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一号文件”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演进

2015-07-05 01:38朱晓丽
2015年35期
关键词:一号文件体制改革

朱晓丽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变革首先是一个经济体制的改革。通过对十三个中央“一号文件”的解读,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的历程。

关键词:一号文件;体制;改革

一、从“一号文件”看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的变革首先是一个经济体制的改革。通过对十三个中央“一号文件”的解读,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农村经济体制变革的历程。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经济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和它相适应的农村则采用的是则采用的是“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体制。这种体制阻碍了农村生产要素的流通;平均主义问题严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价格偏离市场,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导致社会主义优越性无法发挥,使我国农业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而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又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而这“两性”的实现离不开经济体制改革。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包产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由此我国农村经济逐步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进入新世纪,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等“三农”工作中的一些老大难问题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瓶颈”。为了突破“瓶颈”,中央从1982年开始连续出台了30个“一号文件”,对我国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指导。

二、对中国各阶段的“一号文件” 的比较分析

(一)1982-1986年“一号文件”: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确立

改革初期的5份“一号文件”,其基本取向是“破”,即突破原有的人民公社体制。当然“立”也在其中,即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但“破”是主要的,尤其是前3份“一号文件”。首份“一号文件”,明确了各种联产承包方式都是集体经济内部的责任制,打破了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体制。接下来的几份“一号文件”,先后回答了包产到户“姓社姓资”、延长土地承包期、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等重大问题,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引领了农村改革。[1]

这轮改革的主要拉动力就是农民首创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集中释放了压抑已久的农村社会生产力,一举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

(二)2004~2008年连续5个“一号文件”:农业市场化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的经济虽然高速增长,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仍然会出现性情况新问题:农民收入不断减少,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国家粮食减产,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农产品市场闭塞,影响农产品价格市场。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在2004年到2008年连续五年出台“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健全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文件鼓励农业要采取多种经营方式,推进农产品价格“市场化”程度,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不断从各个方面提高农业市场化。文件确立了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实践中也推动了农村土地、劳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初步构筑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框架。

(三)2009~2015年连续7个“一号文件”:统筹城乡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为了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瓶颈”,2009年到2015年,中央连续出台一号文件,从战略决策上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以加大“三农”财政投入为标志开始向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以取消农业税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统一的税赋体制过渡;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标志向基本实现城乡平等的医疗服务制度方向迈进;以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标志向基本实现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方向努力;以全面保护农民工权益为标志向基本实现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方向发展。[2]2009—2015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分别沿着“三农”工作的核心问题、关键问题、根本问题、首要任务、长效机制等来逐步深入推进的。

三、“一号文件”中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旋律

(一)农民增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中国的农民的人数占了中国人口的大部分,如果无法解决农民的收入问题,就无法解决“三农”问题,就无法使中国的经济得到长远发展,中国也无法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所以如何使农民增加收入就成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纵观我国从1982年出台的所有“一号文件”,我们可以发先“农民增收”这一词语高频率出现,几乎年年都有。其中,2004年、2008年200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直接以增收为标题,这说明农民增收始终是农村改革的核心,也是党中央最重视的问题。[3]只有增加农民收入,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才能缩小,我国整体居民收入才能提高,我国才能早日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

(二)要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

农民作为农村改革的直接参与者和利益的受益者,可以在改革過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作用,推动改革的进程。我们要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继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政策。回顾过去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农民在农村改革过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创立帮助亿亿万万的农民解决了“温饱”;农民自己管理自己,创造了村民自治,自己当家做主人,推进了我国乡村民主建设;土地不再是农民唯一的出路,乡镇企业的兴起帮助更多的农民走上了富裕之路。这些历史成绩都在告诉我们坚持群众路线在农村改革过程中的重要性,及时的发现农民遇到的困难,及时解决,及时总结经验,最后将其上升为政策,写进随后发布的“一号文件”当中,这些文件又回到指导农村改革的实践过程中。

(三)必须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制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我国农村生产力的现实状况和条件永远是中央制定“三农”政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20世纪80年代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进入新世纪后,面对城乡差距大、农业粗放型发展、现代化程度低的特点,中央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坚持统筹城发展政策,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现代化道路,让农村生产力大大的得到了提高。今后,我们仍然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我国生产力现状、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制定各项“三农”政策。[4]

(四)必须通过改革来健全和完善各项“三农”政策

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它所适合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矛盾,我们要及时根据所发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去调整政策。我国的“三农”问题是随着农村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任何一项改革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党中央之所以每一年出台的“一号文件”的内容不同,就是根据我国当年农村经济出现的新问题,而不断的去进行新的调整。我们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从改革中来,到实践中去,不断地完善各项“三农”政策,更好的指导农村工作。(作者单位:长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池波,张朝华.公共政策视野下的“一号文件”历史评析与现实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第3期

[2] 肖功为,乌东峰.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一号文件”政策的创新及启示[J].《东南学术》2013第4 期

[3] 李连萍.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革的演进,[D].浙江:杭州师范大学2012.06

[4] 董文兵.十个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透视,[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8 年第 6 期

猜你喜欢
一号文件体制改革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改革创新(二)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一号文件”:求解高粮价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