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基宗
镇痛药一般分为四类
第一阶梯(一般疼痛和轻度癌痛):患者表现为疼痛可以忍受,不影响正常生活,活动时痛感减轻,基本不影响睡眠。其止痛药物以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为主,代表药物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扶他林(双氯酚酸)、布洛芬(芬必得)和消炎痛(吲哚美辛)等。主要用于轻度疼痛的治疗,特别是肌肉痛、肌筋膜痛和关节痛,也可用于头痛和轻度癌症疼痛,特别是骨转移性癌症疼痛的治疗。
第二阶梯(中度癌痛):患者表现常为持续性疼痛,并影响到睡眠和食欲。应在第一阶梯用药的基础上, 加用第二阶梯弱效阿片类止痛药。常用药物有可待因、右丙氧酚、强痛定、曲马多和痛力克等。使用时应注意避免长期服用形成药物依赖。
第三阶梯(重度癌症):患者表现为癌痛剧烈难以忍受,晚间入睡困难,疼痛加剧,寢食难安。此时应用强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片(及缓释片美菲康、美施康定等)、度冷丁、羟考酮和丁丙诺菲等;还有多种替代药品,如美散痛、安侬痛和二氢埃托啡。
此外还有作用于神经系统的镇痛药物,代表药物有曲马多、强痛定、二氢埃托啡、阿米替林、多赛平、卡马西平、普瑞巴林和苯妥英钠等。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有不同,可以根据作用机制分别用于治疗多种疼痛,其合理应用大有讲究。
如何科学合理服用解热镇痛药
1.低热时不要急于应用解热药:发热是机体一种本能的防御反应,发热时机体的吞噬细胞功能加强,白细胞增加,抗体生成增多,有利于免疫系统杀灭致病微生物。故感冒发烧,若非高热(>38℃),一般不主张用退热药。应用解热镇痛药属于对症治疗,但并不能解除疾病的致病原因。由于用药后改变了体温,可掩盖病情,影响疾病的诊断。
2.应严遵医嘱,千万不可贪快而加大剂量:退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操之过急则有害健康,严重者可因大量出汗而致虚脱,甚至休克!服用药物应该严遵医嘱。
3.确诊病症,“对症”用药:必须是属于头痛、牙痛、肌肉痛、月经痛、关节痛和神经痛等,才能应用解热镇痛药。突然发生的其他疼痛,如外伤所致的剧痛或平滑肌痉挛引起的胃痛、肚子痛等,用解热镇痛药则无效果。
4.不随便加大剂量和延长疗程,用药最多不超过5天:若用药后5天仍然不见好转,应去大医院看医师。虽用药也不能消退的长期发热,大多隐匿着重大疾病!
5.掌握用药时间、忌空腹服用:为避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解热镇痛药宜在餐后2小时内的半空腹状态下服用;切忌空腹服用,否则会加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反应,严重者可致胃溃疡、胃出血和胃穿孔等。
6.注意各类解热镇痛药的不良反应:应用前应了解解热镇痛药的毒副作用和防治方法,以免到时手足无措。主要副作用有过敏反应及皮疹、胃肠道反应(如胃溃疡、胃出血等)、肝毒性和肾损害等。例如阿司匹林可引起人体抗凝血功能障碍和胃出血;安乃近可使人体因体温下降过快、出汗过多而虚脱;消炎痛常会使人发生过敏反应,如哮喘、荨麻疹等。在10多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中,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是WHO推荐的较安全的药物。
7.注意复方制剂中的多种成分、避免“重复用药”:这类药物的复方制剂很多,不少是大同小异,主药相同,故购买前一定要看清药物有无相同的成分,以免不合理的重复用药。最好选用“单一性”药物,尽量少用复方制剂。如笔者曾见一关节痛者,为求更好的疗效,同时服用两种解热镇痛药泰诺林、百服宁(主药均为对乙酰氨基酚),自以为“联合用药疗效好”,可2周后就出现了肾病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