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一如既往的坚持与变化

2015-07-06 06:43孔令燕
出版广角 2015年3期
关键词:贾平凹好书大众

孔令燕

每到岁末年初,每个人都止不住感慨:时光飞逝。在这时光飞逝的2014年,我们得以安身立命的出版行业,有一如既往的坚持与变化。

我所在的传统经典文学出版,没有像前些年惶恐预言的那样,会被青春文学和数字出版迅速挤出历史舞台,而是依然在坚守属于自己的阵地,而且在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甚至显露出回暖的态势。这一年,一大批传统意义上的作家推出了新作,如贾平凹的《老生》、严歌苓的《妈阁是座城》、阎真的《活着之上》、迟子建的《群山之巅》等小说,都是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题材与审美都承袭着传统小说的架构。这些书进入市场后,仍然引起了读者注意,品质不俗,销量不差。这个现象告诉我们,文学已经被分类,每个类别的作家拥有每个类别的读者,但不会被互相取代。

关于数字出版,较之前两年的蜂拥烧钱阶段,目前逐渐趋于理性,各家都在寻找长期有效的发展模式。众所周知,目前比较成熟的数字出版,只有专业化、学科化的大数据模式会盈利,而占比例较大的大众出版,还没有找到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盈利模式。多年以来,少有单纯依赖数字出版来盈利的文学书。其实,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应该找到和谐相处的中间模式。举例来说,2011年贾平凹的长篇新作《古炉》出版,一家网站率先推出电子版,一下子虎视眈眈地站在了出版社纸质版的对立面。但是2014年,同样是贾平凹的新书,《老生》的紙质版和数字版却联合推出,互相借势,谋求共同发展。如何将传统读物数字化,应成为从业者理性面对的行业问题。

近几年,出版机构和媒体都相继评选好书榜,2014年尤其多,几乎每家报纸和网站都有自己的“十大好书”。参加这些评选和颁奖礼最大的感受是,评选标准趋于学院派和学者化,在推选的图书中,经济、时政、历史等图书的比重越来越大,小说尤其是中国的本土小说,很难进入评选者的视线。如“深圳读书月”评选的“十大好书”,只有两本小说,而且极为小众。位居榜首的《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更是在大众阅读之外。这个现象无所谓好与坏,只是说明评选结果很难成为行业价值判断的依据。也许,这些高处不胜寒的图书可以引领大众的严肃阅读,不失为一件好事。

这一年,还做了好多事,出版了几本书,在时光飞逝中留有痕迹。

猜你喜欢
贾平凹好书大众
落叶
好书分享会
捉鱼摸鳖的人
推荐一本好书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好书共享
西安这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