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动句的象似性研究

2015-07-02 23:47:21齐静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6期

齐静

【摘 要】连动句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用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对其进行分析,为研究连动句提供了一种新思路。通过分析,连动句中V1和V2的排列顺序遵循的是认知语言学象似性理论中的时间顺序原则,这种句式表达方式反映了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独特感知和认识方式。

【关键词】连动句 顺序象似性 时间顺序原则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121-03

与印欧语相比,连动句是汉语所特有的句式。这种句式的特别之处在于谓语部分是由连用的动词或动词性成分构成,中间没有语音停顿但有一定的逻辑排列顺序。然而汉语连动句并不是现代汉语中的新兴句式,它的出现甚至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在现代汉语中这一句式有着逐渐增多的趋势,同时在句式上也更加复杂多样。语言学界对它的多年研究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有一些基本的问题,如为什么汉语中会产生连动句,怎样给连动句下定义,以及究竟有没有必要建立连动句这个句法范畴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我们根据连用动词或动词性成分之间的不同语义关系并综合语法学界大多数人的观点把连动句分为七种类型:V1和V2有时间先后关系;V2表V1的目的;V1表V2的方式、手段、状态;V1和V2是方式(或手段)与目的关系;V1和V2有因果关系;V1和V2从正反两方面陈述同一动作行为;V1表V2的条件。其中,V1和V2有时间先后关系的连动句为典型连动句,其余的为非典型连动句。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以上七种连动句进行分析,以期摆脱传统,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一、象似性理论基础

认知语言学将语言能力视为人类认知能力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与一般认知能力紧密相连的,语言形式与其所代表的外在事物的形式之间的关系是非任意的。他们认为语言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世界的,而是有人的认知介于其间的,语言结构与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结构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因此,语言结构除具有抽象的任意性外,还具有象似性的特点。象似性(iconicity)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存在一种自然联系,具有某些相似性。在语言结构中,特别是句法结构可以直接映照人的经验结构。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象似性问题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Haiman于1985年出版的《自然句法》和《句法相似性》使象似性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Haiman将句法象似性分为成分象似和关系象似两类,而关系象似原则又包括顺序象似、距离象似和数量象似等三个次原则。其中,“顺序象似原则”是指句法成分的线性排列顺序反映了它们所指称的事物或事件的先后顺序。按照这一原则,先发生的事情在句子中其对应的句法成分一般排在前面。继而,戴浩一又提出了时间顺序原则,他认为“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语序决定于它们所表示的观念里的状态或事件的时间顺序”,并且他认为这一原则抓住了汉语语序的最一般的趋势,汉语中的许多句法现象都遵循这一原则,例如时间上相连的分句或短语间的自然顺序,以及汉语中大量因语序不同而引起意义的对立的情况等,这些都能用时间顺序原则作出说明。时间顺序原则把大量迄今被认为不相干的词序规则归在一条总原则之下,它统治着汉语里大多数可下定义的句法范畴的词序表现。因此,时间顺序原则可以看成是一条普遍的句法限制。

可见,句法结构的象似性原则体现了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正如沈家煊所说“语法结构不完全是‘任意的,而是有理据的、可论证的。”既然如此,我们可以把句法结构的象似性原则运用到汉语连动句研究中,为解释连动句开拓一条全新的路子,使之能名正言顺地跻身于各种句式之列。

二、连动句的象似性研究

(一)典型连动句:V1和V2有时间先后关系

V1和V2之间只具有时间先后关系的连动句是汉语中最典型的连动句。这类句式中“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不是主谓关系,也不是述宾、述补、偏正等等关系,归不到已有的任何句法结构类型里去”,因此它的存在成为主张取消连动句的学者一直觉得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根据顺序象似原则,这类句式中V1和V2之间明显的时间先后关系照应的就是客观世界中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例如:

