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中的生活

2015-07-03 07:57叶振林
读写算·教研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题意题目生活

叶振林

摘 要:在这一年多的教学中,尤其是到了六年级的《分数除法》、《圆》、《百分数》这几单元,学生对于应用题普遍感到难以掌握,而且成绩也直线下降,了解了情况,我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于学生学习的时候,甚至于考试的时候,没有好好的理解读题目,分析题目,而总是凭感觉很快的下笔解题,因此容易发生错误。

关键词:数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26-01

同时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过大,总是依赖着老师帮他们解释题意,为他们分析好数量关系,数学思维,数学表达能力还需要大大的加强。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细细读题,读清题目,读懂题意,找出各个数量,并通过理解题意,搞清各个数量间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认为需要加强学生在题意理解方面的能力,这不仅要靠语文学科来打基础,这也是数学学科应该注重,强调的。

我认为学生对题意无法深刻理解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生活历练少。平时对题目中涉及的课本以外的知识了解太少,一看到不熟悉的事例心里发慌,无法进入解题状态,久而久之失去信心。

2、年龄特点的限制。喜欢有趣简单的题目,不喜欢题中烦琐的文字叙述,不愿读下去,勉强读完也弄不清题意。

3、不懂得知识迁移。学过的概念、公式、方法不会用到解题上,找不到数学关系式,思路不清,容易混淆。

4、知识面较窄。平时学习中对应用题接触太少,所以学习感到困难,不知如何下手,也不愿多做,导致心理上不愿学等等。

5、阅读水平太低。无法找出题目的关键点,看完题目却犹如雾里看花——雾沙沙。

这就说明学生把数学问题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他们不明白数学就是为了生活服务的;每次都是片段的学习,每次的学习好象都是新的,不会把以前的知识和后面的知识点连接起来理解。这就与课标的基本理念有了严重的悖离。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景和客观事实出发,以图画情景的发现,使学生亲自体现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有进步。 例如《简易方程》这一单元,这本来就是学生不熟悉的一个新知识,而且“稍复杂方程”对学生又有一定的难度,但教材通过足球这一学生熟悉的体育运动入手,并通过常见的买水果的场景让学生产生熟悉感,减少对新知、难点畏惧的感觉,但由于我班的学生经常把数学和生活分裂开来,因此我布置任务让学生帮忙妈妈买次水果,通过此次经验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说说平常生活中有哪些事例运用到我们的知识,让学生通过生活理解数学,利用数学帮助生活,这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数感。

但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我认为最主要的前提是要让学生能在阅读中找到共鸣,但要如何产生共鸣呢,我认为这有离不开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而据学生调查问卷,他们认为:最枯燥、最难学、最讨厌的学科,“数学”均列首位。为什么数学在学生的眼中,总是板着面孔,高深莫测的呢?华老一针见血地分析道:“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了实际。”而在我们的课程改革中,最讲究的就是数学与生活的结合。《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强化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和实用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使数学生活化,而且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使生活数学化。

就像数学书里的《烙饼问题》:有一次,妈妈烙饼,锅里能放两张饼。烙一张饼用两分钟,烙正、反面各用一分钟,锅里最多同时放两张饼,那么烙三张饼最多用几分钟呢?这不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吗?但学生在生活中看过却从来没有仔细思考过的问题,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大部分学生仍无法得出最优化的结论,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亲自试一试的环节:以小圆片当饼,让学生亲自去“烙饼”,在“真正”的生活实践中体会这个数学问题,从而更好地为生活服务。通过这样的环节,各个小组兴致勃勃,各个成员尽力出谋划策,“老师,我们小组找到最优方案了”的声音此起彼落,最后全班交流得出结论:要用3分钟:先把第一、第二张饼同时放进锅内,1分钟后,取出第二张饼,放入第三张饼,把第一张饼翻面;再烙1分钟,这样第一张饼就好了,取出来。然后放第二张饼的反面,同时把第三张饼翻过来,这样3分钟就全部搞定。

通过这样的生活情节设置,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理解才会深刻,而不是肤浅地跟着老师的步伐走,机械地识记答案。

我曾看见过这样的一个报道:一个教授问一群外国学生:“12点到1点之间,分针和时针会重合几次?”那些学生都从手腕上拿下手表,开始拨表针;而这位教授在给中国学生讲到同样一个问题时,学生们就会套用数学公式来计算。

我想答案是很明显的,这也是我们新课标一直强调的生活与数学的相辅相成,必须通过实际的操作,如外国学生的拨表针,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相关的数学公式,而不是机械地套用,这对以后的数学学习没有好处,容易犯我在文章开头所说的原因(3)的错误,要让学生勇于在生活中实践,敢于实践,从而乐于实践,最后才能更好地指导理论。研究表明: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学习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数学即生活。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把生活中的数学带到课堂上,在常见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学会运用、获取知识。同时,让他们在无形中学会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让学生在感知,认知的气氛中想学、乐学、学会、会学,使每个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喜欢学数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题意题目生活
笑笑漫游数学世界之理解题意
弄清题意 推理解题
审清题意,辨明模型
明确题意 正确解答
关于题目的要求
追根求源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