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音乐的种类与保护

2015-07-05 13:32鄢莉婷
大观 2015年4期
关键词:传承与保护种类发展

摘要:原生态音乐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弘扬与发展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基础,本文分析了原生态音乐的种类,也尝试从理论上探讨音乐遗产的原生态保护问题。

关键词:原生态音乐;种类;发展;传承与保护

原生态音乐这个概念在多数人心目中,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也许更多的人可以将其理解成为被商业化或过分艺术化的民间流传的音乐,但它在专业人士看来,重视的是这个“原”字,一首歌越是古樸,越属于原生态。从词源学看,“原生态”这个词是从自然科学上借鉴而来的。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原生态音乐,顾名思义,就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艺术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民间音乐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1]

一、“原生态”音乐的种类

对于究竟什么是“原生态”这个问题,不管是在音乐界还是在学术界的看法都是很不一致的。很多学者就认为原生态音乐就是民族音乐。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是很不明确的,应该将它进行整体性和局部性的比较,只有这样或许才能做出一个客观的判断。

我们已经指出,“原生态”这个词是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领域的术语。原生态本是“原生物”和“生态”两个名词的复合品。“‘原生物指‘假想的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类型。‘生态则指生物在与之相适应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活习性及生理特征”。[2]我们若将“原生物”和“生态”的复合品放置于“民间音乐”的前面,这样一来就有了一种新的含义。为什么呢?因为“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也正是由于对生存环境这种依赖的差异性,原生态音乐在音乐形式、演唱形式。表演形式等诸方面才出现了差异,有了不同的特色,给人们的是一种风格各异的新鲜感受。从而,我们可以将原生态民间音乐分为以下几类。

(一)原生态民歌

原生态民歌是直接产生于民间的并且长期在田野乡间流传不衰,传唱于船工、渔夫、赶脚人、农夫和广大的农村妇女之间,歌词虽是由民众口头创作的,并不是将简单的生活语言加以拼凑和组合,它讲究一定的韵律和比兴等手法。能称的上是对人民生活的逼真描绘,对大自然的赞美,语言生动传神,特别是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歌词更加精炼,曲调更加完美成为较高艺术价值的精品。笔者认为,其他音乐的繁衍与发展都应站在民间音乐的肩膀上来发展的。民间音乐是民族音乐和其他类音乐的基础,无论是拥有这些“资源”的当地居民这些“内行人”,还是欣赏这些“资源”的“外行人”,都能从中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源,得到一定的艺术财富。我国民歌的种类极为丰富,主要有陕北和山西西北部的山曲、信天游,甘、青、宁地区的花儿,新疆的十二木卡姆,江浙一带的吴歌,赣、闽、粤交汇地区的客家山歌,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河套民间歌曲也是各具特色,四大唱腔也是典型的代表。

(二)原生态歌舞

所谓原生态歌舞,应当是古代先民们“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产生的,是较少受到“现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源头”意义的民间舞蹈。

从民族学、民俗学、民族和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会发现原生态舞蹈有以下一些精神和文化内涵:以生命本体为主题的仪式性;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题性;以民间生活为基调的大众性。每一个舞蹈不一定完全包含,但都与其中一个或几个内容相关。原生态舞蹈是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民众之中的,是民间生活与生产活动的一个部分,是以民间生活为基调,以大众审美为旨趣的民间舞蹈艺术。,以人类体力活动形式为基本表现形式,形成反映劳动活动的原生态舞蹈,同时表现出劳动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感情,如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的苗族板凳舞,彝族“阿妹戚托”等便是这种源于生产生活的舞蹈。

“原生形态舞蹈的拥有者是与生活之根最为接近的民众,其中最活跃的成分和代表人物一月专人,往往对舞蹈文化的繁衍、遗存具有重要作用”。《月光》描绘了水居民族的柔美温婉,《雀之灵》则寄托了傣族人民对圣洁、宁静世界的向往,每当她展开双臂起舞时,我们感觉到那柔美的臂膀无限延伸、延伸,给无数个灵魂最清静、最“人性”的安抚。或狂野、或妩媚、或虔诚、或激越的真正的云南民间歌舞,尽情张扬的是大自然的美,充分展示的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充满着人文意识、生命意识,其意蕴激发起不同地域、不同肤色、不同观念的人们“人性”的共鸣[2]。

