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李平
【摘要】 本文基于对话的研究视角,对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对话梳理出了营造适宜对话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优化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话题设计,组织利于对话开展的小组合作讨论等三个方面的策略分析.
【关键词】 对话视角;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单向地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信息输出、能力传导,而且是与学生进行全面深入交流的过程,是和学生站在同等的位置上信息互动、情感交融. 对话教学的核心是人本理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珍视课堂对话,掌握对话的艺术,与学生更好地展开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对话,与生活和心灵对话,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释放童心、张扬个性、怒放情趣、彰显活力. 真正实现由强化权威向民主平等转变,从工具教育到以生为本变革,实现传统的精细透的灌输到在对话中生成的教学方法革新,以此更好地优化数学课堂,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品质,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一、营造适宜对话的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一)创设悬念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课始对话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悬念是人们对认知对象、结合、原因一时不知结果或方法时而产生的急切等待和探究的一种紧张心理状体. 悬念情境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进一定的学习和探究的状态,迅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他们强烈的认知、探究和解决的欲望,以更加積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 精心设计的教学悬念能够把教学内容、学生思维、知识能力有效串起,能够很好地点燃学生的灵感火花,催生他们积极参与对话的欲望,步入学习新知的轨道,教师趁机加以诱导,让学生高效学习. 因此,小学数学对话课堂教学教师一开始就要结合他们好奇、好动、好胜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悬念情境,引发学生参与对话热情.
例如,学习“角的度量”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导入时可以设置富有悬念的教学情境. 运用多媒体呈现学生较为感兴趣的画面:炮兵正在进行实弹射击,指挥员 “预备—放”,一声令下,炮兵向目标开火,先后开火两次都没有打中目标,调整了两次角度以后,第三次准确击中目标. 此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炮兵前两次没有打中目标,根据画面你认为原因是什么?最后调整了什么击中了目标?如果你是一名优秀的炮手,要想提高命中率,关键需要做好什么?学生热情很高,“角度!调整好角度,一定要调整好角度!”接着再给学生设置悬念:那如何才能做到度数精确呢,如何度量才能保障数值尽可能地精确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讨的问题,学习角的度量,需要大家和我一起来研究,看哪名同学能够做到最为精确,看哪名同学将来能够做“神炮手”.
(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活学生对话思维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话热情,需要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状态,根据他们的认知规律,依据教学内容合理设置问题,确保这些问题能够接近小学生的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把数学知识、生活实际、已有知识结构、发展能力目标有机结合,确保问题具有生活化、挑战性、趣味性和探索性. 真正激活学生思维,诱发对话欲望,放飞数学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体验、经验和知识结构,促进他们在对话中巩固并拓展知识结构,建立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发展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学习“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的相关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12体积单位教具,让学生把这些教具摆放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让学生自己感知长方体的长个数、宽行数、高层数与总体积之间的关系. 再次向学生设置一个问题情境,以增强其挑战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欲望:在堆放这些体积单位教具时,如果要求把每一面、每一层都摆满,是否可以用这12个教具堆放出一个超过12立方厘米的长方体呢?这个问题很能激发学生的挑战心理,他们非常乐意动手实验操作,学生合作调整摆放方案,反复修正,多次比较,小组之间相互对比,最终拿出了所有同学都认可的方案. 依照教具的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楞的方向摆放,长方体面积最大,此时就很容易想到了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长方体体积的数学建模过程也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让学生完成了.
(三)创设质疑教学情境,对话激发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是要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所学、所用、所感提出一定的反向问题或者应用到新的数学现象中出现的不解. 教师在引导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有意创设一定的故事、反差、落差等情境,以此激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和问题,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主动思考新的问题,产生更有价值的创新型问题,并在对话中释疑解惑,促进学生情感和思维发展.
例如,学习三角形按角分类的相关教学内容时,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基本分类并对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之后,准备好三张三角形纸片,他们分别是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先取出其中的一张,展示给学生时只显现一个锐角,遮住另外的两个角,并让学生判断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 再向学生出示一个钝角,然后再向学生出示一个直角. 学生判断以后就会产生一定的疑惑:为什么同样出示一个角,有的能够正确判断其类型,而有的就不能直接断定呢?这一疑问就是利用学生的一般认知冲突产生的解疑除障的思维形式,此时学生的智力和思维处于最佳状态,在和师生对话探讨中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品质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
二、优化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的话题设计
(一)话题设计要立足学生的兴趣点
兴趣点是指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学生比较习惯和关注的问题,比如动画片、体育比赛、学生圈里的流行话题、学校的热点问题等都可以作为设计话题的素材. 这样的设计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话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探究欲望. 比如,中低年级的小学生可以选择《喜洋洋与灰太狼》《熊出没》《猪猪侠》等相关的动画片或者其中的形象、故事等作为对话素材,以此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对话热情. 高年级学生可以选取他们比较关注的体育比赛、校园运动会、电影《花千骨》、叙利亚难民危机、俄罗斯出兵叙利亚、现在的反腐等作为设计话题的元素,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并在解决问题中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对话教学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其目的还是服务教学目标,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围绕重点、难点设计话题,做到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在关键点做好巧妙点拨,促进对话向深度延伸,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例如,学习“比的意义”的教学内容时,导入新课以后,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为他们设计这样几个关键性话题组织学生对话讨论:何为比?如何比?比的各部分名称分别是什么?这样的话题能够体现本课的核心认知目标,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能够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 随后通过多边对话交流,围绕学生的困惑展开讨论,组织学生逐层深入对话探讨能够有效突破难点.
