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就好

2015-07-05 13:29何卿本
杂文月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心安邻居们悼念

何卿本

前些日子,听到这样一个寒心的故事:农村一位女子在母亲去世后没几天就举办了婚礼,急着赶着嫁作他人妇,而按规矩是要守孝一年以上的。邻居们在她背后指指点点。

后来,那女子从高处跌下,摔成残疾,再不能自如行走。邻居们非但不同情,还认为这是当年的报应。女子的生活很不好过。

于是便想起孔子和学生宰我的一段对话。

宰我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宰我认为守孝三年太长,一年即可,否则礼崩乐坏。

孔子就说:“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你吃父母的,穿父母的,守一年于心能安吗?

曰:“安。”

“汝安则为之。”你心安就如此做去吧。

如果对话至此,我真的要说,孔子是个具有大智慧的人。

可惜宰我走后,孔子还是发了一通牢骚,认为宰我不孝,父母的养育之恩十年不止,守孝三年都嫌长太不像话。

但根据《孔子评传》,孔子十七岁“孔母颜征在卒”,两年后便娶了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次年生子。可见孔子自己也未能守孝满三年。春秋时代还算是世风宽容,后来人直接将守孝未满而另行嫁娶定做“十恶”之一,属不赦之罪。在宋代守孝期未满就行婚礼的夫妇,其婚姻关系不受律法承认。这种观念至今仍在某些地域根深蒂固。

守孝乃是为了悼念尊亲。悼念是目的,守孝是形式。若说这世间有最好的尽孝,便是珍惜父母健在的当下,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生前儿女的服侍照顾,这比任何追忆和悼念都更值得称道。

心中常有,何必强求。我虽不大能理解那位女子,但她若在母亲生前极尽孝顺,即便守孝期未满,又如何呢?

我有几位信奉基督教的外国朋友来中国时,周日常出来碰面喝咖啡。我问今天周日你们怎么不去做礼拜?他们说自己从不去礼拜。我听了很是惊讶。我说我印象中的基督徒每周都去教堂做礼拜,过节还要做弥撒,教堂里神父会像演讲似地说:“让我们接受主的吹气……”

我的朋友Sheryl聽了笑言:“这不过是形式,最重要的是心意。我们每周都会聚在一起读《圣经》,我们向别人传道,也尊重拥有别的信仰的人。我们做《圣经》教导我们做的事,这就够了。”

这确实够了。

意大利作家温贝托·埃科年少时听教授演讲:“人一辈子都只有一个想法,终其一生不过是不断丰富它。”当时的埃科也像你我一样想:什么?一辈子耗在一个想法上?哪有这么反动?待他年过五旬,蓦然回首,自己还真是在追随一个想法,也许是寻找一个让自己更心安理得的活法。我认识两个朋友,在绝症面前他们的反应截然不同:前者在最后阶段拒绝治疗,不愿成为亲人的拖累;后者则是带着“我一定要活下去”的倔强笑对人生。此二人最后都没能在与病魔的斗争中凯旋,但我认为这两种灵魂,因选择让自己最为心安的方式离开,而显得同样高贵。

心中常有,何须强求。做人,不求功过盖世,但求俯仰无愧。

与其把别人逼得不安,还不如让自己过得更心安。

猜你喜欢
心安邻居们悼念
沉痛悼念周铁农同志
此心安处是吾乡
你在,就心安
沉痛悼念何鲁丽同志
恐龙的“邻居们”
沉痛悼念周常林先生
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和它的邻居们
沉痛悼念黄荣波同志
此心安处是吾乡
一顿饭一处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