(三)原生态器乐

原生态乐器种类繁多,名目纷呈。原生态乐器取材简单、制作简易,吹奏出来的音色清正、音调高低不一。如傣族的巴乌、葫芦丝,景颇族的咚巴、吐荏、,月琴,三弦,大锣等。取木质材料可制作成“象脚鼓”、“叮”(三弦),取一节牛角可制作成“咚巴”;取一节节大小不一的薄竹可制作成“文邦松筚”、“吐荏”和“占什”、“锐作”(此两种为小型双鐄管),取一节细小薄竹可制作成“柯瓦桑筚”等等。有专家学者考证,在七千年前的远古时代就有了与景颇族“吐荏”一模一样的玉制“吐荏”,可谓是景颇族独有的古老乐器。云南德宏州民族歌舞团的春雷先生于七十年代中期在北京演奏“吐荏”时,曾惊动京城文化艺术界。在文化艺术的春天里,现任云南德宏州歌舞团乐队队长的麻腊先生也曾将“吐荏”这一奇特竹笛吹向全国、吹向世界。[5]“文邦松筚”是最常用的一种传统乐器,用竹节做成,有一个吹孔和六个音符小孔。曲子“文邦”作为以景颇族先祖命名的文艺代号成为这个乐器的代称,使这种原生态竹笛家喻户晓。

二、原生态音乐的传承与保护

“原生态”音乐是与生活连在一起的,尤其是原生态民歌是其民族、地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从概念背后的文化来看,原生态民歌,对于民族民间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从观念上来说它传递出在国家社会文化的评价体系中更加强调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这是一种人文自觉,更是一种文化责任。央视作为展示、传播、倡导中华文化的国家强势媒体,有意识地承担起了这样一种文化责任,对全民族文化建设起了带动和促进的作用。其次,它提高了社会对文化多样性的认知程度,引发了人们关于文化遗产的思考,增强了文化持有者的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尊,这是在进行文化生态的建设。再次,生活传承上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绚丽风采。在丰富了民众的文化生活过程中,加强了各个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机构在大众生活中传承文化的动力。

原生态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我们民族音乐的母体又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挽救我国民族民间音乐遗失,保护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重大举措,唤起人们对“原生态”音乐的保护意识。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改變,以及商品经济大规模入侵民间音乐的发源地,那里的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行为方式、生存条件和文化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民间音乐失去了以往的生态环境,从而导致一些民间音乐的失真与变异,因传承面变窄而被遗忘,面临着瓦解消亡的危险,带来生存与发展的危机。[8]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推出,使“原生态”音乐的崛起以全新的面貌面向全国观众,使人们重新看到民间音乐朴素自然的艺术魅力和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使人们直观地感到民间音乐的确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宝,从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急速消亡的今天,唤起人们对它的热爱和传承保护意识。这些民族特色浓郁,地域文化色彩鲜明,自然朴素的唱法风格的“原生态”民歌,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艺术震撼和审美享受。[9]“原生态”民歌第一次在中央电视台和全国观众面前展示,以集团军方式进入电视传媒,已经发展成为主流媒体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众所周知,“任何文化,都必须经传播,才能传之于人,行之于世,承之于后人”。音乐作为精神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传播这个过程一直都伴随其衍生和发展。“音乐传播,是音乐现象得以存在,音乐作品得以实现其功能的人的一种社会行为。这种社会行为最简单的表现是一个人将音乐作品以特定的形式传递给另一个人或一群人。[10]渊源于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的原生态音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是我们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能从根本上唤起人们心中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对于传播和发扬民族民间音乐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统一的坚实基础,保护好运用好这种内在的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总之,在全球化和社会巨变的过程中,“原生态”音乐不断被忽视,甚至即将消失,亟需保护。从这个基本的文化价值和现实状况的来看,它需要全社会尤其是文艺界、媒体、教育界的关心与关爱,同时在我们的艺术教育、传播、舞台实践以及艺术评价体系中予以张扬,这是一项关系未来的文化基础性建设。为此,应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尊重与关爱,提一些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琐议[J].人民音乐,2006(01)

[2]夏征农.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3]民歌大全:云南艺术学院出版平

[4]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贴于中国论文

[5]田联滔.溯本求源小河淌水[J].人民音乐,2004(11)

[6]杨民康.“原生态”与“原生态”民间音乐辨析[J].音乐研究,2006(01)

[7]和云峰.质疑“原生态”音乐[J].艺术评论,2004(10)

[8]黄允箴.撞击与转型——论原生态民歌传播主体的萎缩[J].音乐艺术,2006(02)

[9]张伯瑜.音乐流变——传统音乐繁衍与消亡的内在因素[J].人民音乐,2002(02)

[10]徐天祥.中国民歌何处去——第二届南北民歌擂台赛学术研讨会综述[J].音乐研究.2005

作者简介:鄢莉婷(1975-),女,江西抚州人,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青年声乐教师,研究方向为民族声乐表演与理论研究及教学。

猜你喜欢
传承与保护种类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种类丰富的酒具
消防车种类知多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镜头像差的种类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关于扬州口头文学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消防车有哪些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