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绥强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对初中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的基本常识;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可见,初中地理是在为高中地理打下基础,这个基础牢固与否直接影响到高中的学习状况。我们认为初高中的地理教学是在多方面存在着联系的。
一、教材的联系
1.教材结构的联系
在教学大纲中学生的年级越低,知识要求越细,就越体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随着年级的增长,知识要求越来越广,相应的含量也越来越多。
地理课程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系统地理(如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如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在初中阶段,系统地理内容主要排列在初中一年级,这主要是因为学习系统地理要为学习区域地理打基础,并且层次要求较低。高中地理中,内容要点的层次越来越高。随着年级的升高,地理课中涉及原理、规律的内容增多,复杂的问题增多,并且这些都需要低年级的知识作基础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2.初、高中教材内容的具体分析
自然地理部分:初中教材一开始便涉及到地球、地图、世界的陆地和海洋、世界的气候、自然景观、自然资源等基础知识,而高中地理教材在必修一也是以宇宙中的地球、大气、陆地和海洋、以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开始的。这二者之间在内容上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
人文地理部分:初中教材涉及到有关人种、民族、宗教等一系列人文地理知识,而高中地理教材在必修二中也是重点论述了人口、城市、文化等相似人文知识。
区域地理部分:初中教材在这部分介绍了世界政治地图和分区,重点介绍了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国家的基本情况。而高中地理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巴西亚马孙雨林的开发与保护》《德国鲁尔区的传统工业》等又与之相关。初二教材的重点转移到了中国的基本状况,我国各个自然区的划分,不同地区在自然和经济发展上的差异。了解这些知识对高中教材中我国国土整治的内容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
由此可见,初中教材涉及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高中教材的基础知识,如果没有初中阶段的地理学习作铺垫,高中地理教学就无从谈起。
二、培养学生地理意识、地理能力的联系
1.内化学生的地理意识
所谓地理意识是指通过地理教学使学生形成一种地理的思想认识,思维方式以及有地理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方法。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地理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维方式来思考某些地理或社会现象,用地理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成因和发展。这些意识包括:
(1)全球意识。全球意识的核心在于承认人类有共同利益。当今世界,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朝着全球化的方向迅速发展。全球性的自然灾害、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人口问题等,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是当前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2)环境保护意识。高中地理新教材重点讲述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社会环境,突出了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事实上,环境问题就是人口与资源的问题,是发展的问题,环境保护的实质是保护资源,在整个中学阶段都必须强调这一点。
(3)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可持续发展就其理论基础而言,它立足于对资源、环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属性分析。在我们的教学中,从初中阶段就应该开始努力向学生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
2.提高学生的地理能力
地理能力是指应用地理知识、技能、和智能分析、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本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地理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在获得技能、发展智力的过程中去掌握地理知识,形成地理能力。地理的基本技能包括:
(1)阅读地图的能力:地图被称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学会阅读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基本的能力。初中阶段注意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这对以后的地理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还可以通过读图,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概念以及分析能力,通过不同内容地图的对比,说明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绘画能力:培养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地描绘出来,从而达到化解难点的目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绘画技能。这一点在初、高中教学中都有体现。例如,绘简图说明地球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关系,就有助于学生对“黄赤交角”这个概念的理解。
(3)地理觀察能力: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过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有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是在众人之上。”地理学科离不开观察,从初中教学开始,我们就应为学生观察创造条件,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观察的习惯,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观察事物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都要求我们从初中阶段当学生接触到地理这门课时就开始,并贯穿于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