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蔓生长

2015-07-05 14:01胡卫齐
大观 2015年4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

胡卫齐

摘要:中国当代艺术之所以在九十年代受到热捧直接与国际政治关系的微妙变化分不开。它是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后殖民渗入,而政治波普的流行就是这种文化渗透和政治臆断的最好例证。于此,对于后殖民文化和犬儒主义中国当代艺术理论界已经批评繁多,我无意再次缀诉。从八五新潮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创作的主流方法论是以“集体经验”作为切入口。而进入新世纪后,中国当代艺术主流创作的切入点由宏观的“集体经验”慢慢转为“个人肉身体验”的微观叙事。其内在的动因一方面是因为艺术圈内部对后殖民文化和犬儒主义的文化反思和批判。另一个原因则是中国社会具体历史情境的变化。伴随通讯媒介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在城市中人的个人生存问题越来越凸显。高楼林立的背后是人的孤立与疏离,商品化的社会中宏大的人文拯救意识也逐步被淡化。每个人都是一种生活在微观疏离彼此的小世界中。新千年以后,中国当代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方法论则转向个人微观的肉身经验为主,主动隐退了集体经验在个人身上的烙印。以自我的微弱蔓生长来抵抗着某种不合理的现实,以此方式来表达一种自我对生命、生活的态度。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宅;微抵抗;个体觉醒

一、互联网的普及与知識大爆炸

1994年中国获准加入互联网并在同年5月完成了全国联网工作。但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的元年应该是1997年。在这年中中国三大互联网门户相继破茧而出,拉开了中国互联网的序幕。直至2010年,中国的网民人数已达四亿。如今移动电子设备的快速开发与普及更让互联网渗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所有方面。互联网思维成为最新的思维模式,而互联网成为另一个强大、真实的虚拟存在。

伴随互联网普及的同时是信息与知识的普及,也就是现在我们所称之为“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互联网能实现同一消息在全球范围内的共时存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现在我们一天内所能接受到的信息量比80年代的人一年所能接受到的信息量还要多。作为年轻一代的80,90后他们是整个互联网发展的见证者,直接参与者以及受惠者。互联网在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在悄悄改变以往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方式。知识的大爆炸带来的并不一定是个人知识储备量的真正增长,反而,在海量的信息和图像中个人更容易迷失,更容易丧失自我的主体性。

二、“宅”文化的发展

现在越来越流行的“宅”文化,便是一种互联网时代下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在这高楼林立的时代,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陌生化,城市中能轻松给人娱乐的交际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少。而互联网的出现正好能快速,便利的满足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需求。如今我们足不出户便可了解世界或得所需。这种便利的满足也便使人成为一种“电子产品控”。这是一种新型的文化状态也是一个由工业时代向电子时代转变的特征。所以年轻一代的艺术家敏感的体验到这一点。以电子媒介作为创作的切入点来体现个人在电子时代的生存状态的作品越来越多。新媒体艺术的发展便是最好的特征,如我们所知的张小涛,廖晓春,胡介名,卜桦,他们的切入点是以一种个人的微观叙事来体现人在当下社会中人的生存状态。其创作方式和图示都呈现出个人体验的面貌而不是集体性的,拥有共同视觉记忆的符号。如张小涛所言,从2000年开始他已经从心理学,个人经历和个人经验的方法上追溯生命的原点。他的绘画方法不再是做一个宏大叙事的历史框架,然后再去找论据添砖加瓦。而是首先从个人的价值展开,其结果是“语言像一个个细胞一样蔓延,当蔓延到一定的时候,就成长成一种个人的方法和语言系统。”[1]。也正如巫鸿先生所言“美术史就是一个故事,而美术史家要对这个故事进行叙事,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历史,慢慢的都可以纳入到研究范围。”[2]

三、个人的蔓生长

2012年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主办的“首届CAFAM未来展”是对青年一代艺术家的创作一次比较整体的生态考察报告。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整体中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对于艺术的思考方式以明显不同过去老一代的艺术家。新技术和新型城市环境造就了新一代青年人的感知方式和表达方式,他们对于世界的了解和自我的发声更多的是依赖新的电子媒介。生活中获取信息的方式更便捷也更加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他们的生活状态呈现一种“无所谓”和“随心所欲”的状态,是丧失了崇高的文化拯救意识之后的个体随意表达,这种表达不是一棵如大树般要给予社会以氧气和阴凉,而是一种小草式的自我慢慢生长,讲述着自我的小故事,叙事着自我的小内心。陈可的油画始终在讲述她自我的成长经历,个人的孤寂世界是琐碎的,是迷失在人生旅途中偶然拾起来的关于成长的点点记忆。正如她在今日美术馆的展览中的标题一样“和你在一起,永远不孤单”[3],这种不孤单是艺术家自我的内心解读--她的画便是她内心的外显,一个静态的自我的始终在场陪伴。焉醒、陶娜、陈蔚、马秋莎等等艺术家的叙事方式也都是以私人方式在进行。以一种不确定的摇摆状态在这个世界中蔓生长。以自我的“微抵抗”来表达一种自我对生活、生命的态度。当下青年的个体肉身经验不断片段的呈现,不断闪现个人生命中的灵光。正如陈蔚自己说的“我乐于将自己的创作称为”世界“。这个空间,是可以用来行走、游戏、试验、研究和消磨的地方。”[4]

四、结语

在我看来以集体经验作为一个艺术家创作的切入点总会带有一种崇高的文化拯救意识,一种唐吉坷德式的自我认为伟大的行动。此种方式往往造成在凸显一个强烈大精神的同时抹杀掉个人精神的自由,这种大同精神让个人价值消失在它的幕后,始终显现不出个人的伟大。以牺牲个人价值的集体必定会走向虚无,只有以强调个人价值的集体才能朝良性之路发展,当代青年艺术家的个体觉醒之势,让社会文化更为多元。以自我建构的差异性来逐步对抗主流文化发展中强调的共有经验,人之存在本身的合理性和重要性超越一切意识形态,当代青年艺术家正是从生命中出发,强调生命先于其他意识而存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娅蕾.重组的碎片:张小涛艺术档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

[2]巫鸿.作品与展场[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

[3]陈可.和你在一起,永远不孤单[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4]王针.陈蔚自我方式的“集合”[J].艺术汇,2013(04)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健身”背景下从业者现状、问题及建议
“互联网健身”背景下从业者现状、问题及建议
浅析互联网思维对传统商业管理的冲击
浅析互联网思维在房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移动互联语境下中小成本电影去中心化的创作趋向
论述互联网思维在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