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2015-07-05 01:53:52邱妹
2015年52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邱妹

摘要:思想品德课程从先秦时期开始至今发展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本文以宏观的思想政治课程发展历史为背景,以改革开放以来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为主要着手点,通过对课程标准的透析,与我们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实施效果进行对比。寻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并提出缩小差距的办法。以真正实现我们所期望达到的课程目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德育

一、“思”——改革开放以来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发展

自1981年开设思想品德课至今已有30多年。30多年前,既没有教学大纲,也没有教材;既没有专职教师,也没有教研员。而30年后的今天,这门课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

(一)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正式设置

1981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的通知》实际上起到了教学大纲的作用,是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二)名称的转变

1982年-2000年期间,小学改成为“思想品德”。从2001年开始,1~2年级称“品德与生活”,3~6年级设“品德与社会”。

(三)教材的建设

1981年刚开设这门课的时候,几乎没有教材,教学大纲也没有。1986年,国家教委委托8个单位编写了6套六年制和2套五年制的教材,并于1987年审查后推荐全国使用。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课的教科书主要有两个发展时期。一个是文革结束到20世纪末,一个是21世纪以来的新发展。即使我们的教材编写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着,但我们仍需不断过滤,不断进化,寻找真正适合小学生使用的教材。这是一个艰难而充满挑战乐趣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

(四)制度的发展

“文革”以前小学没有政治课程。196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第五年级开设政治课。1982年制定《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6年制定《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2001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

二、“想”——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001年,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义务教育20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经过十年的改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经受了实践检验,得到了充分肯定,课程改革取得丰硕成果,也发现了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问题。以下是2011年修订后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品德与生活课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分别为:情感与态度上、行为与习惯上、知识与技能上、过程与方法上四个目标。虽然每个方面仅仅就几个字几句话的简单概括,但真正理解掌握以及运用好却不是简单的事情。这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三、“品”——小学思想品德课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思想品德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有着定向作用。而小学阶段的思想品德教育学习对儿童的一生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问题还是存在的。

(一)存在的问题

1、忽视思想品德课的隐形价值,课程地位不突出

从城市与农村学校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总结出在农村及小城镇的小学由于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的匮乏等物质上原因,他们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重视度明显不够。

2、教学形式重说教,轻体验,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重视

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主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讲解课程理论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亲身去体验,这样可以更好的体会这节课所蕴含的道理。单一的教学方法必然遭淘汰,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上好这门课。

3、缺乏专职教师,重智育轻德育

在很多学校,在任课教师方面,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大部分都是由各班班主任或是语文老师代课的。有些学校认为,这门课没有实际意义,可以从其他的课程中渗透一些思想品德的知识,没有必要安排专职的教师来授课。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无论是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各种问题,不仅仅是如上所列。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值得我们去分析。

(二)原因探析

1、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他们还没有很好的适应这个角色的转换,思想品德课程中的要求对于他们来说需要时间慢慢适应。

2、从学校、教师的心理来看,大部分的教师过分注重分数,注重升学,而忽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平时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上都不将品德课置于重要地位。

3、从家长的心理出发,现在很多小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不懂得关心别人,不懂得团结集体,不懂得奉献。

四、“得”——探寻解决的办法,缩小现实的差距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和目标的形成固然是倾力了太多的心血。但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想要真正做到这些真的很难。在实际生活中,还是与理想有落差的。现在我们需要集中力量,寻找解决的办法,缩小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1、制定法律法规,使小学思想品德课在制度上得到保障。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课程安排、教学中,可以制定各种法律保障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程真正落实到课堂,对于擅自剥夺小学生获取思想品德知识的学校、教师给予适当的惩罚。

2、国家提供经济支持。在农村及小城镇小学,由于教育资源有限造成的思想品德课程的不重视是可以控制的因素。可以更加倾向于对资源匮乏学校的扶持,从物质上使得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机会,实现真正的平等。

3、转变观念,加强重视。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性已经在前文中提及,学校应该将思想品德课放在与语文数学等课程同等重要的教学地位,选择有责任心、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专职的思想品德教师。

4、教科书内容多样化,活用教材。在编写小学思想品德教科书时,紧扣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5、将小学思想品德課程教育与学校独特的优秀校园文化建设相联系。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思想品德教育与校园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作者单位:海南省热带海洋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

[2]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3月,第一版1、89、95页

[3]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思想政治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第1、3页

[4]杨文娟.品德课程中的资源整合[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年1月第一版,第10页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辽宁教育(2022年19期)2022-11-18 07:21:44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云南化工(2021年6期)2021-12-21 07:31:40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融入法制教育的实践探索
新教育(2018年8期)2018-08-29 00:53:10
初中思想品德翻转课堂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3:16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解题技巧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3:44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