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献调研的国内外高校信息素养教学内容与模式趋势探析

2015-07-03 11:45龚芙蓉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翻转课堂

龚芙蓉

摘要 运用文献调研方法,对近5年来的国内外信息素养教学研究论文进行归纳梳理,探讨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变化的新趋势,从而为提高信息素养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伦理 信息评估 可迁移技能 学术技能 翻转课堂 MOOC

文献检索课最早从英语国家兴起,然后在其他国家陆续发展。因此发达国家形成了学前、中小学、高校等层次的较完整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尤其是高校的信息素养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内系统地进行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是从198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开始,20世纪国内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是一个从无到有、逐步走向深入的过程,教学内容从最初的工具书使用和手工检索逐步向计算机检索和网络数据库转变,并迅速与时代融合,在不断变革中进步。

21世纪的文献检索课教学与上世纪相比,最大的改变是它不再仅仅是一门技能教学,而是上升到了信息素养教育的高度。文献检索课的名称随之被信息检索与利用、信息素养教育等名称所代替,教学目标也随之变化,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更加强调与院系的合作等。教学呈现出立体性、趣味化、个性化的趋势。本文拟通过对近5年来国内外信息素养教学研究论文的归纳梳理,对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变革的新趋势进行探析,从而为提高信息素养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l 数据来源

分别以web of science平台的SSCI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的中同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研究对象,对国内外近5年来发表的有关信息素养教学的期刊论文(中文以CSSCI刊源为准)进行统计。检索条件为:检索时间范围=“2009——2014”,英文检索字段=“topic”,英文检索式=(“Information literacy”and (univ* or colleg*) and (education or teach*));中文检索字段=“题名”,检索式1=(文献检索课+信息检索课+文检课+检索课),检索式2=(信息素质+信息素养)*教学。经过对检索结果的查重、补充、逐篇筛选,中文论文中去除了诸如通知、征文、研讨会以及个别不属于教学范畴等不符合检索主题的论文,以确保检索结果的准确性。共得到国外文献113篇、国内文献202篇。国外资料中还调研了部分英美、北欧及澳洲的大学的网站。

2 统计结果分析

国外文献来自SSCI数据库,分析结果出自webof science平台的分析功能。国内文献来自中国知网,分析结果出自参考文献管理软件NoteExpress的分析功能。

2.1 期刊质量分析

国外期刊质量分析:根据表1分析出的发文量占前10位的期刊,笔者逐一用ISSN号查询了中国科学院的JCR期刊分区,得出10种期刊中处于12区的期刊6种,占期刊总数的60%。表明国外公开发表的关于信息素养教学的研究论文在SSCI数据库收录的所有论文中整体质量较高。

国内期刊质量分析:根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公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年)来源期刊目录》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年)扩展版来源期刊目录》,其中“图书馆学、情报学及文献学”收入来源期刊20种、扩展版来源期刊5种,去掉2种档案学期刊,总共23种。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知网期刊库中系统自动默认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CSSCI期刊只有17种,为了统计数据的完整性,笔者将数据库中8种没有划人CSSCI来源期刊的核心期刊按取样时的检索式逐一添加,得到相关论文64篇,占样本总数的40%。

分析发文量占前10位的期刊,发文量居第2位和第5位的均是CSSCI扩展版的来源期刊。表明国内现阶段发表的信息素养教学研究论文在中国知网期刊库收录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所有论文中整体质量不高,见表2。

2.2 文献主题分析

由于主题的确定没有统一标准,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会在确定主题时出现一定的困难。体现在两个方面:① 无法准确地对论文进行主题分类;② 主题分类本身有交叉。鉴于本文重点研究信息素养教学的内容与模式,故在确定主题时着重排查内容与模式两个方面,并将有交叉的主题作为一个大主题,使得各主题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比如将国外文献中涉及信息素养教学政策、模型、标准,国内文献中涉及课程目标、教材选择、教学内容等,归于“信息素养教学理论与教学内容”;将教学方式、教学设计、教学体会等归于信息素养教学模式。通过表3可以发现,国内外信息素养教学的背景、发展状况等决定了两者的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国外文献重视信息素养教学理论研究、信息素养合作与信息素养考核评估,少有专门的教学方法、教学体会类的文献。而国内偏重实践研究,文献多集中在信息素养教学模式和教学体会上。

3 国内外文献的主要研究成果

3.1 信息素养教学内容的扩大与深化

自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首次提出“信息素养”这个概念以来,信息素养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深化与扩大,信息素养教学的内容也随之不断地发生变化。基于文献调研,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点:

