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霞萍
保持幼儿良好的食欲,形成与此相应的饮食卫生习惯和规则,便成为幼儿园教育和保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践中发现午餐管理的问题
然而在实践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午餐”环节总是有着一些缺失。餐前只有洗手环节:午餐前的那部分短暂的时间,成为了孩子洗手、等待开饭的环节了。进餐成了一种比赛:为了改善“慢吞吞”这种现象,一些老师会用竞赛的办法鼓励孩子吃得快一些,孩子们则会囫囵吞枣式地“消灭”碗里的饭菜。午餐环境追求无声:“吃饭不要说话”成了我们在管理午餐环节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话了,孩子们开始在鸦雀无声的环境中进行午餐。餐后总是电视或者阅读:看电视或者看书经常成为幼儿园午餐过后孩子们的活动。
二、“三步曲”让午餐变得有“味、道”
其实午餐环节完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变得更有“味、道”。在多变的细节活动中,让幼儿即能品尝到午餐中的“味”,又能学会一定的“道理”和“习惯”,让午餐真正成为“保”和“教”合二为一的生活环节。
1.第一步序曲——餐前准备
每一个生活环节都是需要自然衔接的,午餐也不例外。如何让孩子从上一个活动自然衔接到午餐环节来呢?餐前准备就是一个最好的过渡。
(1)餐前游戏让孩子“津津有味”。为了让孩子在进餐前能保持愉悦的情绪,所以我在午餐前创设了一些小小的游戏,作为“餐前开胃小点”。 我會引导孩子创编一些手指游戏,在趣味满溢的手指游戏中愉悦之情油然而生。
有时候,餐前游戏也能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孩子自然地投入到话题中来,更像是一个家庭在聚餐前的闲聊,在聊天中还能激发孩子更多的食欲。记得一次吃蒜苗炒黄鳝,伴随着香味,我采用猜一猜、闻一闻、看一看、说一说等有趣的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各种食物,激起食欲,也可以有效地改善孩子挑食的习惯。
当然,我们有时候也会结合幼儿园的“小芽宝宝广播站”来分享同伴表演的节目。总之游戏的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时机有无穷的变化,但是无论什么形式,游戏的愉悦却总是可以调节孩子的食欲和进餐的情绪。
(2)餐前教育让孩子“寓教于乐”
餐前不仅仅可以做一些小游戏,同时餐前的教育也是非常有效的时机:①在实践中培养孩子任务意识。大班的孩子的任务意识培养是为入小学打好基础的,因此在餐前准备中我把准备工作交给了孩子,这种任务特别有荣耀感,因此,孩子们总是希望用自己良好的表现来赢得同伴们的推选,使自己也有为大家服务的机会。②在交流中改善孩子饮食习惯。餐前我会向孩子们讲讲吃饭的好处及重要性,让他们初步了解食物进入人体中是如何消化的。很多时候我也会用故事或者谈话等方法来将一些饮食常识渗透在孩子的餐前环节中,根据不同的菜品和菜色,向幼儿介绍其营养价值。比如有时候食堂的阿姨会在小朋友的饭里配上一些小米,这时,我就会和小朋友讲讲关于小米的作用,和平时我们可以用小米来制作的一些食品,这种契合时机的教育往往能事半功倍,让孩子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中了解一些食物的饮食文化。
2.第二步舞曲——午餐时间
在幼儿的午餐进行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个别孩子存在各种各样的进餐问题,这时老师需要更多的是教育的机智和策略。
