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委
农村学校特色办学的应然走向和实然状态之间的差距将许多农村学校拉入到一种生存困境中。反思在“办学特点”与“办学特色”、“办学特色”与“办学质量”、“城乡差距”与“城乡差异”三大关系上的认知误区是为了帮助农村特色办学少走弯路,寻找农村学校特色办学的独胜之处。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我国有15亿左右人口中约有7亿人口在农村,农村学校的建设问题不容小视。中共中央,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一改以往“千校一面”的标准化学校建设方式,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培养个性鲜明的学生。该文件的颁布作为学校建设方式的新指向,一方面促进来了一批农村学校开始探索符合自身学校特色的办学新路径,另一方面也使我国的教育学术界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总体来看,农村特色学校的建设工作不容乐观,处在农村的、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教育工作者日益明白必须立足农村学校实际,办出农村特色学校才是自己的出路,而特色办学这条路能否在农村走通?本文的检视由此而来。
将“特色”二字分开来看,即包括“独特”和“出色”两个层面的内涵。《现代汉语词典》对特色的解释是:特色就是事物表现的独特形态、色彩和风格。古人云:“事物之独胜处曰特色”。所以说,特色的根本特征体现在“独特”和“优质”两个层面。农村学校想要在办学特色上形成自己的独胜之处亦是如此,各个学校依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历史渊源以及学生的的学习背景,逐渐形成了一贯的、独特而优质的办学风格。学者杨九俊借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他认为作家写作过程中其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反思问题和语言表达都要有其独特性,学校建设同样也要“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挖掘自身特色。农村学校更是要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及优异的办学质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现实来看,广大的农村教育工作者已经从一定程度上认识到这两方面的重要性,但依然存在严重的认知不足和偏差。
一、重“城乡差距”轻“城乡差异”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理念、文化积淀等方面都明显处于落后地位,我们不得不承认城乡差距确实是存在的。因此,在许多教师的眼中,城乡二元对立结构总是无法逾越的障碍:农村学校的发展总是跟着城市的脚步走,农村学校在师资、生源、硬件资源等各个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这切切实实的差距让农村中小学想要建设特色学校变得何其难。在特色学校建设问题上,城乡的视角上存在极大差异:于农村是“为特色而特色”,于城市是“锦上添花”。
以某市某位高二足球特长生为例:该生在小学、初中、高中均就读于足球见长的学校,并属该市足球队主力之一。社会、学校、家庭中的教育相关者对在肯定他的具有职业足球运动员的实力的同时,仍然建议他选择考大学这样一条道路,最终他在深思熟虑之下毅然选择专心学习、考取大学、保持梦想。这一案例中,该生能在该市的相关学校中发展自己的足球“特长”是基于该市在近两年对足球事业的发展,该生的人生选择却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该市虽然提供了为学生足球特长生发展的有“足球特色”的学校,但归根结底是该生人生道路上的一种锦上添花。学校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发展的细胞,城市学校中特色学校的建设何尝不是一种锦上添花呢?
这个案例证明了——在农村特色办学这个范围内,城市的“锦上添花”确实偏重褒义,农村的“为特色而特色”确实偏重贬义。因为前者在求发展,后者在求生存,步伐上的不一致是不折不扣的客观事实。但这个案例并不仅仅是为了证明城乡特色办学中认识视角的差距,没有任何两个词语或短语有绝对的“差距”,但两个必然有“差异”。案例只是告诉我们不仅要看到农村比城市“差”在哪,更要看到农村比城市“异”在哪。
农村学校如何找到“异”,摆脱“距”,迎难而上?这就需要更新对农村社区及农村学校的观念,寻找自身独特的优势。著名学者刘亮程在一次报告会上谈及人生让我们领略到如果人生的教育和学习阶段最“始”和“末”能在农村中该是多么美好!他认为一个人的童年、少年阶段应该在乡村中“领略自然纯朴的风土人情,倾听鸡鸣狗吠的乡村声音,饱尝四季劳作的苦辣酸甜”青年和中年阶段“可以到城市求学谋职,开阔眼界,展翅高飞”老年阶段“又应该回到乡村,坐在大树下、小河边、麦场上、土墙前回味自己的一生”,且不谈这种美好的教育设想是否太过理想,这美好愿景确是让我们看到了农村广阔的天地,丰富的乡土资源、淳朴的乡土民情、苦辣酸甜的劳作……“学校特色并不能凭空产生,重新发现农村正是为了寻求学校特色的生态来源。因此农村学校需要站在自己的视角上重新审视自我,挖掘不同于城市的教育资源。“乡村教育不仅仅作为以城市化为中心的现代性教育体系的参照与延伸,立足乡土价值的乡村教育本身,同样可以作为现代性的精神是农村教育的独特精神资源而进入现代教育整体框架之中。这都是城市孩子们很难亲身体验到的教育资源,很难感受到的农村社区的真实面貌,农村教育何尝不可以“锦上添花”呢?
