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方面,更体现在全体师生“精、气、神”的精神文化方面。全体师生要共同提炼学校的办学思想,形成“人本化、前瞻性”的办学理念,并发展成师生共同的愿景,积极宣传倡导,激励师生努力进取,让“办学理念”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航标,这也是实现学校管理从“制度治校”到“文化治校”转变的关键点。

二、教师要实现从“师者”到“学者”的转变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新时期的教师不应止于教为道,还应是一名“学者”。所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是不断汲取的知识,只有一个学习型的教师,才能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真正促使每位教师通过学习实现教育专业化和教育学者化的有机结合。学者化的教师是由“教书匠”走向名师、走向教育家的必由之路,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师持续发展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追求。针对培养教师的学者化工作,我校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校本培训工作,“抓全员培训,重骨干示范,促整体提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1)我校深入实践“以人为本”理念,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总结推广“高效教学”方法。(2)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与专家互动、“研训一体”的校本研修模式。学校还每月定期举行教师“读书沙龙”活动,让教师在“读中训、训中研、研中悟”,有效推动教师个性发展及教师整体素养的提升。(3)完善校本课程体系和综合实践活动体系,把学校科技、体育特色引入课程设置并广泛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促进学校多样化特色办学工作的发展。

2.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训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进行名师“孵化”工作。我校利用作为福建师范大学教科研基地的优势,定期邀请专家教授到校讲座,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让教师亲身感悟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感受大师风采。我校十分支持教师外出参加培训、教研交流活动,鼓励走近名师、学习名师,向成为名师的目标迈进。同时还以优质课评选活动为平台,以各种“教学新秀”“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为契机,开展卓有成效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素养,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示范作用,致力打造名师工程。

3.推行大循环教学

这是培养教师的一种有效措施,是为了便于新教师尽快进入角色,根据个人教学特色专攻初中教学或高中教学,使大部分老师在短时间内掌握各个学段的教学方法,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但它的弊端也凸显出来: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难以形成学科系统性,造成初高中教学脱节。对此,学校推行大循环教学,让学科教师都能经过一段时期的教学,熟练掌握不同学段的课程设置、学情和教材教法,胜任各个学段的教学工作,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同时推动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又要关注“研”,甚至是“写”,从而向教师学者化方向发展。

三、学生要实现从“鱼”到“渔”的转变

“鱼”和“渔”貌似、形似、音同,事实上作为教师的我们都明白其中的内涵、意义是完全不同的。“鱼”就是“学会”,是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某种知识或技能;“渔”就是“会学”,则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了学习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对“文盲”做出了新的定义:21世纪的文盲是那些不会主动寻求新知识的人,也就是不会学习的人。对此,作为学校应该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从以“教”为中心转变到以“学”为中心;从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转变为学习能力、学习品德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学会学习;从维持性学习转变为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换句话说,一所学校要培养学会学习的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生,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的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出一个可以把握未来、发掘自我、富于创造的新人类。

总之,新形势下的学校必须进一步优化办学资源,坚持教育创新,提升办学品位,提高学校现代化水平,形成追求卓越、超越自我、可持续发展模式。而“文化治校”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关键,教师队伍是学校内涵发展的保证,学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在办学工作中力争使学校管理、教师和学生实现有效的转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管理、教师和学生协调有序全面发展,进而推动整个学校的内涵发展。

参考文献:

沈黎明.如何促进学校的内涵发展[J].华夏教育,2012(07).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三个转变治校名师
浅论“教授治校”及其相关问题
我的“二八”治校策略
对依法治校的理解和认识
实现“三个转变”切实落实监督责任
刘伯承治校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