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月
【摘 要】审计事业的发展对审计干部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干部的培训满意度也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文章研究了影响审计干部培训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以及在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大背景下,提升审计干部培训满意度的一般路径和具体措施,以期为审计教育培训实践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关键词】审计干部;培训;满意度
调查显示,审计干部普遍反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之所以呈现这样的结果:一是由于审计事业的高速发展和审计实践的不断创新突破,对审计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由于伴随审计事业的发展,审计干部在审计实践中茁壮成长起来,对审计培训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三是培训产品不能满足审计事业和审计干部多层级、深层次、高质量的培训需求,培训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呈现供不应求的态势。
在审计职业化建设的大背景下,从何着手提高审计干部的培训满意度,使培训对审计事业发展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文章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影响审计干部培训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进行总结归纳,进而提出提升满意度的一般路径和具体措施,以期为审计教育培训实践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一、影响审计干部培训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力资源培训已经成为国外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学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培训满意度被作为员工满意度的组成部分进行研究,其定义尚未完全统一,一般是指人们因为感觉到培训工作本身可以满足或者有助于满足自己的工作价值观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愉悦的感觉。它是组织成员根据其对企业培训的认知评价,比较实际收获和期望收获之间的差距之后,对整个培训工作的各个方面是否满意的态度和情感体验。相关领域的专家借助“潜变量关系模型”(ETSI理论模型),分析出影响员工培训满意度的主要潜变量:员工培训期望、员工对培训工作的感知绩效、员工对培训工作的感知绩效与期望的差距和员工满意度。前3个变量决定了员工的培训满意度,它可能会出现3种情况:一是培训的绩效与员工预期相一致;二是绩效比预期的好,这会产生高满意度;三是绩效比预期的差,此时满意度也相对的会很低。如下图所示。
图1 员工培训满意度ETSI理论模型
学者们通过对旅游、医疗护理、志愿者培训等领域的实证研究,得出了有关培训满意度影响因素的一些重要结论。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教学因素、服务因素和组织因素。个人因素一般包括性别、年龄、职务、岗位、学历、专业、工作年限、学习动机、培训经历、培训收获等;教学因素包括课程内容、培训师水平、培训方式、教学互动等;服务因素主要包括培训机构态度和能力、培训场地、教学服务、培训组织、食宿服务等;组织因素主要包括组织文化、上级对培训的支持和重视等。上述因素中,学员的个人因素可以看作外生变量,不易改变,提高培训的满意度必须从教学因素、服务因素和组织因素着力。
下面从教学、服务和组织三方面分析目前审计干部教育培训的现状。从培训教学方面来讲,尚未建立稳定的师资团队,各班次课程体系稳定性不高,各班次、课程也没有系统固定权威的培训教材,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尚不能将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有机相容。
