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项目游戏中培养幼儿探索、学习的主动性

2015-07-04 05:53陈丽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探索主体

陈丽

【摘 要】多年来,幼儿园一直过分强调集体教育,而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培养,忽视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活动主体的幼儿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笔者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认为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利用多种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活动中准备充足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索欲望,将游戏贯穿于活动之中。科学项目游戏给与了幼儿探索、学习的空间。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幼儿从“学会”到“会学”,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成为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科学项目游戏;探索;主体

多年来,幼儿园一直过分强调集体教育,而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培养,强调上课,忽视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往往把本应作为教育主体的幼儿置于被动地位,幼儿的思维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幼儿自由表达和创造的机会,使其能在快乐中学习,并培养他们探索、学习的主动精神。在科学项目游戏中培养幼儿探索、学习的主动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几点看法。

一、充分利用常设环境,引导幼儿主动探索

幼儿园沙、水、树木、运动器械等常设环境,是幼儿认识自然,探索科学的现成环境。如:为什么幼儿一见到沙、水就那么喜欢,总玩个不够,这与沙、水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在晨间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予以利用,可引导幼儿带着各种器皿、材料去玩沙、玩水,在玩中探索,去发现沙、水的特点,以及沙、水与其它事物的关系。又如,园内花草树木是幼儿认识的对象,教师可引导幼儿观察园内花草树木生长情况和四季变化规律,也可进行不同植物之间的比较等等。如:在组织幼儿餐后散步时,教师可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幼儿用目测来比较各棵树的粗细、高矮,让幼儿懂得粗和细、高和矮都是相对的,是相互比较而言的;也可讓幼儿双臂合抱准确的测树木的粗细。只要教师有意识的对幼儿园常设环境加以利用,培养幼儿关心周围世界的兴趣和习惯,积累丰富的认识经验,就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为幼儿创设环境,提供必要的材料

儿童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互动中实现的,而材料投放则是科学项目游戏活动中的重要环境。要使幼儿在科学游戏活动中能主动与活动材料(环境)互动,就必须考虑材料的投放要有丰富性和启迪性,能启迪幼儿主动操作探索。如在科学游戏“什么物品会沉,什么物品会浮”中,活动目标是要求幼儿知道什么材料制成的物品会浮或会沉。我在材料提供中注意到材料类别的代表性,能说明沉浮性的基本材料分成珠、片、棒、块等形体类和金属、竹木、塑料等质地类大量投放,让幼儿主动操作探索,在操作中获得沉浮的经验。而在科学游戏“同一材料制成的物品有的会沉,有的会浮”中,活动目标是让幼儿感知同一材料制成的不同形态物品,沉浮现象不一样,并在操作探索中感知原因。在投放材料时,我只投放会沉的材料制成的不同形态物体,除珠、片、棒、块形态外,增加了瓶、罐、盒形体的物品,给幼儿以启迪,使材料的投放在落实目标和培养幼儿主动性中发挥“会说话”的作用,这就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维更活跃,探索更主动。

三、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与各种游戏中

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活动,首先活动要能吸引幼儿,使幼儿有兴趣参与活动。年龄特点决定了幼儿最喜欢游戏,所以寓学习于游戏之中,使整个活动过程富于情趣,这能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如科学游戏“小动物耍杂技”,教师先出示一块板状的小动物模型和三角形木块,让幼儿试一试,将三角形和小动物分别站在桌面上,看看会出现什么现象?幼儿首先被动物的可爱形象所吸引,又带着问题试一试,一个个都激动得叫起来“小动物站不住,小木块站得住”。教师问为什么,幼儿有的说“三角形下边是平的,小动物下边是弯曲的”,有的说“木块厚站得住,小动物只有一层板,很薄,所以站不起来”。紧接着教师又提出小动物耍杂技的任务,让幼儿将小动物插入三角块的槽里,看看能不能稳稳的站在桌面上。此时幼儿很想让小动物站稳,积极性很高,站得稳的就拍手叫,站不稳的急着叫老师。在反复操作中,幼儿发现了让小动物站得稳,首先要找准三角形木块的中心点和小动物的中心点,两个中心点对齐了,小动物就站稳了。幼儿就是在这样充满乐趣的活动中了解了“平衡” 这一自然科学的表面现象,学习探索的方法。又如“认识人体的肺”这一科学活动,教师根据幼儿好动、好玩的天性,用可乐瓶、气球、吸管等材料做成肺的模型,让幼儿去探索肺的奥秘,知道人在吸气、呼气时肺的运动状态,并得知肺的功能,吸进对人体有用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本次的科学活动中,幼儿探索、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四、在教师的隐性指导下,促成幼儿潜在的主动性充分发挥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能力有限,知识经验的缺乏,还不能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预定的目标。此时,教师恰当、正确的语言、动作、表情对幼儿的行为起积极的作用。如科学小实验“磁力的穿透本领”,教师让幼儿玩磁性教具“娃娃跳舞”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磁铁能在塑料板下面吸引娃娃跳舞?”幼儿用已有的经验(磁铁能吸铁)解决这个问题,回答说“娃娃脚上别着回形针,磁铁可以吸住回形针,娃娃就跟着动。”此时幼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需要老师的暗示,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如果这时教师直接告诉幼儿磁力的穿透性,那么幼儿学习探索的独立性就不能得到发展;如果教师不进行适当的暗示,幼儿也无法继续探索。这时,教师说“你们边玩边想,为什么隔着塑料板还能吸住板上面的回形针?”在教师的暗示下,幼儿继续探索,终于体会到“磁铁的力气像妈妈缝衣服的针一样,会穿过板吸住回形针。”又如在科学小实验“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物品有的会沉、有的会浮”中,教师的指导语是:“请小朋友选择同一种材料做的不同物体,将他们同时放在水里,看看会发生什么?”在幼儿探索之后,教师问:“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同一种材料制成的物品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幼儿只会说“铁罐、瓶子中间没有东西所以会浮”此时,教师不急于告诉幼儿,而是说“你们再去试试看,想一想,为什么用会沉的材料制成瓶子、罐子后会浮?”在幼儿进行第二次探索后,幼儿自己总结出“铁罐是空的所以会浮,可乐瓶中间是空的所以会浮,玻璃瓶中间是空的所以会浮”,最后也是幼儿归纳出“空心的东西会浮,实心的东西会沉”。由此可见,教师指导的隐含性,更能体现尊重幼儿,让幼儿感到教师是伙伴,是助手,是参谋,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维更活跃,探索更主动。

总而言之,幼儿是教育的主体,只有通过幼儿积极主动的活动,教育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使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的教育目标才能实现。而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参与者和引导者,其角色的转换、观念的转变、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又对幼儿主动性能否充分发挥构成重要影响。教师只要在科学项目游戏活动的设计、实施中做个有心人,相信幼儿探究、发现、质疑、再探究的能力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陈鹤琴:《儿童心理学》、《活教育的教学原则》

猜你喜欢
探索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从“我”到“仲肯”——阿来小说中叙述主体的转变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