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教育研习中的任务型评课

2015-07-04 22:16王浩郑志恋
今日财富 2015年36期

王浩 郑志恋

摘要:为促进教师教育专业化,教育研习应运而生。评课作为教育研习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它在教育研习课堂上的贯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借助课堂观察与访谈的研究工具,比较任意型评课与任务型评课,并结合社会文化理论分析任务型评课的独特性、言语互动特点以及研习成效。研究表明,任务评课具有活动系统性,其言语互动兼顾内容与形式,并能帮助师范生弥合最近发展区,实现同伴共同成长。

关键词: 任务型评课;教育研习;社会文化理论

一、引言

教育研习首先由华东师范大学发起,它旨在紧密联系师范生理论学习与技能实践,培养实践反思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促进师范生教育的专业化发展(陈向明,2003)。而评课作为教育研习的关键环节,那么该如何发挥该环节的重要性呢?本文引入一个新概念,即任务型评课。任务型评课中的“任务”是分组践行,它基于预设的评课量表,各组选择其量表中的一项标准对其教学实践与理论阐述进行针对性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评课量表的标准只作了大方向的规定,并在每项标准下提供参考的评价指标,其目的是在特定目标的驱动下,在师范生的主动能动性得以施展的基础上,评课讨论的深度与广度也能得以实现。

二、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于上世纪30年代创立,是一个关于个体认知发展的理论。该理论重视个体心智发展的社会来源和文化中介(Lantolf & Thorne , 2006)。下面需要区分几个关键概念: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通过课堂观察与访谈,以浙江某师范院校两个班的英语(师范)专业的教育研习为研究对象,一班选取任意型评课(C1),一班选取任务型评课 (C2),但研究者未向受试者言明这两种不同的方式。首先,研究者观察这两个受试班的课堂表现并进行视频实录,在课程结束后通过录音的方式对这两个班的个别受试者进行访谈,最终通过对视频与录音进行转录并加以遴选来收集数据。具体研究问题如下:

1)教育研习中任务型评课是有何独特性?

2)任务型评课中学生言语互动有何特点?

3)教育研习中的任务型评课又有何效果?

四、讨论与结果

(一)、教育研习作为活动系统:任务型评课的独特性

以活动系统的三角模型为框架,本文构建了任务型评课活动系统模型。任务型评课活动系统由评课主体(学生)、评课中介(母语和英语)、评课客体(模拟上课及其理论诠释)、评课规则(评课量表)、研习共同体(教师、讲演者和其它学习者)、劳动分工(上课者与评课者、评课分工)与成果(同伴成长;预料之外的批判性思维与交际能力)等要素组成。任务型评课的独特性表现在两方面:任务型评课的开展过程以及其评课的聚焦性。

首先,任务型评课是如何开展的呢?第一步,小组的划分。将全班学生划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大约有4-5人。第二步,维度的选定。每个小组选择评课的一个维度,要求该组所有成员针对其选定的维度进行评课,可以参照提供的评课量表(見附录)。该量表每一维度下都提供其具体的评课项目,学生可以依据此表,但建议在该维度下予以拓展延伸。那么,这种任务型评课究竟有何优势呢?试比较两种评课对教师指令、提问的各自表述:

学生(C1):我就进行一下简单的评课。然后在指令上有些地方发的不是特别清楚,特别是,我感觉后面那里是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其实这个环节本来应该是小组里面的讨论,但是这样做的话学生有种就是是两个人之间的讨论,还是小组之间的讨论。这指令发的不是很清楚。然后,还有就是在追问上有一些比较深入的追问,比如说前面让一个同学回答,他回答比如说乔布斯是smart,他也会问你为什么觉得他是smart, 也是有一些追问的。

学生(C2):我是第二组的,我们主要是针对她的指令啊,然后提问进行评价。首先,第一个是我们觉得李老师的指令非常清晰,然后看到稍微难理解的句子或者长一点的句子,她会进行重复,我们觉得这一点特别好。然后,第二个是在追问跟引问环节里面我们有一点小小的意见对李老师。

由上可知,两者之间的评课效果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同是对指令与提问进行评价,学生(C2)的评述显得给为具体与细致,并能评论结合,更符合教育研习这门课的特点。学生(C1)的评课显得欠缺说服力,很大原因在于评述比较宽泛,多而不精,杂而不细。

综上所述,任务型评课的独特性不言而喻,其具体表现在它的系统性是建立在各评课维度的深度与广度融合的基础之上。这两点正是任意型评课所欠缺的。

五、结语

社会文化理论为我们理解教育研习中的评课环节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我们了解到了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任务型评课的活动系统、言语互动特点以及跨越最近发展区在教育研习课堂的体现,这对于促进师范生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研习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态,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更需结合本土的教学实际予以结合,促进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Cole M. 1996. Cultural Psychology: A Once and Future Displine [M] .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2]Engestr?m Y. 1987. Learning by Expanding: An Activity Theoretical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Research [M] . Helsinki: Orienta-Konsultit 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