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有效参与

2015-07-06 08:44:28沈巧娣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8期
关键词:全体学生交流数学

沈巧娣

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的接受. 是个体利用已有的认识结构,对外界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 这表明学生有效的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对学习内容的有效认同和学习过程的有效参与上. 事实也同时表明:学生在课内对学习的有效参与程度往往是造成个体间学习成绩巨大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参与呢?现结合数学课堂教学从三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看法.

一、启发情感让全体学生想参与

这是有效参与的前提. 一些教师往往从自己教的角度或从教材编的思路出发设计几个参与项目,再让学生奉命按程序进入. 学生被动参与,自然积极性不高,容易流于形式,造成参与的低效性. 有效的参与必须是全体学生主动的实质性的参与. 它不仅表现在外部行为上的主动,更表现为内在思维上的主动,是一种自觉的有深度的参与. 这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启发学生内在的情感因素,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心向. 至少可从两方面入手:

1.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参与热情.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但数学来源于生活. 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最感兴趣,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的心理出发,将数学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用于刺激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这也正是新数学课程标準的要求. 如“减法的简便运算”这一内容本身较抽象,我这样处理,先结合图片给出条件和问题:体育商店里有乒乓球拍每副24元,排球每个34元,篮球每个46元,足球每个64元,如果给你100元钱,你最多能买几种商品?还余多少元?这一开放性问题来源于生活,难度不大,答案不唯一,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参与列式. 教师将不同的算式按一定位置板书,最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很容易地发现了加减法之间内在的规律.

2. 创设认知冲突,形成参与需要.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当信息与儿童现有认知结构不匹配时,就会引起主体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的内部感受是一种不协调或不满足感,儿童就会努力地去克服这种消极感受,以恢复旧的平衡或达到新的平衡. ”学习新知前,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必将引发学生解决矛盾的强烈渴求,探索知识成为内在的需要,学生自然会自觉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提供机会让全体学生能参与

这是有效参与的保证. 传统教学模式下,只有少数尖子生能真正参与学习,多数学生的参与行为表现为等、听、看等观望态度,且注意力不够集中,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给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参与机会(少数学困生还缺少参与能力). 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形式是多样的:观察、思考、讨论、实验、操作、练习、游戏等等. 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确定适当的形式,同时尽可能的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和器材,让人人都能真正参与,并在参与中加强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合作,提高学困生的参与能力. 尤其要关注以下两点:

1. 重视操作实践,提高动手能力.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数学的最好方法是做数学. 好动是儿童的天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 教师要善于挖掘学习材料中“做”的成分,能操作的,就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途径. 如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在练习巩固阶段,我对学生说:“教室里和教室外有这么多长方形,你能选定一个通过测量算出它的面积吗?”学生小组商量,很快根据所带工具选定目标,又分头行动,并借助计算器算出了面积. 新知识在学生的实践操作中得到了运用.

2. 重视小组合作交流,提高表达能力. 课内信息的交流应是多向互动的. 加强小组合作交流,弥补了师生一对一低参与度的不足. 同时,小组合作交流,使得学生、教师甚至学习材料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出者或接收者,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交流由于没有顾忌、约束,更容易相互启发,激活思维,碰撞出“创新性信息”. 加强小组合作交流,首先要明确角色要求. 如组长要组织好整个交流过程,表述者要敢于并善于发表自己的想法,表达要清楚,且言之有理;倾听者要认真收集别人的信息,能自我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 整个交流过程要相互尊重,能有机进行角色的转换等.

三、加强随意后注意维持参与

这是有效参与的关键. 心理学一般把注意分成三种:“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随意注意是有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事前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注意. ”教师通过生动的情境设置,很容易刺激学生不随意注意一下抓住学生,但如何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持久地参与在学习过程中呢?这是最难也是最重要的. 理想的方法是强化随意注意向随意后注意发展,让艰苦的学习变成学生自觉的内在追求.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兴趣有助于注意的维持. 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兴趣多来源于学科本身和教师两个方面,小学生喜欢数学老师,一般对数学课也“爱屋及乌”. 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教师要关爱、尊重学生,表现在教学上就要创设开放、民主、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喜爱.

平时上课,我总是面带笑容,语言亲切. 一般不轻易批评学生情不自禁的“插嘴”,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解提出不同意见或想法,鼓励学生提疑问难,让学生之间展开以理服人的争辨. 我常把讲台、黑板交给学生,让学生结合作图、板书,讲解自己对题目或问题的理解;我常把评判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别人的发言(或板演)进行分析、判断或选择最佳解法;我甚至允许即将“挂黑板”的同学自找一名助手给自己解围、解难. 我常以一个爱抚的摸头动作,一个充满期望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让学困生感到老师对他真诚的关心无处不在. 对开了小差的同学我也总是以一句幽默的话语给予及时提醒. 我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课堂上放松、投入,情绪饱满.

2. 建立赏识的评价机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了解了学习活动的结果有助于维持注意的稳定和合理迁移,获得学习结果的反馈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针对性. 教师在课内应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作出恰当的评价,多从正面进行积极鼓励,对不足也以期待的方式提出要求,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强烈的向师性,特别珍视教师的期待和鼓励.

让学生参与学习只是手段,使全体学生在各自层面上得到最大的发展才是目的. 保证了参与的有效性,有效发展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猜你喜欢
全体学生交流数学
如此交流,太暖!
科教新报(2022年12期)2022-05-23 06:34:16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8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海峡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江苏省淮安市繁荣小学活动掠影
问题教学法在历史课堂中运用的原则
小学英语课堂再创新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2:23:32
当前学校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19期)2016-08-10 16:53:01
我为什么怕数学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8:12:04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新民周刊(2016年15期)2016-04-19 15:47:52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