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恤刑慎杀之道

2015-07-06 13:50罗杰奇
华声 2015年20期
关键词:韩信项羽刘邦

罗杰奇

汉高祖刘邦能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剑力挫群雄勇夺天下,个中缘由固然不少,其中,其一以贯之的恤刑慎杀之道,就为其最终据有天下加分不菲。

杀人虽说在寻常人眼中是一个异常沉重的话题,但却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人物都不得不直面的一个课题。

古代的政治人物在杀人时机、方法、数量、标准、理念等问题上的不同抉择,不仅彰显出他们气度、情怀、胸襟的差异,更可以进一步反映出他们政治手腕、智慧、水准的高下。

与西楚霸王项羽长期沉溺于不计后果地胡杀、滥杀不同,他的老对手汉高祖刘邦在处理诸如杀人之类的政治问题时,却显得异常地慎重、保守,概而言之,笔者以为刘邦真正践行了“恤刑慎杀”这个四字箴言。

揆诸历史,刘邦不仅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恤刑慎杀,而且即便是在坐稳了龙椅之后,他也能尽可能地减少杀戮。从宏观层面来看,刘邦先是在攻入咸阳时与秦国父老“约法三章”赢得民心,在称帝后,他又颁行了删繁就简,限制死刑适用的《汉律九章》来治理天下。

当然,本文主要是从个案的微观角度,而不是从宏观层面上来解读刘邦的恤刑慎杀之道。

出发点:少杀和慎杀

恤刑慎杀之道的首要之处就在于少杀、慎杀,所谓少杀、慎杀,就是对那些可杀可不杀的对象一律不杀,通过实施少杀、慎杀的政策,来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杀人所可能产生的社会负能量,从而更好地实现死刑这项残酷刑罚的社会效果、政治效果、法律效果三者的有机统一。

1、“屠”鲁城:瞻前顾后

话说项羽在乌江自刎之后,刘邦将楚地悉数都给平了,单单只是在项羽昔日的封地——鲁城,碰了个大钉子,为此,刘邦率领天下兵马雄纠纠气昂昂地北上将鲁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刘邦本打算在攻陷鲁城后就开始屠城,给楚国的遗老遗少们一通下马威,如果单单从军事的角度来讲,屠城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如果从政治的角度来看,这鲁城是万万不能屠的,如果屠了,刘邦也就从此沦落到和项羽同样的政治水准了。

此时,鲁城不能屠的原因主要有二:首先,坚守鲁城的都是些忠义之士,他们恪守礼义,为主子以死守节,占据着道德的制高点,屠城将使刘邦精心打造的正义之师的高大形象瞬间坍塌,得不偿失;其次,革命就要胜利了,刘邦马上就要坐江山了,屠城不仅不利于收拾天下人心,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社会秩序,而且将更加不利于刘邦打造他的仁君形象。

刘邦是何等聪明睿智之人,对于屠城的利弊得失,他可谓是洞若观火,因此虽说刘邦生平极其讨厌儒生,恰巧鲁城还是儒生们的大本营,但他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懂得如何控制好自己的负面情绪,如何使政治行为收益最大化。

果然,刘邦不但断然放弃了屠城计划,而且反其道而行之,他先是用项羽的人头招降了鲁城人,然后又用鲁公的高规格礼仪,把昔日的敌手项羽风风光光地葬在了谷城,临了,刘邦还为项羽大为举哀,像模像样地大哭了一场,直把鲁城的老百姓们感动得稀里哗啦。

这还不算完,刘邦不仅将项羽的亲族們一一给赦免了,而且还给他们都赐姓刘,其中的项伯等四人还被封了侯……

一时间,皆大欢喜。

2、释蒯通:实事求是

话说刘邦平定了陈豨的叛乱回到长安,听说韩信这个心腹大患已被吕后处死,且喜且怜之,好奇地问韩信有没有留下什么临终遗言。

只听见吕后懊恼地说,韩信好像是说他特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什么计谋,计谋的内容自己也是一头雾水,不明就里。

刘邦一听说是蒯通,顿时气是不打一处来,心想,“想当初韩信要挟自己自立为齐王,不就是这个蒯通在背后捣鼓的吗”?

于是就立即下诏齐国缉捕蒯通。蒯通被缉捕后,倒是坦率,一经审讯就像是竹筒里倒豆子一样,一股脑儿全招了,说自己不但教韩信自立为齐王,而且还曾唆使韩信反叛,除此之外,还大言不惭地说“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於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

刘邦听到蒯通亲口供认其系韩信谋反的教唆犯,便毫不犹豫地要烹杀他。

谁知蒯通神情自若地说,“嗟乎,冤哉亨也”。

刘邦一听也是醉了,故意高声说,“你唆使韩信造反,还谈什么冤枉,只要你能说服我,我就赦免了你。”

蒯通也是自有他的一番道理,接着就大说特说了一通“自己当初只是韩信的臣子,而不是你刘邦的臣子,自己只应当对韩信尽忠而不应当对你刘邦尽忠之类的话”,除此之外,他还说了一大通“教唆韩信反叛之事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后来两人再没有勾勾搭搭过,因此不能用现在的法律——《汉律九章》去追究过去的罪行”之类的话,用现在的法言法语来翻译,就是“教唆韩信反叛之事”已经过了犯罪的追诉时效,另外,根据从旧兼从轻的司法原则,《汉律九章》对他以前的犯罪行为也没有溯及力,因此,不能再追究他的刑事责任了。

刘邦听后,居然心悦诚服,赦免了谋士蒯通。

3、特赦贯高:对忠臣高看一眼

所谓特赦,按百度百科之解释,就是“国家对某些犯罪或者特定的犯罪人免除刑罚的措施”。

刘邦作为一代英豪,纵观其一生,除了一以贯之地执行少杀、慎杀的政策外,对于那些所犯罪行特别严重的忠义之士,他也特别善于运用特赦制度,去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贯高虽说只是西汉历史上的一个小人物,但是后来他却因一起谋杀案而名闻天下。