(1)他一把抓起桌上的钱走了。

(2)他结清住院费出院了。

例(1)中的V1是“抓起桌上的钱”,V2是“走”,抓钱这一动作发生在走之前,因此在句子中的位置前后为序。例(2)中“结清住院费”是V1,“出院”是V2,按理出院前必须结清住院费,所以“结清住院费”位于“出院”之前。这正是汉民族通过对时间的认知将语言和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具体表现,反映在连动句中就是将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通过连用动词或动词性成分的线性排列顺序表现出来。

(二)非典型连动句

除了典型的连动句,表面上看其余几类连动句并不像典型连动句那样具有明显的时间先后关系,但当引入了谢信一的时间顺序原则后,我们便能对这些句式做出合理的解释了。

谢信一接受美国哲学家C.S.Peirce的观点将符号(sign)分为临摹(icon)、标志(index)和符码(symbol)三类,认为每种语言基本上都是符码的,但即使是在纯粹的符码表达中,语言也可以有不同程度的临摹性。在肯定戴浩一的时间顺序原则的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汉语的时间顺序原则就是一种临摹原则。他认为说汉语的人为了构建其世界中的现实,通过汉语创造了真实的、推断的和想象的三种时间。于是,他将时间顺序原则分成三部分:第一,真实时间顺序原则;第二,推断时间顺序原则;第三,想象时间顺序原则。其中,“想象的时间顺序决定汉语中表示同时动作的词的线性次序”,而推断的时间顺序是汉语在真实的时间中创造出来的想象的次序。谢信一对时间顺序原则的丰富和补充为我们解释连动句提供了更加可靠的理据。

我们前面分析的典型连动句实际上就是在真实时间顺序原则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这种典型的连动句,其V1和V2之间的时间先后关系反映的是真实世界中的客观现实,V1、V2所代表的状态或事件具有真实的时间顺序。而非典型的连动句则各不相同,具体表现为:

1.V2表V1的目的

(3)你们厂里得想个法子解决这个噪音问题。

(4)昨天我整理资料写完了调查报告。

(5)他正在调色画画。

前两句话中谓语部分所陈述的内容是尚未发生的事件,那么我们不能将它们放在真实时间中来讨论。既然这样,那为何例(3)中的“想个法子”要位于“解决这个噪音问题”之前呢?这里就涉及一个推测时间的问题。人们根据经验认为在解决问题之前必须要先想出办法,有了办法,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而例(4)和例(5)中谓语部分所陈述的内容分别是已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其描述的场景都可以用真实时间界定出先后顺序。如例(4)要写调查报告一定要先整理手头资料,例(5)在画画之前也要先调出适当的色彩。在这里,例(3)遵循的是推断时间顺序原则,例(4)、例(5)遵循的是真实时间顺序原则。

2.V1表V2的方式、手段、状态

(6)小王总是低着头走路。

(7)一个身材矮小的人提着行李走进了候车室。

这类连动句中的V1和V2之间在真实时间中不易分出先后顺序,因为在V2发生时,V1并没有结束,V1一直伴随着V2。我们无法知道例(6)“小王”究竟是先走路,还是先低头;而例(7)中提着行李这一动作一直伴随着走进候车室这一动作的始终。遇到这种情况,汉语就选择以想象时间来界定V1和V2发生的先后顺序,假设它们是前后相继展开的阶段。这里遵循的就是想象时间顺序原则,“由于汉语已经选用真实时间来排列场景的各部分,想象时间的序列原则只是真实时间序列原则的简单引申”,正是“想象的时间顺序决定汉语中表示同时动作的词的线性顺序”。

3.V1和V2是方式(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8)他举起一幅山水画向大家展示。

(9)领导表扬先进树榜样。

这类连动句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像例(8)这样的在V1和V2之间有明显时间先后顺序的连动句。V1是“举起一幅山水画”,V2是“展示”,虽然V1 和V2在语义上来说具有方式和目的的关系,但是在给大家做展示之前,他必须要先举起山水画,在这点上与典型连动句相似,其遵循的仍是真实时间顺序原则。另一类是像例(9)这样在V1和V2之间没有明显时间先后顺序的连动句。例(9)V1是“表扬先进”,V2是“树榜样”,如果硬把V1和V2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认为榜样是在领导表扬了先进之后才树立起来的,这也不无道理。但是,我们认为“表扬先进”和“树榜样”并非两个界限分明的阶段,在时间上基本重叠,榜样是在领导表扬先进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起来的。对于这种情况,汉语中就借助想象时间来界定V1和V2发生的先后顺序,用想象时间顺序原则来处理同时动作的词的线性序列。

