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强
每年的10月间,书业人、出版人、文化人、媒体人或多或少都接到邀约,总少不了要对书评榜单点评、支持、投票、宣传一下。前些年倒是颇为认真,遇到力推之书也是要上手翻翻,犹豫之处更生怕有遗珠之憾。而现在都实行网上投票,专家点评参考,页面打开,飞快点击,哪容得有一点思考?一些组榜的单位和朋友也跟明镜似的,平衡最重要,取舍之间价值早淹没在喧嚣的吆喝声里。榜单背后又有多少取舍?你不说,我也不问,一笑而过罢了。
一、豆瓣榜单的“豆瓣酱”
近来个人很关注的榜就是豆瓣读书的2014年度盘点。这个书榜的入选图书对个人读书品味的把握及资本的博弈掌控得当。它除有分类榜单以外,还有高分评价图书、最多收藏图书、豆瓣写作者分类榜等年度新书盘点的切入点,体现了自媒体时代互联网出版新风尚。例如在豆瓣高分评价榜单中既有经典的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终结》,也有东野圭吾的热书《解忧杂货店》及严歌苓的《陆犯焉识》。这样的组合至少也流露出中正平和感。在最多收藏的榜单中不乏所谓的“鸡汤励志”书,市场需要,社会无害,何尝又不包容呢?所谓的出版情怀,太滥!少不了也落得个滥情骂名。中国所谓的“知识分子文化人儿”普遍抱有救世主的“启蒙心态”,一不小心就变成强权好斗的“公鸡”或不敢正视现实的“鸵鸟”。此榜存在并无大碍,不妨以容忍的态度来面对当下的生态,面对不完美的世界和面向未来的美好。值得欣慰的是,我们也在此榜中看到了马克·盖特雷恩 《认识艺术》这样的经典书,而那些首先在豆瓣上推出的原创作品如《美好百科》《四季便当》《我们夜里在美术馆谈恋爱》等,在拥有粉丝读者后顺理成章地推向市场出版,这也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当下传统出版产业链。有了这些,此榜的存在自然有其被尊重的价值。
豆瓣榜单可贵之处在于其身处互联网的酱缸,却包容面对多元的读书需求,更在余味之间留有一份提鲜醒脑之后味,在模糊的世界里为我们梳理出未来出版和阅读的新思路。
二、“老三”蛮拼的,点个赞
互联网思维引领人们思考在海量的信息里如何发现价值,“少既是多”的理念也就映入到我们的脑海。从这个意义上认知三联书店推出的“三联书店2014年度十本好书”让人印象深刻。
无论是《大浪淘沙》中老三角色所彰显的主流意识,还是《山楂树之恋》中完美的老三,放在当下图书榜单的世界中,无疑就是三联书店书榜在读者中的定位。三联就是这个老三,代表着主流、传承、坚持、中正、平和。做当下主流出版自有其不易,正是有了这个老三的定位,所以也限制了它的自由与学术的阅读取舍。不管怎样,这份榜单依然是中国好书榜的标杆。2013年入选的《邓小平时代》,是美国最优秀的中国问题专家傅高义先生十年倾力之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邓小平的完整著作,它展现了中国政治、经济及社会转型的历史变局和内在逻辑,权威而引人入勝。尽管在圈内此书出版故事仍让我们津津乐道,但此书的入选更昭示我们出版人如何面对重大题材把控要有一个精准的判断,此书更是一个棋局的复盘,知足、知不足、不知足。
同样,像入选十本好书的《1944:腾冲之围》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作者余戈继《1944:松山战役笔记》后的又一力作。作者延续“微观战史”的写作方式,以海峡两岸和日本、美国的各种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三亲者”回忆等材料为基础,真实还原七十年前围绕滇西小镇腾冲收复战而展开的几乎所有战斗,旨在为未亲历者描绘艰辛、繁难、曲折、残酷的战争图景,使其了解“八年抗战”短短的四个字中所包含的一切,理解“艰苦卓绝”的血肉意义,其史学意义在于通过对当年真实氛围的追寻,唤醒我们已经麻木的知觉,换来更有价值的反思。余戈不惜以十年代价,弄清尘封的一个个微观细节所构成的残酷真相,以其心血为抗战史重写树立了标杆。在当今浮躁时代,仅此意志,就值得我们向它致敬的了。“老三”也是蛮拼的,点赞吧。
三、“凤凰好书榜”——平淡格局里的质与量
平心而论, 2014 “凤凰好书榜”100本好书的推出,相比2013年还是有点差距。但作者方面的表现却并不逊色,像张佳嘉近来的几本书,由于作者的大热而带动了图书的销售。粉丝经济在图书阅读影响力上已成为一股新的力量,其能量和后续发展态势值得我们关注。
再回过头来看这一榜单,由于其量的扩大,一些好书得已入围,印象深刻的像:格非的《雪隐鹭鸶》和刘醒龙的《蟠虺》,这样的书入选,不能不说选书人的精到。刘醒龙在书中以古老的青铜重器为切入点,诠释了盛世当下,更需脊梁坚挺,灵魂坚守,身心清白,非盛年之笔写不出当世的纷繁,读来也别有一番滋味。而入选的另一本书《沈从文的后半生》读后的感受确并不轻松,只叹往事并不如烟。有了大家和市场的引导,此榜对小众阅读的考量也值得尊敬。榜单中《织色入史笺——中国历史的色象》《何谓现代,谁之中国:现代中国的再阐释》《明治维新的国度》《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十卷本)》可谓对中国历史、历史观以及现代文明的展望做了一个理性梳理。其中《明治维新的国度》这本书如果对应榜单中的《甲午:120年前的西方媒体观察》和《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来看,一定很有意思。《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十卷本)》这一套系图书的出版更可以了解当下中国好编辑的价值,好的选题,冷静的思考,从容的自省与包容都体现在一个所谓的“对手”对对手国家的解读。虽说此书的历史观仍还有局限,但放在一个对手的角度去考量,这一图书所带来的思考就超越了图书内容的呈现。中日二国在同一历史节点对现代文明之路的探索与思考,以及近几个世纪中的恩怨做了一个很好的解读。历史可以成为包袱,更可以成为财富,读书的确可以静心,更可以明志。当下的中国,理性与包容,发展与变革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多一份历史的阅读,就多一份理性的思考,这对当下与未来书写更宏大的历史史观的意义不言而喻。
榜单也好,拷问也罢。浮华的当下还有几人能做一个安静的看书人,又是否关注过,哪些高大上的心灵之书更多来海外?是否也在内心“弱弱”地自问,哪些满纸的浮华背后,还记得初心否?在各大书榜角力的背后,资本的力量是否强大到可以左右气度格局?独立出版、自费出版当真就是自说自话,图乐儿吗?学术出版为何叫好不叫座?
当下文化气局中有乱云飞,更有旭日升,喷完之后再看书榜,更觉得可亲了几分。且不管书榜标榜了什么主旨、纲常、影响、前瞻、创新……任何一个书榜看下来,至少咱们有底线,有情怀。上榜的书且不说有多杰出,但至少都还不差,这在当下是多难得的一件事?对比各行各业,更显得当下书业同人还是有情操追求的。不负如来不负卿,这也算是我们这一行业对社会的认知和贡献吧。
(作者单位:湖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