从培训服务方面来讲,培训机构用于培训组织和食宿服务的精力多于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案研究;自身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从组织层面来讲,整个系统致力于学习型组织建设,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干部直接参与培训项目,承担了很多班次的授课任务;但是审计干部的专业分工、岗位职责不够明确,职业化发展路径尚需进一步明确,各层各类审计干部的能力框架和培训需求不清晰具体,从而影响了培训班次设计的科学性和培训内容的稳定性、系统性;培训的制度保障和激励约束机制尚待健全完善,全系统参与培训的机制尚未建立。
上述原因导致培训体系不够健全完整,部分班次安排不够科学,培训目标难以精确定位,培训内容不够系统深入。同时,审计干部不能清晰地认知自身的具体职责和应具备的能力,对培训班的期望和感知绩效模糊,实际工作中感到培训受益不明显、不直接,因此不够满意,经常提出针对性和实效性不高的问题。
二、提高审计干部培训满意度的路径
(一)组织层面:以审计职业化建设为导向,制定培训规划,建立保障机制。
审计干部接受在职培训是审计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个人需求首先要服务服从于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这就要求组织对每个岗位有清晰的定位,对每个审计干部成长各阶段的职业胜任能力有清晰的要求。因此,提高培训的满意度,仅依靠培训机构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依靠全系统的共同参与,自上而下地制定规划,明确组织和个人职业化建设的目标和路径,同时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和全系统参与培训的机制,营造一个学习型组织的文化氛围,促使每个审计干部感知组织对培训的切实重视、感知培训对职业胜任能力的切实作用,从而调整培训预期、客观感知培训绩效;也为培训机构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开发系统的教学资源创造条件,从而能够针对需求开展培训,提高培训的满意度。具体来说,组织层面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制定审计职业化建设规划,将组织需求、职业胜任能力与教育培训紧密衔接。首先,将组织目标——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细化为各业务类别、各综合部门的工作任务;其次明确各业务类别审计项目和综合工作管理的一般流程和责任分工,明确岗位分工;再次建立与岗位分工相适应的专业职务序列,构建“行政职级”和“专业职级”并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最后,以各行政职级和专业职级的职业胜任能力为基础,构建教育培训体系,同时建立职级晋升与培训结果挂钩的制度。
二是制定职业化的教育培训规划。行政职级培训,按照组织部门的统一要求,参考党校和行政学院的课程体系,针对不同职级的任职能力要求,分别安排班次和课程。专业职级培训,按照专业类别,开展学科建设,将与一般性和专业性工作流程、分工、规范、标准相配套的审计准则、审计指南与审计理论、审计法规、审计案例相结合,辅以相应的教师、教材和教案构成教学产品体系,设计适应职业化要求的培训班次,将教学产品应用于各培训班次,以培训后的考评作为各专业职务级别晋升的依据。
三是建立全系统参与的培训工作机制。业务部门在业务工作本身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的基础上,将各类审计专业的完整审计流程,目前审计关注的主要事项、主要问题及定性,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取证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综合报告、审计信息,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数据,与审计指南相吻合的各审计事项、问题的审计实例,典型审计项目的档案资料,由难点、热点、争议性问题引发的案例等资料提供给学科建设和课程开发团队,直接参与学科建设、教学产品开发及课程讲授等工作。综合部门充分发挥总结研究提升的功能,对现有审计经验和审计成果,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形成固化的审计指南和操作规范,上升为审计理论用于教学;将审计业务发展中争议性的、前瞻性的、创新性的、尚需进一步检验的问题,形成教学案例和研究专题。培训机构与业务部门和综合部门深度配合,牵头建立学科建设团队,整合业务素材和研究成果,形成最终的教学产品,负责培训组织与实施。
(二)教学层面:以教师、教材、教案为抓手,针对各类需求开发教学产品。
教学因素是影响培训满意度的核心因素。在组织层面建立制度、机制的基础上,培训机构应该从教师、教材、教案三方面着手,开发针对培训需求的教学产品,提升培训质量和审计干部的满意度。