二、以“办学特点”代“办学特色”
汪国真曾说:“同为名山,华山险,泰山雄,黄山奇,峨嵋秀。‘险、‘雄、‘奇、‘秀就是不同的个性。名山如此,学校亦如此,回顾历史上诸多办学颇具特色的农村学校:《窗边的小豆豆》中主人公“不幸”被迫转学进入巴学园,却奠定了一生发展的基础,可以说巴学园里的每个孩子都享受到了兼具自由与个性的教育,都是在小林老师的尊重和关爱下成长;英格兰东萨佛郡里斯敦村中,由尼尔创办的夏山学校,被誉为“最富人性化的快乐学校”,真正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落实到教育实际,以孩子的快乐为教育宗旨,可以说这所举世闻名的特色学校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我国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虽偏居乡野,但蜚声海内外,经亨颐先生将学校发展与时代特色相结合。这些特色的学校的创办是基于农村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是基于教育自身的本质属性,是基于时代精神的价值诉求。
由于在地域、历史、资源、学生等各方面的差异,每个学校所呈现出来的特色是本校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外像。暂且撇开学校特色办学的城乡差异不谈,一些农村学校在特色办学过程中,有的学校专注于某一个特色项目、特色活动、特色课程等,将其作为学校特色建设的中心任务,有的地方教育部门甚至给学校下了硬性指标,要求校校有特色。这样的认知方式,将“办学特色”窄化为“办学特点”,犯了“以点代面”的错误。“特色”是内蕴外现一体化而形成的风貌。如果农村在特色办学中仅有某个特色活动或特色项目,就不能简单地认为学校办学是有特色的。反之,如果一所学校全面发展,但没有特别的活动和项目,这种全面发展的状态恰恰就是它的特色所在。
当然,以上讨论绝非全盘否定特色办学的实践,仅用另外一种视角为实践之困解惑。在学校特色建设的起步阶段中,开展特色活动、启动特色项目、实施特色课程,确实可以作为学校特色建设的突破口,科学运用“点”的发展来带动“色”的形成。“以点带面”、“以优势带劣势”、“以核心带全局”,学校形成独特的课程和教学文化,滋养着学生的个性,濡染着学生的气质。用全面的观念和视角,通过整体优化的系统工程,使学校的方方面面都能成为其办学特色的有机组成,最终实现整体办学风貌的形成,建设成一所名副其实的特色学校。
三、重“办学特色”轻“办学质量”
《纲要》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教育的优质性是办学特色的基本屬性,它是特色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教育质优化的外显。可见,“办学质量”是“办学特色”的核心和前提,“办学特色”是“办学质量”的手段和路径。但事实上,农村特色办学确实成为一种赶时髦之举,为了特色而特色,不仅没抓住学校特色的中“优质”这一本质特性,还导致农村学校盲目追逐“标新立异”,忽视了特色办学的初衷和归宿,牺牲了学校内在品质的提升,偏离了追求学校整体发展、长远发展的轨道。
不论是谈“城乡差距”,还是谈“办学特点”,农村特色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农村的教育实际和教育规律,主动地检视特色、挖掘特色、发展特色,结合教育教学实践,最终实现“以独特促优质”、“以特色促发展”的目标,形成自己稳固而强大的竞争力,这才是特色学校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