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底繁
《教师课堂教学艺术最优化实验与研究》是我校十二五规划期间的国家级重点规划课题(课题编号:01020433—HB548),该课题于2013年9月被批准开题,2014年12月结题。作为学校分享品牌打造、引领规划实施及各类课题研究的核心课题,一年多来扎实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开题论证后的深入研究,对子课题的论证,实施方案、计划的完善,学习、思考、研究,中心组成员在过程中提升,课题研究有条不紊地展开。根据课题实施方案要求,在总课题组的指导下,课题以子课题研究的形式分层推进,各子课题组结合实际,做好过程,在做好每一个细节的过程中提升课题研究的品质。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研究依据《课程标准》重点探究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实施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语文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课堂教学的改革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到新课程的深入实施。此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让师生更好的沟通,把课堂艺术系统化,具体化,整体推进教学;让学生获得内在心灵的成长,人格品质的提升和文化品位的提高。
1.教师的教态
教师的教态,就是指在教学这个特定的艺术系统中,教师在深得教材精髓的前提下,借助面部表情、手臂活动等教学辅助方式,活灵活现地外化教材的主题、情感、知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把握教材并开发思维的美的教学手段。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有气吞山河之概,时有满面含春之雅,时有拔地急起之动,时有寒塘映月之静,与学生的内心美感高度和谐,形成同构对应,从而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教师的语言
好的课堂教学的语言,应当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美”:①音美,要讲普通话;②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③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④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
3.教师导入的艺术
好的导语好似一把开启课堂教学大门的钥匙。这把钥匙好不好使就取决于能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所以好的导语就显得至关重要。导语设计的好就营造出符合课本内容的良好情境,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开辟了道路。
4.问题设计的艺术
学是一个无疑不思、不思不悟、不悟不进的过程。心理学家指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教师,要在课常上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思维之锁,一定要设计出好的问题,讲究提问艺术,就能取得好的效果。
5.提问的艺术
提问是教学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与败。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正确引导学生进入教学中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走向跟着教师的思路发展。如何设计提问和怎样问是课堂提问的关键。
6.教师指导的艺术
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师生应平等合作,双向互动,教师由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由被支配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广泛采用点拨法、讨论法、自学辅导法、讲练结合法等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多启发,多质疑,培养学生可贵的探索精神,发展学生个性,为学生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等个性品质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7.教师点评的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点评既是教师教学艺术、教学机智的外在表现,更是融洽师生情感、拨正思维航向、点燃智慧火把、激发创造潜能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思维方式、语言表达、情感态度等方面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教师采取评判式点评时,首先要做到语言多样、态度真诚、评判有针对性。
8.教学方法的艺术
教学方法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没有良好的教学方法,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哲学家黑格尔把方法比喻为耕地的犁。革命家毛泽东把方法比作过河的桥或船。教师的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者是完全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用自己有把握的、有效的方法,并在實践中,创造有效的、有创造力的教学方法。
9.板书的艺术
课堂教学中,板书也是一门艺术,这已成为共识。课堂教学中的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和“灵魂”。课堂教学中的板书应力求精要与美观,既醒目又悦目,才能对课堂教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何使板书恰到好处、自然而然,更有效地发挥其功用,却常常被不少教师忽略。板书并不是游离于一定的教学氛围以外的孤立的艺术品,而是体现文章思路、教师施教思路、学生学习思路的“三路”统一的结晶体。
二、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课题研究的重点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学习教育家的经典名著,学习其思想理念,灵活的创造性的运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2)广泛收集整理资料,提供素材。研究观察名师的经典课堂,分析其课堂教学艺术,在具体实践中如何落实理论的,站在名师的肩膀上打造自己的经典课堂。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交流活动,用自己的实践去践行理论,运用课堂教学的艺术去上每一节课,让专家进行评课、议课。
(4)总结经验,再以课题的形式理论和实践为一体,上升为理论指导实践操作性强的体系。
2.课题研究的难点
(1)教师的课堂语言的规范性;
(2)导入提问的变化性;
(3)师生对话交流的和谐型;
(4)激励与点拨的统一性;
(5)课时结构与板书的巧妙性;
(6)个性风格形成的多样性
三、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课堂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课堂艺术的恰当运用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师的课堂效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有利于优化各个教学环节,创新课堂模式。有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让学生喜欢课堂,以此来优化课堂的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课堂教学的健康稳步发展。
从目前来看,课堂艺术的有关理论和实践都还比较零散,没有系统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死搬硬套,邯郸学步而不得其要领。课堂与生活密切相关,课堂学习的功夫在课外,课外的“大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迁移,只有通过有序的,科学的课堂学习,学生才能把生活当做课堂,把课堂当生活,有法可学,有知可用。
四、课题组成员组成
课题组组长:王林。
课题组副组长:底繁、刘志强。
课题组成员:胡清芳、任晓旭、李阳、闫隽超、王亚青、艾瑜红、郝增龙、李永彬、季华、赵辰宇、周薇、武毅、周洪健。
我单位的立项课题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在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央教科院专家顾问团、省市教科研专家的有效引领下,相信本课题一定会收到预期的研究效果,最终促进石家庄市建胜路小学更好地实施主动发展。
作者简介:
王林(1986.6~),男,汉族,中共党员,河北石家庄人,大学本科学历,任职于石家庄市建胜路小学,担任小学科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小学一级教师,被评为石家庄市桥东区“优秀教师”、“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独立创作的学术论文、优质课、教学案例、教学课件等曾多次在省、市、区级评选活动中获奖。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育。
底繁(1984.4~),女,回族,河北石家庄人,大学本科学历,任教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建胜路小学,担任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小学一级教师,石家庄市区级骨干教师,局级先进教师。独立创作的学术论文、优质课、教学课件等曾多次在国家、省、市、区级各类评选活动中获奖。研究方向:小学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