一是挖掘培养内部师资,拓展吸引外部师资,建设一支理论性、实践性人才兼备的教学专家团队。针对专业职级晋升的培训师资主要在审计系统内部产生,优先在学科建设团队中培养,团队中来自业务部门、综合部门、培训机构的人员按照其专业背景、工作专长和能力条件,分工协作,共同开发教学产品、撰写教案,针对不同班次的培训需求开展集体备课、交换审核和试讲,反复打磨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水平。针对行政职级晋升的培训和针对专业职级晋升的基础课程(如,会计学、审计学、计算机等课程)可以外部师资授课为主,审计机关为长期合作的师资提供调研了解审计工作特点的机会,便于师资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内外部师资也可开展合作,采用双讲式教学等方式,外部师资主讲一般理论,内部师资结合审计工作具体问题,讲授案例、组织研讨等。
二是开发一批系统完备的教材。自制的教材由各审计专业的学科建设团队承担,团队将业务部门和综合部门提供的教学资源,提炼开发为各种形式和用途的教材。从形式上分,包括:书面教材、模拟教学软件、电子课件等类型;从用途上分,包括:认知类、实操类、研讨类等类别。外购的教材以基础课程和领导能力课程为主。培训机构针对各层各类审计干部的培训需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或分解,应用于具体的培训班次。
三是师资团队撰写教案。教案可以看作各类教材应用于不同班次的产品说明书,要细化到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所应用的教材章节、各类教材如何搭配使用、所适用的教学场地和教学资源、教师与学员的沟通技巧等内容。教师、教材、教案共同构成教学产品,教师将教案和教材应用于培训实践,接受审计干部的检验。
(三)服务层面:加强培训机构自身培训,更新服务理念,提升服务层次。
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及对审计干部的访谈结果,学员对于教学服务的重视程度已经明显高于对于食宿、交通等服务的重视程度。针对这种需求的变化,培训机构必须更新工作理念,转变工作重心,提升培训服务的层次。
一是培训机构加强自身培训,提高教学服务的能力。要鼓励培训工作者,通过参与审计实践、研究审计档案资料、参与课题研究、撰写教学案例等方式,深度参与了解审计工作,成为相关审计学科的培训管理或教学专家。
二是培训机构转变服务理念,明确服务重点。培训机构应将服务的重心从食宿、交通服务转变为教学服务,将教学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作为服务的重点。除了组织具体的培训班次,培训机构要协调业务部门、综合部门的审计业务专家和审计理论专家,分工协作,共同致力于学科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产品开发,成为学科建设的基地和牵头单位。
三是持续开发升级培训成果,提高服务的层次。优质的培训服务不应只局限于培训班期间,而应延展到日常的审计工作中。培训机构对接受培训后的审计干部,要建立跟踪机制,实时跟踪其将所学理念、方法应用于审计工作的情况,并督促其将日后积累的经验与所学内容相印证,对相关审计专业理论与实务进行补充、丰富和创新,将部分审计干部吸纳到学科建设团队中来,培养为培训师资,适应审计工作发展,更新教学产品,促进审计教育培训持续发展。
三、提高培训满意度的几点具体建议
(一)明确行政职级晋升培训班和专业职级晋升培训班的培训目标和重点。
行政职级培训可以将初任公务员培训、处级任职培训、司局级任职培训等班次组成,其目标在于夯实基本素养和任职能力。课程主要包括法律法规、宏观形势、岗位职责、领导能力等内容。这类班次重点在于培养“软技能”,无需过多安排深入具体的审计业务课程,课程以传导理念、交流经验、明确责任、激发热情为主。
专业职级晋升培训则更强调“硬技能”的培训。初级专业职务晋升培训以某类审计业务的基本概念、基本法规、相关学科基本理论、基本审计流程、基本审计方法为主要培训内容;中级专业职务晋升培训以某类审计业务相关学科的中级理论、经典审计范例和部分审计案例为主要培训内容;高级专业职务晋升培训以某类审计业务相关学科的理论前沿、审计难点问题的案例和研讨为主要培训内容。各类班次综合运用讲授、体验、模拟、案例、研讨等方式开展教学,认知类和实操类教学产品的应用随培训对象层级提高逐渐减少,而案例类和研讨类教学产品的应用逐渐增多。这类班次所要传达的知识和技能应为培训对象清晰地感知,不能“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让人“似懂非懂”,必须既有理念的传导,也有实务的指引,其目标是学员接受培训后能胜任具体的审计业务工作。
(二)提高讲授式、案例式、研讨式及体验模拟式教学的质量。
