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娟
摘 要:本文从学校与家庭的角度,构建中学生学习生活的价值空间,以期引领中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学校;家庭;价值观;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59-01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学习更多的只是养家糊口谋生的手段,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背景,学习的功利性日益凸显,为引导学生回归学习的本质,通过学习提升自我、服务社会,本文尝试探讨中学生学习生活空间的构建。
一、学校要加强教育与管理,构建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学习空间
1、加强对中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
首先,要重视德育教育,发挥各学科特点,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多渠道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要加强中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通过集体主义教育,使中学生的价值观符合时代社会的要求,克服各种狭隘的个人主义和小团体主义。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中学生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中学生受西方腐朽思想和不良生活方式影响的免疫力。中华民族善良、勤劳、勇敢、节俭,重视伦理道德,强调群体发展,讲究物质和精神的和谐,人与自然的统一,我们必须把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发扬光大,使其成为中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
其次,要加强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理想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现在的学生学习主要考虑的不是社会需求,而是哪个行业挣钱多或者是有铁饭碗,这种学习目标,功利主义思想明显。对中学生进行道德理想教育,就是要让他们搞清楚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把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把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道德准则内化为个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作为指导与规范个人行为的准则,从而培养中学生学习的社会责任感。
2、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发挥隐形教育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社区,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并具有文化的一般作用,即通过一定的精神氛围和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启迪学生的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梁漱溟先生曾经说过,心灵深处被一种文化熏陶过的人,在剧烈的现实冲突中,即便实在生活的重压下喘息,他也能保持进取的毅力和信心,发挥自己的潜能,寻找各种技巧、手段、途径适应挑战,而不会从根本上放弃内心的信念。
提升校园文化品位,首先要有良好的校风、学风。而校训、校歌、校园宣传标语、传统习惯、行为规章制度等都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它们能熏陶、勉励、鞭策中学生积极向上、发奋学习、提升自我。其次,要通过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些物化形态的内容,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例如,通过校史展示厅让中学生了解本校的发展历史,传承发扬本校的优良传统。借助精心设计的校园雕塑、意蕴深远的班牌楹联等,让学生在愉悦的审美中深受感召、激励,追求真与善。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是一部立体的、丰富的、无声的教材,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塑造美好的心灵。最后,还要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课堂的延伸,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文学社、摄影社、巧手社、交响乐团等社团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补充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展视野,而且能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诸多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精神文化活动,形成校园朝气蓬勃、积极和谐的文化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锻炼他们团结协作的能力,最终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方式,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打造中学生学习成长的后方阵地
1、家长要有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
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果家长把上大学当成孩子学习的唯一目的,那么孩子就会形成功利主义的思想;如果家长把赚大钱当成孩子学习的重要目标,那么孩子就会形成拜金主义的思想;如果家长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或自己的兴趣延续到孩子身上,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个体特点,逼迫孩子成为学习的机器,就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欲或攀比心理,就忽略孩子人格的发展。一位教育专家曾说:“有德有才是上品,有德无才是正品,无德有才是下品,无德无才是次品。”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孩子应该是每个家长的目标。
2、家长要有责任意识,做好家庭教育,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行为
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形成发展,离不开家长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不能以自己的工作忙或文化水平低等为借口,把孩子的教育推给学校。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性格、行为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家长正儿女易行善,家长邪儿女易行恶。家长民主儿女生平等之心,家长独断儿女生专行之念,家长仁慈儿女博爱,家长暴戾儿女残忍。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近墨者黑,近朱者赤”等等,都说明家长的素养、家庭的环境,与孩子的教养息息相关。家庭教育比学校教育更能塑造孩子的道德品行、文化品位和价值观念,所以家长应通过各种渠道树立正确的观念,规范自己的言行,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主动加强和学校、老师的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行为,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打造好孩子学习成长的后方阵地。
总之,家校合力,才能引领孩子健康成长,开创孩子美好未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