4.V1和V2有因果关系

(10)他跳高扭伤了脚。

(11)他中弹牺牲了。

例(10)中跳高是扭伤脚的原因,扭伤脚是跳高的结果;例(11)中中弹是他牺牲的原因。客观世界中有因才有果,所以在真实时间上原因总在结果之前,这类连动句中V1位于V2之前遵循的仍然是真实时间顺序原则。

5. V1和V2从正反两方面陈述同一动作行为

(12)他站着不动。

(13)他拽住我不放。

例(12)“站着”和“不动”都是对施事“他”发出的同一动作进行陈述,站着就等于是没有走动;例(13)“拽住”和“不放”陈述的是施事“他”对受事“我”施加的同一个动作。既然V1和V2都表示的是同一个动作行为,那么在真实时间上是不分先后的。但是,为什么从反面来陈述这一动作行为的V2总是位于从正面来陈述这一动作行为的V1之后呢?前面我们提到的想象时间顺序原则解决了那些难以区分时间先后的动词性成分的线性排列问题,对于同一动作行为的先后顺序更是要由想象的时间顺序来决定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例如,“正反”这个合成词,“正”就位于“反”之前,而“能不能”、“是不是”、“会不会”这些短语中表示肯定的“能”、“是”、“会”也都位于表示否定的“不能”、“不是”、“不会”之前。因此,对于从正反两方面陈述同一动作行为的V1和V2,汉语中便借助想象中的时间顺序将从正面进行论述的V1视为先发生的动作行为,而将从反面进行论述的V2视为后发(下转第129页)(上接第122页)生的动作行为。这样看来,这类连动句所遵循的就是想象时间顺序原则。

6.V1表V2的条件

(14)他有能力开公司。

(15)子女有义务赡养父母。

这类连动句较特殊,其中V1一般都是“有(没有)+N”构成的。这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新的连动句形式,是古代汉语中未曾出现过的。正因如此,它的身份就更有待我们去证明。如果我们能证明它也是按时间顺序原则构建起来的句式,那么我们就应该承认它也是连动句中的一员。从真实时间上来看,例(14)中“有能力”和“开公司”,以及例(15)中“有义务”和“赡养父母”之间似乎并没有时间先后关系。但这里的“有+N”是后一动作行为实施的条件,经验告诉人们,条件总是先于行动的,反映在汉语中就如复句中表条件的分句一般都位于另一分句之前。再看例句,他在开公司之前一定要先具备能力,一定的能力是他开公司的前提条件;而父母养育了子女,子女就有义务赡养父母,子女赡养父母的义务是在亲子关系确立之时早就存在的。“有能力”与“开公司”的时间顺序和“有义务”与“赡养父母”的时间顺序在真实时间里不易看出,但这种顺序是可以推断出来的,所以这里是在“真实的时间中创造出了想象的次序”,属于推断时间顺序。

对典型和非典型连动句的分析结果表明,各种类型的连动句都遵循认知语言学中的顺序象似性原则,其句法成分之间的距离与概念成分之间的距离是相照应的,其连用动词或动词性成分的线性排列顺序是在时间顺序原则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汉民族通过汉语建立了真实、推断和想象等三种时间来构建他们的概念,而连动句正体现了汉民族对客观世界的这种感知和认识方式。

【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陈建民.现代汉语句型[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6

[3]沈家煊. 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4]不对称和标记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5]谢信一.汉语中的时间和意象[J].国外语言学,1991(4)

[6]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J].国外语言学,1990(4)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陈昌来.现代汉语句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北大中文系教研室.现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简介】齐 静(1981- ),女,四川成都人,硕士,广西警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

(责编 何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