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炜
摘 要:白朴的《梧桐雨》是千古流传的名剧, 他对各种景物、意象的描写能塑造出相应的情感氛围,使情景交融,营造出一个凄楚悲凉的意境,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在意境的建构上白朴主要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对比和意象铺陈的方法,不仅化用前人诗境,更拓展出一个新的意境。
关键词:先扬后抑;意象陈铺;梧桐雨;意境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提出元杂剧文章之妙在于有意境。“何以谓之有意境?曰: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①元代杂剧作家白朴的代表作《梧桐雨》便是王国维所说的“有意境”之作。
一、先扬后抑,对比更见凄楚
白朴善于运用先扬后抑、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把情节安排得跌宕顿挫。人第一折,杨贵妃乞巧设筵长生殿,白朴极尽笔墨描绘了唐玄宗人生显赫之际得意畅快之心情。唐明皇与杨贵妃宴乐沉香亭一场,更是浓墨重彩地渲染了歌舞升平的欢娱景象。
而当这繁华似锦、热闹非凡的宴会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的时候,突然传来安禄山造反,叛军已兵临城下的飞报。一切美好的场面嘎然而止,剧情急转直下,从极度欢乐的沸点瞬间降到凄凉的冰点。唐明皇也从“只疑身在玉蓬瀛”的潇洒畅达之境立刻转为“恨无穷,愁无限”的心境,带着惶恐悲伤的心情无可奈何地离开了长安。
唐明皇仓皇逃跑时所见的冷清悲怆之景与长安宴会中那种繁华热闹之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唐明皇“回首京华,一步步放不下”的留恋伤感之情清晰地描绘出来,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更营造出了一个无限凄凉的意境。
当唐玄宗最后退位养老西宫时,虽叛乱已定,国家已安,但佳人已去,一切权力、荣华也已烟消云散。他只能满怀愁绪地思念着杨贵妃,追忆过去的月夕花朝。过去的繁华富丽如今已化为孤寂凄惶,一切美好的时光,只能在梦中追寻。好不容易在梦中见到了朝思暮想的杨贵妃,却被“窗儿外梧桐上雨潇潇”给惊醒了。朦胧中犹见了妃子一面,不料还没说上几句话,连在梦中相见的小小愿望也成了空。朦胧之梦犹回过去,清宫美乐佳人霓裳,然梦醒之后,这一切又全成泡影。独自留在现实目睹人生沧海桑田巨变的唐玄宗,如何能不更加凄苦悲凉。更可恨那梧桐树,“当初妃子舞翠盘时,在此树下;寡人与妃子盟誓时,亦对此树;今日梦境相寻,又被他惊觉了”。曾经是唐玄宗与杨贵妃海誓山盟爱情见证的梧桐,如今却扰了他与妃子相会的美梦,同是一棵梧桐,今昔却大为不同。这种江山满目而人事已非的遭遇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主人公孤苦怆痛的心境。
二、意象陈铺,尽现悲凉
“意象起于对外物的观照所形成的‘物象,同时又是一种‘内心视象,它在静穆的冥思中,悬于心目,既观賞又体验,意象得以不断延展、变形,体验也随之而不断延伸、深化,直至从中领悟到更多的人生的哲理与价值意义。”②《梧桐雨》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心灵世界的描写,引起观众内心强烈的震撼,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杨贵妃七夕节设乞巧筵于长生殿,与唐明皇共赏银河,遥望牛郎织女的相会。牛郎织女天各一方,惟有七夕之日,才能踏上鹊桥在银河上相逢。然而七夕既是相会的日子,也是他们即将分离的日子,相聚对于苦等了一年的情人来说只是瞬间,付出的却是无尽等待和煎熬的代价。唐明皇和杨贵妃恰逢七夕在梧桐树下海誓山盟,这便使他们的命运笼罩上了乐极生悲的意味。牛郎织女尚能一年一见,而人鬼殊途的唐玄宗和杨贵妃却永远不能再相见。两人的誓言伤感无奈地回荡在七夕牛郎织女的意象之中,更营造出一中空灵阴柔、凄美悠远的意境。
“此剧名为《梧桐雨》,这是点出其‘戏眼。”③《梧桐雨》最精彩的是第四折,在这一折中,白朴充分运用梧桐、雨意象的铺排,把环境氛围、景物特点及人物情感协调统一起来,凸现出凄清哀愁的悲剧意境。
梧桐与秋雨向来是人们表现悲凉哀怨、愁情难耐之物。写秋雨,无不缠绵悱恻,惹人幽思,触人情怀。梧桐形象本身即包含着悲伤、孤独、寂寞的意蕴。将秋雨梧桐放在一起表现,便更突出了一种沉痛悲凉、凄怨哀伤的氛围。白朴则借助想象,运用比喻,多方位摹写了秋雨打梧桐的声音,使得点滴在主人公心头的梧桐雨声,变得有迹可寻,可感可触。
白朴的《梧桐雨》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留传的名剧,正是在于对各种景物、意象的描写能塑造出相应的情感氛围,使情景交融,给人以深刻的感染。无论是在先扬后抑的对比中,还是在意象铺陈渲染上,白朴都下足了功夫。不仅化用前人诗境,更拓展出一个新的意境。使《梧桐雨》成为一曲饱尝天地绵绵之恨的凄楚之歌。
注释:
① 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1):161.
② 施旭升.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10(1):82.
③ 徐扶明.元代杂剧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1(1):266.
(作者单位:黑龙江信息技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