话说汉七年,刘邦从平城经过赵国,赵国当时的国君张敖系刘邦的亲女婿,看到老丈人千里迢迢来到自己的封地,张敖是“朝夕袒韝蔽,自上食,礼甚卑,有子婿礼”。

相反,刘邦这个老泰山倒是有些为老不尊,大大咧咧,只见他是“箕踞詈,甚慢易之”。

面对老丈人对自己的埋汰,张敖本人倒没觉得有什么,可是却把他手下的国相贯高等一帮人给急得够呛,真可谓是皇上不急大臣急。

当时贯高等人都已是六十多岁的老革命了,都是些曾跟随张敖之父张耳同志打天下的主,个个都是豪气干云易于冲动的人物,私下就劝张敖说,“夫天下豪桀并起,能者先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

张敖一听这话,顿时就吓得魂飞魄散,赶忙劝解他们说,“君何言之误!且先人亡国,赖高祖得复国,德流子孙,秋豪皆高祖力也,原君无复出口”。

可是贯高等人并不死心,思来想去,他们几人就决定单干了,后来还有了“乃吾等非也。吾王长者,不倍德。且吾等义不辱,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何乃汙王为乎?令事成歸王,事败独身坐耳”的君子约定。

汉八年,刘邦从东垣回来,途径赵国,贯高等人就在柏人县馆舍的夹壁墙中,隐藏死士想要谋杀刘邦,但却因事发而未果。

汉九年,贯高被刘邦秘密囚禁运往长安受审。

起初,主审法官立功心切,对贯高可谓是软硬兼施,“诱供”、“骗供”、“逼供”等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可是贯高始终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实事求是地将赵王张敖摘得个干干净净。

主审法官无奈只得拿出了杀手锏,将贯高同志“治榜笞数千,刺剟,身无可击者”,可是贯高从此就像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主审法官没办法,只得把审讯贯高的情形、供词如实上报,刘邦听后嘴中蹦出两个字“壮士”,便赦免了赵王与贯高。

死刑:只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者

虽说刘邦施行的是恤刑慎杀的宽大政策,但是这并不代表刘邦在该杀人时会优柔寡断下不去手,更不代表刘邦是个当断不断的懦弱之人,恰恰相反,对于那些罪无可恕的罪犯,刘邦总是该出手时就出手,杀起他们来可是连眼睛都不会眨一下,可以说真正的做到了稳、准、狠三个字。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刘邦杀叛徒下属曹无伤的故事。

曹无伤本就是个默默无闻之辈,在被诛杀之前仅是刘邦手下的一个左司马,在通常情况下,这样的一个小人物将会被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可曹无伤却因自己吃里扒外的行为,而得以名留千古。

话说沛公刘邦攻入咸阳后,眼见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贪财好色的老毛病很快又犯了,连道都快走不动了,后来在樊哙、张良等人力谏下才“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上将军项羽看到刘邦马上就要成为汉中王了,这才慌了神,心想,“刘邦这厮是要窃取革命胜利的果实,这是要提前摘革命的桃子啊”,于是乎就着急上火地率领四十万大军逼近函谷关,屯军新丰鸿门,预备着对刘邦兴师问罪。

当时,左司马曹无伤虽说是刘邦手下的一位老革命,但是在很长时间内,都只在像“左司马”这样的中级军官职位上趴着,郁郁不得志,面对着这波谲云诡的复杂局面,顿时心里就打起了小九九,心里犯嘀咕“这沛公终究非上将军之敌手,不如趁机抱上项羽这棵大树”,于是乎就悄悄地派人向项羽告密“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本就对刘邦有不少成见,一听这话顿时是怒发冲冠,气呼呼地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本来项羽这个“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军事行动做得是神不知鬼不觉,可是他那个不争气的小叔父项伯,竟私自泄露给了沛公,于是乎,历史上就有了鸿门宴。

本来曹无伤私下投靠项羽是一件神不知鬼不觉的机密事,可是还没等宴会正式开始,刘邦就开始套项羽的话。

刘邦说:“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毫无心机的项羽果然上当,就将曹无伤如何出卖刘邦之事一五一十地倒了出来。

虽说曹无伤同志是刘邦的老部下,曾跟随刘邦南征北战,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但是刘邦虎口脱险后所要做的头一件事,就是要将这个吃里扒外的左司马曹无伤诛杀,据《史记》所载“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司马迁的一个“立”字,写出了刘邦诛杀曹无伤之时的果决与绝情。

不过话又说回来,刘邦所一以贯之的恤刑慎杀之道,并非没有反例,革命元老彭越、陈豨等人被其设计残忍地诛杀,就足以说明刘邦所施行的恤刑慎杀之道,有着其内在的局限性,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就不加分辨地全盘否认其所施行的恤刑慎杀之道,对国家、社会所产生的正面作用。

其实,理想状态下的恤刑慎杀之道应当是既不失之于宽,亦不失之于严,能恰到好处地拿捏好宽与严的界限、尺度,真正地做到宽严相济、刚柔互补,确实做到实事求是、不枉不纵,而这不仅是刘邦所坚持的恤刑慎杀之道所应追求的真谛,而且也是其可资后来人借鉴之所在。

摘编自共识网

猜你喜欢
韩信项羽刘邦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项羽为什么不肯定都关中
追韩信
汉初刘邦集团“入都关中”事迹查验
刘邦记嫂之恨
刘邦斩丁公
刘邦不识字吗?
梦遇项羽
韩信“背水阵”再探
以项羽“学万人敌”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