讲授式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其对现代培训的作用依然不能小视。讲授式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是清晰的目标和听众对象所能接受的程度。举一个例子,如果演讲者的目标是赢得奥斯卡奖,而在场的听众只想知道奥斯卡奖的主题是什么,这二者是不能兼容的。要实现控制的目标,第一要控制讲授材料——建立一个框架帮助人们记忆;第二,控制沟通的技巧——确定提问的策略、分享讲授计划、建立标识来帮助听众跟着讲座的结构思考并容易记牢内容;第三,控制讲授的时间——通过预演等方式,弄清楚演讲会花多少时间,检查时间安排,要有备份计划以防实际使用的时间比期望的多或少。
案例教学是一条遵循“选题——案例筛选——案例调研——案例撰写——原理导读——材料分发——案例介绍——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案例点评”的教学链条。在这个链条中,各环节都有其控制的关键点。如,选题环节应重点控制选题与培训对象及培训目标的契合性;案例筛选要注意选择情境复杂、冲突明显的案例;案例调研和撰写要注意真实反映案例原貌,注意挖掘冲突的细节,原理导读要注意理论框架的清晰性,并注意回避暗示案例冲突的答案;材料分发应注意时间控制,在案例教学实施前,给学员留足预习时间,材料前后具有相互提醒性的内容时,应分段下发材料;案例介绍环节应注重简明扼要,阐述清楚主要目的、教学要求、案例背景等内容;案例讨论环节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讨论关键要重视引导,而不是解答,是案例讨论,而不是自由研讨;案例点评环节应注意启发性,而不限于对学员观点的简单梳理与归总,还要注意与原理导读的前后呼应。另外,案例教学现场布置,板书撰写也是控制的重要内容。
研讨式教学需要控制以下关键环节:第一,选题环节。在课题内容的选择上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突出内容的实践性,切忌内容过于宽泛,过于理论化,应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课题形式的选择上注重共性与个性的统一,采取集中选题与分散选题相结合。第二,指导研究。这一环节要注重提供丰富的理论素材,采用适当的指导方法。切忌教师指导缺位,学员视野狭窄和信息闭塞,仅局限于实践经验总结的研讨。第三,总结成果。注重提升研究成果,使成果尽快应用于审计实践和后期的培训教学实践。
体验模拟式教学控制的关键环节包括:课前要组织学员搜集相关资料,做好知识准备;要从实际出发,大胆选好教材;以学员兴趣为起点,创设情境,吸引学员主动参与;发挥教师的导引作用,强调师生共同参与;促进学员间合作与竞争。体验模拟式教学会应用大量的实例,其教学控制的关键在于实例的选取和设计,需要思考选择典型性的实例,防止一般化;突出可操作性,防止抽象化;突出综合性,防止简单化;突出系统性,防止经验的碎片化。避免教学进入三个误区:止步于特殊,缺少一般性规律的提炼和总结;试图设计包含诸多内容的范例,面面俱到,使学员产生畏难心理;迁移的泛化和机械化,教学过于机械、绝对,影响学员对范例的灵活应用。
(三)充分发挥网络培训的优势。
明确组织需求和岗位需求以后,面授培训班仍然无法完全满足大量个性化的个人培训需求。这就需要充分发挥网络培训的作用,具体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1.提供海量的培训资源。网络培训应提供大量审计系统内和审计系统外的信息、数据和咨询,供审计干部根据个人需求自主选择、拓宽视野、增长才干。网络培训可以与面授培训相互配合,其具体方式视不同培训对象的具体需求而定。比如采用网络培训讲授理论,面授培训讲授实例;或者网络培训安排作业,面授培训答疑解惑;网络培训知识入门,面授培训深入研讨;面授培训确定选题,网络培训深入研究、长期交流等方式。
2.搭建顺畅的沟通平台。所谓沟通平台包括人与物的沟通和人与人的沟通。人与物的沟通主要需保证指课件分类归集的系统性,课件搜索和浏览的简便性,课件内容的可接受性,网页的友好性,报名、登陆、作业、考核等管理系统的易操作性。人与人的沟通需要保证学员之间、学员与教师之间、学员与培训机构之间交流互动的顺畅性。
3.建立完善的考评激励机制。网络培训考评可以与面授培训考评相结合,作为整个培训班考评的一部分,可以采用计算网上学时、网上答题、教学互动后教师评价等方式。为了激励学员积极参与培训,还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激励方式,如,根据学员学习经历,评定学习星级,利用网络平台组织集体学习和竞赛,依托模拟实战教学产品组织闯关游戏等。
······参考文献··························
[1]刘家义.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J].求是,2010,(2):6-8.
[2]王鲁平,李健,王薪茹.国家审计职业化及管理对策[J].审计研究.2013(2):10-16.
[3]陈莉.国家审计职业化特征分析[J].财会月刊.2009(5):61-62.
(作者单位:审计署审计干部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