(1)面对午餐中的“拖拉机”。在我们日常的午餐管理中总会发现一些“拖拉机”,针对这些现象,我在午餐管理中尝试了几种比较有效的方法:①进餐氛围让午餐“其味无穷”。让孩子拥有一个良好的情绪,才能让他们充分地感受到午餐的快乐,从而愿意积极地去享受午餐。所以我在进餐时间尝试播放一些轻松、优美的音乐,这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策略,在音乐声中能让孩子的情绪趋于平静,并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让心情变得更轻松更愉快,从而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午餐,虽然这个方法对那些吃饭慢孩子的作用并不是立竿见影,但是适时地情绪调节确实能让他们更愿意享受可口的美味。②进餐节奏照顾到“个别差异”。我们从不同孩子进餐速度来看,以往统一式的进餐节奏也是有所不妥的。我尝试了让孩子的进餐有先后顺序,也就是让那些平时吃得比较慢的孩子先分到饭菜开始进餐,而吃得比较快的孩子则可以稍后一些分,并且主张孩子等自己的饭菜到齐了以后就可以开始进餐了,不必等待。这样一种轻松自由、照顾个别差异的午餐氛围,即可以让孩子的午餐不会变凉,又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那些吃饭较慢的孩子。
(2)面对午餐中的“小喇叭”。对于午餐中的“小喇叭”,我并不是一味地制止,也不是不闻不问,而是提倡在不影响进餐的情况下,允许孩子的小声交流:①午餐管理不一定“绝对安静”。如果在进餐的时候,大家都保持严肃的神情,然后默不作声地吃着饭,总给人会有一种压抑的感觉。其实,作为教师在午餐管理中,不能一味地阻止孩子说话,而是要倾听一下孩子交流的内容和讲话的程度。如果孩子讲述的话题是围绕午餐内容的,讲话的时间比较短暂,并且讲话的声音也不会影响到自己和同伴的进餐,作为老师还是可以适当地允许孩子的轻声交流,在这种交流中孩子们会更加情绪愉悦,这样的管理更加民主,也更加自主。②午餐交流一定不“长时喧哗”。虽然允许孩子小声交流,但是孩子的交谈不能过于激烈,要是很激烈会引起喷饭或者是进餐的危险。同时长时间的交谈也会影响孩子的进餐速度,所以对于那些在午餐中喜欢“高音喇叭”的孩子,教师应当给予提醒,并鼓励他们将谈话的注意力转移到午餐中来。当孩子的交谈时间过长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适时地介入,用语言或者是抚摸来提醒幼儿注意用餐,在这种亲切的提醒中,孩子能享受到午餐中更多的快乐。
(3)面对午餐中的“小皇帝”。独生子女的年代,会衍生出许多的“贵族现象”,比如挑食、不良的饮食习惯、错误的卫生习惯等:①同伴影响让孩子“习惯自省”。在日常的午餐管理中,我们会发现许多孩子的不良进餐习惯哪怕老师反复地提醒,还是没法改变。在午餐管理中尝试了一种新的办法,就是让习惯在同伴影响中“此时无声胜有声”。比如:在培养幼儿养成保持桌面和地面干净的习惯时,一方面尽量让孩子在一个干净的环境中进餐,另一方面鼓励幼儿之间进行互相监督。同时,老师也为每张桌子提供了放置骨头和虾壳的空碗,让午餐垃圾有处可去,长此以往,幼儿就会将这种卫生习惯自省成为了一种内在的习惯,成为幼儿健康饮食的一种习惯保证。②家园同步让习惯“持之以恒”。如果在幼儿园里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而回到家里又“老方一贴”,那么孩子的习惯问题永远不会得到改善,所以家庭就成了午餐习惯培养的重要巩固场所,这样才能让习惯持之以恒,使幼儿将良好的午餐习惯坚持到底!
3.第三步尾声——餐后管理
(1)餐后交流让幼儿“意味深长”。我在走廊里开辟了一个交流区,让先吃完午餐的孩子能在这里交流。他们可以用语言交流,也可以结合玩具进行游戏交流。这样的交流一方面不会影响其他孩子继续进餐,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进餐完毕的孩子能有一个活动的空间。
(2)餐后散步让幼儿“健康有道”。俗话说得好:“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散步就成为了我们午餐后的一个必要内容了,在散步的过程中,我会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去观察,或者和小托班的弟弟妹妹互动一下。
午餐作为幼儿日常生活的重要环节,其中包括了无数个保教细节,作为幼教工作者,有一双观察的眼睛,有一份引导的耐心,有一种教育的机智,有一颗热爱幼儿的心灵,那么保教就会成为自然的行为,在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将科学的保教理念融汇在了日常管理中,相信每一个教师都能将午餐变得有滋有味,每一个孩子都能品尝到午餐中最为美妙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