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险峰
【摘 要】这篇文章阐述通过对学生作文的有效评价,激发学生自觉写作兴趣的理念,以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评价要求为基点,提出自己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具体实施学生作文有效评价的方法。呼吁教育部门,对作文评价形成一个明晰的标准,指导学生更好的掌握评价的方法。文笔简练,方法可行。
【关键词】新课标;评价;兴趣;方法
学生写作,至关重要因素是情感态度。学生的兴趣决定写作的质量,解决兴趣问题,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对学生的写作过程实施有效的评价。
新课标把写作教学的评价放在重要的位置,其主要的观点是:
(1)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学生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2)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内容和方法。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4)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课内外作文外,还应记录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内容,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次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这些要求,我的理解应该是强调了这么几个方面:一是要注重情感、态度的评价。二是重视对写作过程的评价。三是提倡重视修改的多样化,并把修改作为评价的一个方面。四是倡导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我认为这些理念切中了目前我们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时弊。如关于情感、態度的评价,实施好了很有益处,学生有了积极的写作状态,何愁写不出好文章。反之,学生如果没有了良好的状态,你教得再多他们又能学到多少呢?实践中许多老师在批改作文中重表扬轻批评,或者将“批评”改为“建议”,这是解决情感态度问题的重要方式。对写作方面开始入门的初中学生来说,悉心呵护他们的写作热情,比什么都重要。
在过程评价方面,我有一种具体易行的做法。在学生的作文本后面建立一个统计表,把每次作文的分数或等级统计在表内,并简要记录作文得失。让学生对自己写作方面发展的状况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期末让学生对自己一学期的作文有一个简单的小结,至少要写出你本学期作文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进步了有什么经验,退步了是什么原因。这个评价倒不是要老师看或者家长看的,主要是写给学生自己看的。其直接的意义在于,促使学生关注自己的发展。
关于作文的评价,和许多语文老师一样,我不赞成每篇文章让教师详批细改,认为这是出力不讨好的低效劳动,而赞同课标所倡导的多样化评价理念。实践中我的做法有两种,一是课上评价,一是文本上评价。课上评价是把学生作文的草稿或者写在作业本上的文章拿到课堂上来,让学生自己读,读完之后自己对文章的构思立意或者其他方面的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这也叫自我评价;然后组织其他学生互动评价,每个学生可以就你感觉到的最明显的优点或缺点进行简要的阐述,或者让学生谈谈假如你写这篇文章可以怎么写。这种方法称作“他人评价”。课堂上展示的作品有时是老师精心挑选出来的优秀作品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普通作文,给学生提供自由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主动走上讲台自己向大家朗读自己的作品,然后请求大家“横挑鼻子竖挑眼”。当然那些勇敢走上讲台的同学,普遍都心存一种让人羡慕的期待。虚荣心人人都有,孩子世界更是明显。所以我们要向学生倡导一种激励性原则,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要将他人辛苦培育出来的文学花蕾一脚踩死。文章“本上评价”,就是学生在每篇作文后面写上一段“自我评价”,围绕本次作文训练的要求,老师批改或学生互批。我更注重学生的互批,或组内批改,有时候一篇文章有多人批改,乃至于改得密密麻麻。我的感觉,学生在批改作文时才最为关注写作,所以认认真真修改别人一篇文章就相当于自己又构思了一篇。
养成学生自觉修改作文的习惯,这是新课标的要求。所以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评价。对学生有价值的评改,应大力肯定甚至可以放大了去评价;同时也要善待那些不成熟或者有庇漏的评语,否则学生就会丧失兴趣。
关于作文评价,我觉得有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这就需要给学生建立一个评价的体系或者说制定一个评价标准。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美国的“6+1”作文评价指标。美国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从上万份优秀作文中归纳出作文的六个基本要素:“想法和内容”、“组织”、“口吻”、“措辞”、“流畅”、“惯例”,后来又加上“呈现”。这“6+1”要素中又有具体内容:如在“想法和内容”方面要求评价者考虑:①题目合适吗?②目的是什么?③要表达的重点信息是什么?④能否让读者一读就不想放下?⑤对这个话题,我了解足够的细节吗?
在“组织”方面要求评价者考虑:①开头能吸引读者吗?②顺序是什么?③细节有没有更好的呈现方式?④易于浏览吗?⑤主要信息是否与主题有关?结尾如何,是否完整并让人回味?
这些指标很细很实,其操作效果到底怎样我们无从知晓。但有一点非常明显:那就是将作文评价笼统的内容变成可以量化的科学指标,写作由一种隐性的心智活动变为显性的教学内容,作文评价于是可学、可教、可操作了。
由此想到我们的作文评价似乎还没有形成一个明晰的标准。在现行《课标》一些和标准相关的文字,但不系统不全面;相对完善清楚的就要数每年高考或中考的评分标准了。比如“99年前全国卷作文的分项分等评分标准”将评价分为三个方面:“内容”、“表达”、“书写”。每个方面又分为五个等级。对一类作文在内容方面的要求是“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想像丰富、合理”;在“表达”方面的要求是:“表达方式运用好,结构严谨,语言流畅”;“书写”要求是:“字体美观,书写正确,卷面整洁。”2000年开始,又有了全国卷作文的分项分等评分标准,(见通讯P11)。
我说这些的意思在于,作为一个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在自己的脑海里构建起类似的作文评价体系。只有会评价的老师才会教出会评价的学生。也只有在不断的、来自方方面面的评价的效力之下,学生的写作才会更有兴趣、有动力、有方向、有方法。学生才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指导学生写作,原本是一种“眼泪和欢喜并存”“苦涩和甜蜜共容”、“失望和希望交织”的过程,但是有付出必然会有回报。我所带的一个班级,上学期班上还成立了一个文学社:三叶文学社,现有21名成员。社里办了一份报纸叫《三叶草》出了两期。据说,三叶草是种许愿草,希望在作文教学探索过程中,和学生一起种下许许多多的三叶草,来年满足一个共同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