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璇
“这是一个美丽的秋季,这是一个美丽的早晨。”一个月前,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新闻中心记者会上,“诗意的朗诵”和丰富的表情,让52岁的法学教授卓泽渊成了“网红”。
“网上的评论是有一些负面评价,我看过,笑一笑。”卓泽渊说,记者会的活泼氛围是在前期协调会上就商定好的,要求就是宽松自然,不能做成讲解会、发布会。“而且这次的效果,主办方和有关部门非常满意。”
“敢说”的分寸
卓泽渊的繁忙程度,基本与中央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步调一致。
2014年10月23日,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希望卓泽渊讲授、解读依法治国的邀约纷至沓来。
别看记者会上,卓泽渊的每一次答问都是谨小慎微、精细地拿捏着尺寸;到了课堂上,他比很多人想象的“敢说”。在最近的佛山讲座上,卓泽渊甚至主动提及了一个“敏感话题”:一年前,因为看到有些文章重提阶级斗争,有企业家专门飞到北京向学者请教:是不是又要搞阶级斗争了?
文章发表七天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国庆6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了八个必须坚持,其中包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高举团结的旋帜。
“同志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说法来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了要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果断停用了‘阶级斗争为纲。”卓泽渊反问,“现在,我们要坚持高举团结的旗帜,还能搞阶级斗争?”
他的解读只三言两语,干脆利落。对于演讲者来说,精准、恰当地诠释一项政策就像照着剧本表演,需要掌控分寸、拿捏火候。“这要靠学术上的、信息上的、资料上的长期积淀,还有判断力和敏感性。”卓泽渊说。
与一些学者喜欢发表个人见解不同,卓泽渊在做讲座时,常常引用中央重大决议、领导人讲话阐述观点,不说或少说个人的主观评论。在他看来,解读政策的基本要求是用事实、文件和逻辑说话,结论不能超出人们的常识认知。有时,一个论据出错、一个推导过火,就可能“把对政策的阐释变成对自己意图的解读”,听众们也会反感,会用脚投票、起身离席。上世纪80年代在西南政法大学读研时,卓泽渊就已通读了50卷马恩全集。对于近年来的中央文件和领导人讲话,更是烂熟于胸。尤其对那些与依法治国相关的标志性话语,最早出处哪里、依次被谁引用,以至每—次被提及的时间、场合,他都是如数家珍。
特殊的学堂
近几年来,卓泽渊除了给中央及地方党校学员上课外,还有不少时间花在高校、国企和大众的讲座上。
卓泽渊参加过的最有影响力的讲座,当属2006年和2011年,两次进入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讲课,讲座题目分别是《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和《推进依法行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发挥法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
但提起这些幕后故事,他还是微微一笑,“不能说的,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不能说。”“其实我讲课用的数据、资料都是公开的,不信你到网上去查。”他补充道。
对卓泽渊来说,受到校外讲座邀請在十几年前就是家常便饭,只不过当年的主题不是依法治国。
2002年,近40岁的卓泽渊受邀在深圳市读书月活动中主讲“公民权利与社会法治”。那是一场面向公众的讲座,需要买票。当时,“公民权利”在国内尚属新锐话题,有些香港学者、美国驻港总领事,都专门跑来旁听。2003年,身为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卓泽渊既可以到重庆市政府任职,也可以到中央党校工作。
最终,他选择离开歌乐山,去了颐和园北宫门外的中共中央党校,台下的倾听者从“同学们”变成了“同志们”。在很多人眼中,党校,尤其是中央党校是一个神秘的所在。但在其中浸润了十几年,卓泽渊觉得这座校园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神秘,“如果非说神秘,或许就是在里面学习、工作的那群人”。
每周五上午,党校会延请一名省部级官员前来授课,听众以党校学员为主,但老师们如果时间允许,也会带上笔、本到场聆听、学习。给地方学员上课时,卓泽渊能够了解下层实践中的问题。党校有一种授课方式叫双向交流,学员和老师分两排面对面而坐,“可以提问、讨论任何问题,没有禁区”。交流中,学员把日常工作中的疑问、困惑与人分享,老师则一边解答,一边从中汲取养分,收获之丰厚“相当于搞了一次基层调研”。
严肃与浪漫
进入中央党校后,卓泽渊的研究重心,从传统法理学转向法政治学。2005年,他出版了《法政治学》一书。
在法学界,“法政治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在卓泽渊看来,法律与政治有着天然的联系,但处理二者关系时经常走偏:一是政治代替法律的现象,“可以说,政治挂帅,政治代替法的历史教训是极为深刻的。”二是法学排拒政治的现象。
他认为,法治作为一种整体的社会状态,它涉及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政治的法治化。如何把政治纳入法治的轨道?政治权力如何调控?政治责任如何确定?什么样的政治才是文明的政治?……这些都是需要解答的问题。
学术道路的转变,也契合了作为党校教授的职责。在不同的听众或学员中,领导干部是最主要的群体。他们关心怎样行使权力,以及与权力对应的责任问题,“特别是责任追究和责任分配”。
十八大以来,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责任倒查机制逐步建立,除追究行政首长、相关责任人外,还要对负有责任的其他领导问责。
“最后一点指的就是党委领导,这是1949年后几乎没有被追究过责任的一个群体。”卓泽渊说。他会援引2013年的青岛黄岛输油管爆炸事故、2014年的昆山金属粉尘爆炸事故和2015年上海外滩踩踏事故等追究党委正职官员的案例,着重放大对责任追究、责任分配的讲解,提醒台下的官员们要避免前车之鉴。
卓泽渊认为,要想获得听众的认可,演讲者必须超越事物本身,挖掘表象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说到反腐,就要找到引发腐败的制度原因、体制机制弊病,找到改变这种状况最直接的着手点。“你要说出一些‘人人心中有、各个嘴上无的剖析,这样才能真正抓住听众的心。”
不管走到哪里,卓泽渊总会带着他一以贯之的微笑,抑扬顿挫的声音和不时吟诵的诗作。在佛山,他又赋诗两首,填词一阙。其中一首《为十八大依法治国题诗》写道:
古国猛醒百年间,万世太平梦渐圆。
枕戈待旦夜色冷,闻鸡起舞晨风寒。
几度苦雨润青葱,一朝霞光映斑斓。
人民民主路已定,依法治国启新元。
诗作念完,台下响起一片掌声、笑声。卓泽渊从座位上微微站起,向观众席点头致谢。
这些鲜明的个人风格,也给他引来一些质疑。8月31日记者会后,曾有网友调侃他的发言“像是诗朗诵”,还有人觉得他的诗作水平不高。
卓泽渊对此不以为然:“当年奥巴马发表演说时小跑到主席台上,也是有人嘲笑有人推崇。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一位学者以一种浪漫的方式,对一个浪漫的主题作出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