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五华县中兴中学 陈远红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时期,生理和心理都还不成熟,现实中的许多案例给我们教育者敲响了警钟,如果学生中存在的逆反心理、自卑心理、脆弱心理等不加以疏导和排除,就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教育者必须了解中学生的内心世界,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通过缓和气氛、温情感化、挫折励志等方法解开他们心中的疙瘩,以达到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目的。
“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某些人的言行跟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而产生一种与常态性质相反的心理。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现象,主要表现在对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无动于衷,甚至对抗、报复。针对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教育者要把学生当朋友,决不可高高在上,盛气凌人。那种认为命令学生服从是天经地义的想法是错误的。若是对学生一味压制,只能助长他们的逆反心理。因此,教育者可采用缓和气氛的方法来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例如,学校严禁学生带手机进课堂上网,但有个别学生仍暗中在玩。根据科任老师反映,我班詹世平经常在上课时用手机上网,有几次在课堂上跟老师顶嘴,我多次严厉批评他仍无见效。有一次上课,他又玩弄手机,我看了他一眼仍无动于衷。当时,我心中非常恼火,想把手机缴上来,但转而又想假如他不把手机交给自己,形成对峙局面,怎么办?最后,我还是控制住自己,冷静下来。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沏好茶端到他面前,心平气和地和他谈话。我先问他的家庭、学习、生活等情况,然后问他:“你在学习生活中碰到什么问题需要老师帮助吗?”最后我才切入正题,讲清学生带手机进课堂是违反学校校规校纪的,并指出其危害性。通过交谈,他道出原委。原来是因为有一次,语文老师上课时他在书桌下看书老师误认为他在玩弄手机,毫无根据地批评了他,从此以后,上课时他用玩手机来报复老师。经过耐心教育,这位学生主动承认了错误,并保证以后再也不带手机进课堂上网。从此,他转变了学习观念,最后以636分考进水寨中学。遇到学生有意与老师作对时,老师冷静下来,适时适度地冷处理,既不会影响这节课的教学,又避免了师生之间的冲突,使学生的逆反心理得到遏制消除,收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
在帮助学生消除逆反心理的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尊重和理解老师的工作,不要凡事以我为中心或处处跟老师“对着干”,这种逆反心理对大家都没有好处。师生只有互相尊重,才能真正使双方的关系更加和谐。
由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挫折,造成了他们缺乏自信,产生自卑心理,对学习感到力不从心,对老师、同学多少有点不信任,认为老师和同学冷眼看他,甚至破罐子破摔。其实,在他们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尊重、理解与关心。所以,教育者要关爱他们,亲近他们,用宽容叩开他们的心扉,用爱心融化他们冰冷的心田。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道德上引导他们,在学习上帮助他们,使他们逐步摆脱自卑的心理阴影。
我班邹丹平同学在升初中考试中以高分考入我校,在读初二时成绩还位居全级前十名,但自从初三第一学期开始,整天阴沉着脸,沉默寡言,与同学闹不团结,成绩急剧下降。我通过了解,知道她在初二第二学期结束时父母离异,由父亲抚养,父亲脾气暴躁,每当有不顺心的事时,对她不是打就是骂,她经常在暗地里流泪。家庭的贫寒和家庭温暖的缺失使她根本无心念书,她认为处处不如别人,别人也会瞧不起她,因而产生了自卑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亲近她,用爱抚平她心灵的创伤。我不但在生活上关心她、照顾她,还创造机会来感化她。我在与学生的交谈中,得知过几天就是她的生日,我经过精心筹划,准备利用周会课为她举行一次生日班会。班会上我先让全体同学合唱《爱的奉献》和《祝你生日快乐》,接着班长给她送上了一束鲜花,此时,她哽咽着说:“老师、同学们,谢谢你们,请相信我,我不会让你们失望。”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使她变得乐观、自信,成绩也不断提高, 2009年中考以713分考上了东山中学。如果老师能像父母一样,处处给学生温暖和关怀,使他们体验到老师的可亲可敬,那么,他们会把爱转化为学习上的巨大动力。
期望过高,针对性不强是中国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缺点。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是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和学习成绩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的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意志的锻炼。其结果是在相当程度上导致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低,以致经不起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即使是一件小事也能使他沮丧、颓废、自暴自弃。因此,教育者必须对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克服脆弱的心理,帮助他们树立起信心。我班学生李峰,担心考不上重点中学,在初三两次模拟考试时,晚上严重失眠,造成模拟考试成绩急剧下降。经了解,他是家中的独生子,其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一心想他考上重点中学,本期以来不断给他施加学习压力。我针对其成因所在,与他详细地讨论分析,引导他如何以乐观的精神面对挫折,如何调整好自己考试的心理。经过自己多次耐心细致对其考试焦虑心理的疏导,使他树立了信心,激发了成功欲望,在他的努力下,如愿以偿地实现了他的梦想。
总之,教育者只有以关心和爱护学生为出发点,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因材施教,才能解开学生心中的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