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样子·官架子

2015-07-05 13:15郭庆晨
杂文月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威仪公车官场

郭庆晨

在讲究官阶和官场礼仪的中国封建社会,摆官谱、显官威,几乎是官员的习惯和常态。如若不然,也不会有长戟高门(门庭高大,门内列戟——形容显贵人家的威仪)、高车驷马(四匹马驾驶的、车盖很高的车——形容高官显贵的阔绰)、前呼后拥(前面有人吆喝开路,后面有人围着保护——形容官员出行,随从很多)等诸多体现封建官员及官场威仪的成语的出现和流行。但也有“不修威仪”的另类官员在。

第五伦,字伯鱼,西汉官员。早年当过京兆尹主簿,后因举孝廉被汉光武帝刘秀先后任命为扶夷(今湖北武岗)县令、会稽郡(今江苏苏州)太守、蜀都太守。章帝刘炟即位后,升任司空,成为“三公”之一。

第五伦虽长期身居高位、俸禄优厚,但从不骄奢淫逸,生活十分节俭。担任太守时,他常常自己动手割草喂马,妻子亲自下厨房烧火做饭。每领到俸粮,除留下自己一家食用之需,其余全部赠送或低价卖给百姓中的贫困者。升为司空后,依然“不修威仪”。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不摆官架子、不装腔作势、不耀武扬威。他平时像平常人一样,穿布衣,吃糙米,徒步而行;每次上朝,乘的也只是一辆瘦马拉的旧车,全然没有一点儿大官的样子。

但封建官场中,如第五伦之“不修威仪”的官员毕竟凤毛麟角,即如公认的良吏清官,也自有赫赫官仪,所谓做官有做官的样子也。

即使是现在,摆官谱显官威的官员也并未绝迹。就说公车改革吧,官员的出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和公车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级别的官员与不同牌号(型号)的轿车相应定位,但凡是个官儿,多能风风光光地体面出行。公车,不但给官员提供了出行的方便,也给了平民百姓以车识官的“方便”。而公车改革喊了多少年,却总是困难重重、举步维艰。何故?还不是有人将公车当成了一种体现官员赫赫威仪的“官轿”,用来彰显官员身份、地位的象征?当然了,公车只是官员彰显威仪的一个方面,在我们这个“官本位”根深蒂固的国度里,以官阶大小来决定官员应享有的福利待遇、住房大小、专车档次等,已然成为一种所谓的的“官场文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一些官员摆官谱、显官仪,也就不足为怪了。

所幸的是,我们更有相当多的领导干部,如孔繁森、牛玉儒、郑培民等,不修威仪,一心干事为民,正是他们,支撑起了共产党人优秀领导干部的崇高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之江新语》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当令许多领导干部深思:群众看一名干部是否称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看其“官样子”做得好不好,有没有“官架子”。

官员确实该有官样子,但不该摆“官架子”,进而把“官架子”当作了“官样子” 。

现实中确有少数领导干部“官样子”不怎么的,“官架子”倒不小,敗坏了官员的形象。这样的官员,重修官仪,而不重干事为民,除开离了公车迈不开步之外,还有以下几种情形:一是打官腔,拉长音,张口“这个”“那个”,似乎只有装模作样才有领导“风度”。二是动辄“研究研究”“商量商量”,嘴大气粗、拖而不办,好像不如此傲慢就显不出自己是上级领导。三是高高在上,让群众难得一见,好像和群众在一起会让他丢了身份、少了威信。如此的领导干部,一摆臭“架子”,身上有了“官味”,就必定会无形中同群众拉开了距离,滋生了隔阂。久而久之,群众对你敬而远之,你还能知什么民情,得什么民意?最终难免成为孤家寡人。

实际上,看上去越“不像领导”,常常倒是好领导。因为你“不修威仪”,不把自己当官,群众也就不把你当外人,才肯接近你,跟你说知心话,你才能在与群众打成一片的过程中访得真情、听懂民意,据此作出的决策才能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靠性。要不,人们怎么说“越不摆谱的领导越靠谱,越摆谱的领导越不靠谱”呢!

想起习近平担任总书记后不久去深圳考察,当时媒体关于总书记“不封路,不搞欢迎仪式,吃自助餐”的消息,迎来叫好声一片。相信,迎来送往这本来极为平常的礼节,因为要展示官员威仪而演变成一种堪比腐败的恶习,在中央领导的身体力行之下,一定会被新风取而代之。

猜你喜欢
威仪公车官场
由“上”至“下”:两周“威仪”嬗变
中央机关有多少辆公车?
品貌与人格:《诗经》“威仪”政治话语研究
《诗经》威仪观探究
“公车上书”不是“戊戌变法”开始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