(二)话题设计要根据教学疑点设置
所谓疑点就是学生学习中存在迷惑的问题,有些问题学生看是无疑,一经深入探究就会存在疑问,加深学生理解的问题. 学生对一些知识不能深入理解和辨析清楚,就会在应用中产生混淆,有可能被一些表象所影响,不能真正抓住问题的本质. 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认真研究教材,找出容易产生疑问的知识点;还应研究学生,预测学生在学习、理解和应用中可能出现的认识不足或者偏差. 在这些关键点上设计话题,让学生能够由疑生思,展开对话探究,激发探索欲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例如,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应用”时,可以给学生提供这样一组比较性问题:① 一根长为2米的绳子剪去■,第二次又剪去■,还剩余总长的几分之几?②一根长为2米的绳子,剪去■米后,再次剪去了■米,还剩余几分之几米?学生尝试列式和讨论交流以后,有一部分学生搞不清楚被减数了,此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对学生引导提问:这两个问题的不同点在哪?第一题为何需要用单位1来作为被减数,而第二题的被减数却成了2米?让学生思考表示数量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对这些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和辨析,让学生明白整体和部分之间的关系,整数后需要跟上具体单位,分数后是没有单位名称的. 另一种情况是分数也能表示具体的数量,需要加上一定的具体单位.
(三)话题设计要能做到知识延伸
知识延伸处设计话题有利建立新旧知识间的相互联系,能夠很好地激活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每一个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渴望,渴望自己能够有所发现,能够不断探索研究,以此更好地证明自己的价值,小学生这方面的渴望更是强烈,他们都希望能够成为一个探索者、发现者,因此,小学数学设置话题需要在学生新知识的延伸处着眼,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提升.
例如, 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的教学内容以后,为学生设置这样一个话题:■ = ■,很多学生都习惯分子、分母整数倍的计算,要想找到解决办法,学生需要运用最新的知识,对于这个左边的分数约分,再建立与6有直接倍数、约数关系的分数,需要先把■转化成■. 这个问题能够很好地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向新能力拓展,具有一定的探索性,能够锻炼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建立新问题与已有知识间的关联,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路.
三、组织利于对话开展的小组合作讨论
合作讨论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体现,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途径,是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对话教学中提高对话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对话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合作讨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合作讨论,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倾向、基础水平、性格素养、性别比例和任务类型对学生进行异质分组,每个兴趣小组不超过六个人,努力创设一种小组协同共进的合作讨论小组情境,确保小组成功的前提下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 例如, 学习“工程问题特征及解答方法”的探究学习时,先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异质小组,并选好组长,让学生共同探究解答方法. 学生能够在对话合作中全面掌握工程问题特征,但是,当缺少了具体工作总量时,小组对话的学生思维仍然定式于一般的整数解答方法,不能与分数建立相互联系. 此时,就需要教师做好调控,运用启发性语言进行鼓励引导:现在对话讨论遇到了困难,不少小组用X表示工作总量和两队的工效,x ÷ (x ÷ 10 + x ÷ 15),这怎么来算呢?但我相信大家的力量,集体的智慧,请小组的成员都认真想一想,X取哪个数更有利于字母式计算?学生再进行小组对话,终于认识到X取1最为简洁且便于计算,让学生说说1,■,■分别代表什么. 此时工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很容易建立了分数解答的方法模型.
综上,基于对话视角的小学数学课堂能够为学生营造较好的对话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师生平等对话,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帮助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知识丰富、能力提升,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解书.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及特征分析[D]. 东北师范大学,2011.
[2]赵冬臣.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分析[D]. 东北师范大学,2012.
[3]王志宏.小学数学对话教学研究[D]. 苏州大学,2010.
[4]陈惠芳.对话视域下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流失与重构[J].教学月刊(小学版 数学),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