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学具,优化课堂教学

2015-07-06 06:11何铭干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学具效果数学

何铭干

【摘要】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需要探索. 我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注重充分利用学具,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学具;数学;课堂;效果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 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活动中,“悄悄”地展开思维,在对学具操作的一系列活动中,促使他们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从而深刻理解新学知识的本质,培养他们的能力,同时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使学生都参与探求新知识的过程,让他们主动学习、思考,生动活泼地发展,这是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如何充分利用学具来优化课堂教学呢?我的做法是:

一、利用学具,充分感知,形成概念

小学生获得概念,依赖于适当的经验,尤其是开始学习概念时,更要依赖于亲身的操作实践. 在概念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学具,引导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充分感知有关形成概念的具体材料,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以便概念的形成. 例如:在第一册教学认数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能数出几、十几,甚至百以外的数,但他们对数的认识是不理解的,对数的概念较为模糊,特别是对计数单位没有明确的认识,所以在教学时,需要利用学具,通过操作实践来帮助学生建立计数单位“十”的概念. 例如:让学生一根一根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教师再引导启发学生去理解:一捆就是一个十,可以把一捆看作是一个整体,也就是一个单位,一个10是由“10个1”组成的. 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又快又准确地摆出11、12、13……根小棒?20根小棒怎么摆?最后让学生在“计数器”上认识数位,学习计数方法. 这样充分利用学具,把操作与计数紧密结合,从而深刻理解计数单位“十”,形成明确的数概念,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二、利用学具,理解图意,初步了解数量关系

根据教材的编排,在第一册教材中,认数的教学完成后,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加减法计算. 从这起,教师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加减法的计算教学进行解决问题教学的渗透. 在这个最初阶段,教材所出现的只是图画表示的解决问题,尽管这种用图画表示的解决问题非常简单,但这时的教学对象是刚入学不久年龄仅6岁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对图中所隐含的事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却不知所云. 因此,理解图意,初步了解图中所表示的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教学的首要环节和前提. 解决好这个问题,既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解决问题,学会审题和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奠定好基础.

例如在教学第一册数学“加法和减法”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摆学具,且摆一次说一句话(左边摆2个○,右边摆4个○). 摆好的让学生合起来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并让他们试着说第三句话(一共有几个○). 接着提问:“这‘6个‘○是怎样得来的?”并用一定的手势诱导学生,看学具,想过程,以使学生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减法也是如此. 此外,还通过加法、减法之间的联系和对比,以达到预定的效果. 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区分用图画表示加、减法两类解决问题,而且能使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得到提高.

三、利用学具,动手操作,理清层次,初步认识解决问题的结构

在一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有一种是图文结合的解决问题,也称表格式解决问题,这阶段的教学是逐步向解决问题教学过渡的重要阶段. 在图画表示的解决问题中,不仅条件是直观的,解答的结果也是直观地展现出来,尽管教师有意渗透构成解决问题的三要素(看图说三句话),但学生对“哪是条件”,“哪是要求”的问题并没有认识,在进入图文结合的解决问题教学阶段,有关学生怎样认识解决问题结构的问题在教学中就明显摆了出来. 因此,我认为这阶段解决问题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清理解决问题的层次,初步认识解决问题的结构特征.

例如在一次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分左右边摆学具花圆片(左边摆5个,右边摆3个),同时按照学生摆的结果板书:左边有5个花圆片,又拿来了3个,启发学生把摆的结果用问题的形式说出来(一共有几个花圆片). 最后老师接着板书,就出现了书中例3的第4题,这样,把一个完整的表格式通过学具解决问题案例的教学,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根据表格解决问题的出现,告诉学生:表格中第一行是第一个条件,第二行是第二个条件,第三行就是要求的问题. 学生第一次了解到“解决问题”、“条件”、“问题”等术语,并初步知道构成解决问题的要素至少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而且说的是同一件事,条件和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联系. 学生通过操作,摆出了“条件”、“问题”,从感知到表象,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有了深刻的认识,为后面的解决问题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利用学具,深索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学具的操作,通过观察,运用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逻辑方法,发现规律.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又有利于学生思维才能的发展. 例如在第二册教学“认数”时,我首先通过创设情境,在放映室里找座位,让学生从数“1—9”,“11—19”中突出“满十进1”的规律,进而迁移到数21—30. 31—40……91—100. 重点解决“几十九”再加1,满10进1,得到后一个整十数,帮助学生克服逢“9”难的问题. 同时通过找座位和分析某个座位上的数,帮助学生认识数的排列规律,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再通过找规律认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充分利用学具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地获得知识,还可以让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样,就为学生素质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学具效果数学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