3.1.1 从强调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到越来越强调信息道德

2000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信息研究中心的教授在《美国情报科学杂志》上发表《信息素养的概念:新的观点与意义》一文,在探究信息素养内涵时,在以往美国图书馆协会强调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的基础上特别增加了信息道德维度,强调在社会中合法使用信息的重要性。自此,国内外高校纷纷将信息道德(信息伦理)内容加入信息素养的教学内容。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包括中国在内共有25个国家的91所大学开设了各种专门的信息伦理学课程,而有图书馆员参与的信息素养教学中,关于信息伦理的内容主要有:发布与演示、引文与道德、参考文献与学术诚信、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信息自由与隐私、网络素养等。endprint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图书馆的WISE在线平台已开发出面向初学者和6大学科的7大培训模块,并且对校外开放使用,其中就包括“信息评估、使用以及合法性”。约克大学学校教学委员会提出适合该校学生的“通用信息素养学习成果”标准,以指导各院系制定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院系标准。其内容涵盖明确信息需求、信息检索策略、获取资源、信息评估和信息的法律道德问题等。北欧芬兰的赫尔辛基大学的“ICT Driving Licence”是面向全校11个院校的必修课,主要培训学习中必需的信息交流技术(ICT),成员是来自各院系的教师和来自院系图书馆、信息技术部门等的职员,学习完该课程可获得3个学分,该课程的最后一个模块是“信息安全与隐私问题”。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Information Lit-eracy Training”是生命科学学院负责的在线课程模块,其中有专门的“参考文献的使用、著作权”。俾尔根大学的Search & Write在线平台由俾尔根大学学院图书馆、挪威经济和商业管理学校( NFHH)、俾尔根大学联合开发,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其中特别强调了“学术诚信”。

国内高校近几年也越来越多地在信息素养教学中加入了信息伦理的内容。武汉大学图书馆2012年开设了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选修课“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2014年又同研究生院合作,完成了面向研究生的学术规范MOOC课程。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张久珍老师开设的大类平台课“信息素养概论”分7种素养分别讲授,信息伦理占了3个大的部分,包括:“学术规范、信息安全、信息自由与隐私、网络素养”。清华大学图书馆花芳老师针对学生学术规范教育缺失的问题,以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为平台开展大学生学术规范训练。利用学术研讨会这一活动形式,将文献检索、资料利用、学术规范三部分内容有机地串接起来,为学生营造一个学用结合的场景,引导学生对学术规范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践证明文献检索课可以成为学生接受学术规范训练的有效平台。

3.1.2 从偏重信息的获取能力到偏重信息的管理、评价、利用能力,强调批判性思维

2011年4月,英国国立和大学图书馆学会(Society of College, National and University Libraries,SCONUL)发布了信息素养的七要素标准(TheSeven Pillar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的最新版本,其中的评估模型中要求能反思研究过程,对信息和数据进行对比和评估,并强调了批判性阅读、找出重点内容和争议之处。“信息不可能干篇一律,不同的信息源、作者及出版者会带来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信息,学生应能基于需求对信息进行准确的评估和扬弃。要具备这种能力,学生需要对学术媒介的运作有一定了解,尤其要熟悉同行评审制度、论文发表程序等。具体专业的学生还应了解一些必要的特殊格式信息(数字或化学结构等),能够使用特定软件对其进行处理”。

华盛顿大学图书馆推行的“本科生图书馆资源研究奖励计划(library research award for undergraduates)”在美国具有较高的认可度,是一项颇具特色的计划。每年一届,登记入学的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均可参加。要求提交在规定时间段内参与的学分课程或本科生研究计划的研究成果。奖励计划将信息资源评价能力作为重要的评审条件,要求研究者必须具有准确地识别、定位、选择、评价、综合图书馆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结合并运用自身已具备的知识来利用信息资源完成原创性课题,甚至可以为今后的创新性研究打下基础,由此可见,奖励计划的就是对信息资源评价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良好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者才能突出重围,成为最后的优胜者。

阿曼的卡布斯苏丹大学信息系的研究人员对该校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基于BIG6模型的信息素养问卷调查,调查显示,信息资源的访问意识及获取得分较高,而信息资源的访问技巧、分析总结得分较低,指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在于有效地对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批判性选择和评价,应以信息技术熟练运用为基础,呼吁在阿拉伯世界和发展中国家多投入信息素养教学的人力和财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罗昭锋老师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是校内最火爆的研究生公选课,是在传统的文献检索课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火爆原因在于课程内容将重心转移到信息管理、信息分析与利用、信息分享与协作创新。2013年春季学期,课程团队联合汤森路透首次尝试开设网络班,全国各地报名学员近800人,课程视频在网易云课堂和百度文库一经发布,便吸引3600多名网友参加课程。现在已在爱课程网等多个慕课平台上公开发布。

还有许多研究者对增加信息分析与评价的内容比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钟宇、胡芳的《北京地区211重点高校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的调查与分析》以问卷形式对北京地区15所“211高校”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查研究,认为检索课的内容需要更新和拓展,要适当增加互联网免费学术资源的利用、资源的评价等新内容,沈艳红、郑淑娟在《信息检索课教学内容改革与大学生信息利用能力培养》一文中指出:在互联网已成为主流的世界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其信息行为满足于浅尝辄止,信息的分析、评价和利用的能力正在不断萎缩。因此,文检课教师应将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分析、评价和利用能力作为教学重点,将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改革作为突破口。

3.1.3 重视可迁移性技能与学术技能

可迁移技能(Transferable Skills)是指从业生涯中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可迁移技能可应用于不同的工作环境,包括批判思维、团队合作、独立工作等方面,是个人最能够持续运用和依靠的技能。学术技能(Academic Skills)是指能巩固本科生及研究生学业发展的技能,包括探究、沟通、合作、写作等,这些技能可使学生自信、独立地进行严谨思考和积极反馈。

在当今信息社会,能否了解信息、找出信息并有效利用来解决问题,是衡量人们是否适应信息化社会的标准之一,因此信息素养理应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可迁移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翻转课堂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