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也有啃老族

2015-07-06 05:30李开周
今日文摘 2015年14期
关键词:苏青一分钱徐志摩

李开周

我今年三十有四,从十七年前高中毕业开始,我就没有再花过父母一分钱。

当年高考结束,我去工地干活儿,先做力工,又做架子工,忙了两个月,挣了一千块,刚好够交大学第一学年的学费(我读的是农业大学,补贴多,学费少)。

除了交学费,还得吃饭,饭钱是我勤工俭学挣的——我在大学里扫了整整一年厕所,学校每月发给一百二十元工资,不吃肉,少吃菜,这点儿钱足够填饱肚皮,甚至还能结余出二三十块,用来购买一些必须的日用品。

大一扫厕所,大二做家教,大三开始帮老师做课题,到了寒暑假则去一家肉联厂扛箱子,大四上了半个学期,就去一家勘测规划院提前上了班。四年大学全靠自力更生,非但没有让父母寄过一分钱,还攒了点儿钱寄回去。

大学毕业后,买房,买车,以及结婚的时候送彩礼、办酒席,全靠自己挣。反观现在的小年轻,上学靠父母,买房靠父母,结婚靠父母,给孩子买奶粉的钱都得让父母出,都年近而立了,居然还吮着奶嘴儿不放,真是不可救药。每当看到这些啃老族,我真想愤怒地竖起中指。

冷静下来想想,竖中指绝对是不对的。第一,啃老的人太多,不啃老的人太少,少数人冲多数人竖中指,寡不敌众,容易挨揍;第二,我之所以不啃老,不是因为我牛逼,而是因为我的父母太穷,想啃也啃不到,假如我生在富贵之家,就算我咬紧牙关,我的父母会允许吗?

我有一朋友,北京大興人,她卖稿挣钱,她老公开出租车挣钱,两口子收入加一块儿,抵不上一个小奸商,充其量小康而已,但是他们雄心勃勃要给刚满十岁的儿子在北京市区买房,将来儿子长大了还铁定给他找一个北京本地的姑娘……他们认为这就是为人父母的责任,不但要把孩子养大,还要把孩子养到死,前提是只要自己有这个能力。过去我耻笑他们,现在我自己有了孩子,竟然也很犯贱地感觉到了类似的“责任”。

解放前确实有很多像我一样不啃老的好青年,鲁迅和沈从文就是两个典型。

鲁迅留学日本靠的是公费,不要母亲出钱;在北京买房靠的是工资和借款,也不让母亲出钱;他在北京站稳了脚跟,马上把母亲从绍兴老家接过来享福,一连给老娘雇了三个保姆。他身为长子,一直在接济两个弟弟,周作人结婚的钱是他挣的,看病的钱是他挣的,周建人找工作也靠他一手操办。

沈从文自学成才,早早地当兵、当撰稿人,早早地养活自己。他在北京跟张兆和结婚,钱不够,咬着牙不跟家人说,一切简办,靠朋友凑的份子钱完成婚礼。他在上海做职业撰稿人,房租极贵,有时候交不起租金,也咬着牙不跟家人说,一有了钱就把母亲接到上海养病,把妹妹送到公学读书。

但鲁迅和沈从文都出身贫寒,假如他们像徐志摩一样是富家公子,那是否啃老就很难说了。

徐志摩的祖父是大地主,父亲是大富商,家里不差钱。所以他有条件去美国学金融,去英国学哲学,去德国学文史。他在剑桥读书,还有条件把发妻张幼仪接到伦敦陪读。学成归国,挣钱不多,开销很大,入不敷出,孩子靠父亲养活,连他雇厨子、雇车夫、下馆子、追美女的钱都得靠父亲补贴,完全是一个标准的啃老族。

跟张爱玲齐名的女作家苏青有一前夫,也是富家公子,大学毕了业,带着苏青去上海参加工作,工资不够花,写信跟老爹要钱,房租要他爹来出,保姆的工钱要他爹来开。上班一年,又要换租大房子,那时候上海一房难求,必须交给上手房客一笔可观的顶费才能租到手,这笔顶费也要他爹出,就像现在年轻人买房需要父母出首付一样。

行文至此,本来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年轻人啃老,是因为父母有钱。但是这个结论并不科学,因为有钱的父母也完全可以让儿女自力更生。还以徐志摩为例,1926年他甩掉发妻去娶陆小曼,把父母惹翻了,拒绝再给他一分钱,他马上开始自力更生了。

猜你喜欢
苏青一分钱徐志摩
一封八年才送出的信
花牛歌
捡到一分钱
Pennises Make a Dime十分为一角
藏在俄罗斯套娃里的爱
捡到一分钱
偏 见
小评《徐志摩论》
徐志摩的诗论
两个女人的相互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