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何为?

2015-07-05 13:15孙仁歌
杂文月刊 2015年8期
关键词:治学学界学术

孙仁歌

治学何为?应答这一屡被现实捉弄的价值拷问,答案或许乐观一些,亦或许忧患一些。置身于当下这个文化多元,众声喧哗,人人都能成为“语霸”的混沌语境之中,任何一个关乎痛痒的拷问,都足以把一颗缺乏安全感的灵魂置于摇摆乃至阵痛之中。于是,许多时候你不得不无奈地胶着在一种无穷无尽的矛盾之中,既有理由乐观开颜面对这个每一天都在惊艳“迭出”、金光四射、物欲交融的花花世界,也完全可能“趴在希望的肩(尽)头”痛哭一晚,为一个被拜金风尚“掳去”最后一块净土的世界哀!

比如读书、治学,曾经是我们焚香守望的最后一片“麦田地”。可如今,可读的书越来越少,能宁心读书的人也越来越少;至于治学立言,有时竟成了一种酸气十足且异于公众兴趣的“天文”,况且还有那么多不自重、不争气的学界乌合以种种不端之举毁坏学术的声誉。如此之劣境,读书也会被误,治学也会丧失应有的价值取向。尽管如此,真正的读书、治学之辈依旧保持了一种自我的认知与觉醒,读书、治学、写作依然故我。只是身陷这种吊诡、对立乃至自救无计的矛盾之深渊,常常是一边迷狂、陶醉于学术,又一边批判、诅咒着学术,一些人甚至于这种矛盾之中修成一种近乎“自虐”乃至“玩命”的治学状态。

批判、诅咒学术,是因为学术这块净土正在被自身滋生的腐败与“病毒”全面渗透,学术的“神圣”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早已被那些不自重、不争气的学界“群魔抑或蛀虫”者流毁坏殆尽,其中敛财者有之、沽名者有之、伪学者有之、窃学者有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笔者无意去罗列腐烂在学界的那一堆堆“陈芝麻烂谷子”,只想针对学术范畴的某些令人看不过眼的学术不端现象说几句狠话——已经发表在先的几篇学术批评诸如《“新散文”是玩死散文的“后先锋派”——与张守仁先生商榷》《“拒绝阐释”及批评家的悲哀——与谢有顺先生商榷》《质疑格致散文的诚挚性》《质疑莫言小说的历史理性》《无难度研究滋生不端的学术》《谣言惑众——“亵鲁群体”的杀手锏》《“少不读鲁迅”说是一种谬误》《拜金“逼宫”,人文末路》以及《文化人与“问题人”》等等,都是说了些狠话,甚或有所鞭笞的“学术檄文”,更在刚刚“杀青”的一篇《质疑颠覆意境说的学术动机及其逻辑性——与××先生商榷》文章中,对×君“以西释中”甚至“以西套中”的话语立场、阐释现代意境说来自德国美学传统之大言宏论,义愤不已,血脉偾张:真乃欲加学术,何患无辞?如此近乎哗众取宠的伪学术,分明是“强奸”学术!

虽然狠话已经说在先,而且自觉说得义无反顾,但还是觉得言犹未尽,深感当下的学术环境安全感越来越没有保障了,被一些躁气弥天的所谓学人、乱象交织的所谓学风融进了“一锅粥”之中,学术的清白被玷污,难以洁身自好。举目回顾,歪期刊乱收费——“有奶便是娘”;“核”期刊养“学虎”——有名便得宠;“黑”主编“私有制”——“公刊自养”不商量;伪学术八面“疯长”——西学“注我”何其多;功利性学术如“一地鸡毛”——洋洋文字垃圾遍地;还不乏一些“学术卖国”乃至“学术恶搞”之种种……

即便是一些大学,一度膨胀的“衙门化”“形式化”“行政化”的“异化现象”,也正在把“大学”的真正含义“埋葬”!学术往往成了空头文件上的“陪衬”,治学某种程度上成了一道虚拟的 “风景”,学术也不过是例行公事而已,治学常常要屈服于行政管理,学术品位更是远远逊色于“处级”行政级别。在这种大学里,学场近似官场,治学不如玩学,办学如同办“官”,精英远去,学术沦为了一种廉价的摆设。这不是潜规则,却胜似潜规则。

但仍有一些真正的堅守者,如白岩松戏言的那样:痛并快乐着。或许这就是他们的一种存活方式,正是他们内心坚守的价值观的体现——用读书、治学、写作去支撑生命。

诚然,这种坚守并不是廉价的,精神、生理上不得不严重“透支”。最起码,要如学者黄德宽先生治学中道出的一句肺腑之言——“板凳能坐十年冷”。

耐得住“冷板凳”上的寂寞,平平淡淡做好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远离浮华与喧嚣,看似无为,或许这种无为正是天降之大为。

猜你喜欢
治学学界学术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学界亮点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分期付款
教育家朱九思的治学观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
治学与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