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歌赛感悟“民族唱法”的发展与变化

2015-07-04 13:40艾争光
北方音乐 2015年6期
关键词:民族唱法

艾争光

【摘要】通過央视青歌赛这一平台,纵观“民族唱法”的发展与变化,现代中国“民族唱法”已经科学的融入和借纳了美声、通俗、原生态唱法,并通过青歌赛“民族唱法”的参赛曲目和选手的演唱风格及特点,深刻感悟出“民族唱法”的不断发展与变化。

【关键词】民族唱法;多元素;青歌赛

一、关于“民族唱法”的思考

“民族唱法”简单的说,就是发展、更新、进步了民间民歌演唱。它继承发扬了传统的民歌演唱方法(包括传统的戏曲、说唱艺术演唱方法),又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融汇贯通而成的一种唱法。这种中西结合的“民族唱法”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在“民族”唱法之前,中国自己本土的唱法一般称为“土嗓子”或“民族民间唱法”,经过将近二、三十年的“土洋之争”,其成体系的“科学”训练方法逐渐在学院里被广泛推广开来,并与中国的“土嗓子”相合,形成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唱方法,这种“特殊”歌唱法逐步地被中国老百姓所接受,但其始终没有一个正式的称谓。直至20世纪80年代,周小燕教

授第一次明确提出“民族”唱法这个称谓。从此,“民族”唱法便在全国的各种赛式上正式使用,在1986年第二届青歌赛上,主办者首次提出“民族唱法”的概念。从此“民族唱法”在青歌赛中发展越来越快,融入了许多新元素,使得“民族唱法”适应当今音乐发展多元化的趋势。

二、青歌赛“民族唱法”的多元素发展

(一)融入原生态元素

在青歌赛“民族唱法”越来越蓬勃发展的同时,第十二届青歌赛新增“原生态唱法”。所谓“原生态”唱法是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是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形式。虽然唱法不同,但是著名理论家音乐学家杜亚雄先生提出了“民族”二字本身在内涵上就包含多重意思,应该是“中华民族”的取义,“民族唱法”也应该定义为“中华民族的歌唱方法”。按照这样的界定,民族唱法应该包括中国境内的所有声乐形式的歌唱方法。这些方法也应该是中国特有的,包括民歌、戏曲、曲艺等。那么因青歌赛唱法分类而产生的“原生态唱法”理论上来说也应该是属于“民族唱法”的范畴。使民族唱法注入了新的元素。青歌赛中有许多民族唱法的选手演唱时都加入了原生态元素,如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获专业组民族唱法金奖的王宏伟,演唱的《西部放歌》就融入了原生态唱法,并获得金奖。他科学的统一了两种唱法的规范性,给民族唱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青歌赛“民族唱法”更具有魅力。

(二)融入通俗元素

青歌赛民族唱法融入通俗元素,这种新元素的融入给青歌赛“民族唱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现实音乐生活中的声乐实践活动出现了新的发展,最为明显的,就是传统的三种唱法有了相互融通的趋势。当单纯的民族唱法和单纯的通俗唱法都有了相当的艺术实践的积累时,当二者都已经不能满足歌手的艺术追求和听众的审美需求时,二者相互借鉴与融合便顺理成章的了。民通唱法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民族唱法注重音质、音色,讲究声腔和民族风格,通俗唱法则比较轻松自然,风格比较随意。这两种唱法原本就是不矛盾的,都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方法之上的,歌唱者只要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就能演唱不同风格的作品,歌手在掌握民族唱法技巧的基础上加入通俗唱法,使演唱的歌曲具有活力。青歌赛为民通唱法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其中,谭晶就是典型的民通唱法的代表。

(三)融入美声元素

在青歌赛“民族唱法”中以彭丽媛、王宏伟、吴碧霞等为代表的一批歌唱家,将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很好地融入于民族唱法当中,形成了民族唱法的新趋势、新高度,是当代民族声乐发展的方向。“民族唱法”是从戏曲、曲艺、民歌这些民族传统唱法中提炼和继承下来的,而如今吸收了西洋美声唱法的先进经验和技术,融汇贯通而成的一种“民美唱法”,使得民族唱法的歌手还能演唱西洋歌剧咏叹调和艺术歌曲,有利于学习和借鉴西洋唱法。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相互融合,也给“民族唱法”注入了新的元素。当然,实现美声与民族互相渗透融合的典范人物就是金铁林教授,她通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以个人掌握的西洋歌唱发声法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作为科学训练的手段,以鲜明的时代性为特色,以突出的民族性为特点,以多彩的艺术性为风格,以严谨的科学性为原则,确立了中国民族声乐教学思想体系,培养和影响了一大批歌唱家,具有较高的学术定位。

三、通过青歌赛透视“民族唱法”的变化

从1994年第六届青歌赛以后,“民族唱法”参赛歌曲的类型开始有稍许变化,后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变化越来越显著。明显一点就是作品类型已经开始由“祖国型”向“生活型”、“爱情型”“艺术歌曲”等方面发展。如《西部放歌》《儿行千里》《孟姜女》等作品,《西部放歌》是一首即具有西部地域曲风同时又有时代性的歌曲,讲述了西部大开发政策给西部地区带来的繁荣富裕景象,讴歌了西部美好的前景,抒发了对西部的热爱之情;《儿行千里》演绎的是生活中最为朴素真挚的母子亲情;《孟姜女》则用新的创作手法,突破了原始民歌四句头的歌谣曲式结构,在忠实于原民歌素材的基础上,运用了多种不同的现代技法,并借鉴了中国戏曲音乐中的紧打慢唱和垛板的表现手法,通过改变节奏和拓宽主题音乐,把一首简单的都市小调民谣发展创作成为大型声乐作品。

另外,“民族唱法”歌手的演唱风格也伴随着时代发展走过了一个由单一化向相对多样化风格的转化历程。其中,80年代以彭丽媛、宋祖英等为代表的优秀歌唱家,将美声歌唱技术和中国民族传统唱法的结合演唱,从借鉴、继承及发扬的角度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练声曲目由低到高,循序渐进。但是,后来“民族唱法”选手几乎都是单一的、清一色的、经过正规和“科学”训练过的学院派歌手,他们似乎都是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的“复制品”,呈现“千人一面、万人一声”的普遍现象。后来在第九届青歌赛上获民族唱法一等奖的王宏伟和第十二届青歌赛获民族唱法一等奖的刘和刚,他们不再一味的去模仿老歌唱家的风格,而是在借鉴老歌唱家演唱风格的同时加入了自己的风格特点,使人耳目一新,青歌赛“民族唱法”选手的演唱风格正在向多样化风格变化。

参考文献

[1]薛良.歌唱的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2(第二版).

[2]李晓贰.民族声乐演唱艺术[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8(第一版).

[3]管林.声乐艺术的民族风格[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8(第一版).

[4]李文华.声乐教程美声卷[M].广州:广东珠江音像出版社,120-123.

猜你喜欢
民族唱法
谈民族唱法的审美特点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异同与融合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的区别与联系
浅谈美声的唱法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
在声乐教学中融合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策略
民族唱法中咬字与行腔的辩证关系
关于民族唱法发声技能训练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