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供配电技术课程考试技术、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研究

2015-07-02 23:40:04曾礼光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改革

【摘 要】从实际岗位的技能需求出发,结合技能考证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为中心,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对供配电技术课程的考核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创建了“题库式考试+实物电气绘图+项目设计”的考核模式,对专业课程的多元化考核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供配电技术 考试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102-03

供配电技术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专业核心课程,面向的领域是中、小型企业,就业的岗位有:变电站值班员、变电站设备维护员、供配电设备检修员、供配电技术管理员、电气施工员和水电施工员等职位。课程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牢固的系统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的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专业人才,以满足实际岗位的技能需求,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然而,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招生、课程建设、教学及考试等诸多环节,在这个系统工程中,课程考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考试作为一项目标性评价,不仅对教学活动起到引导作用,而且对学生达到预定的培养目标也有很强的导向功能,如何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考试技术、方法与手段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借鉴驾驶证理论考试模式,创建开放式的考核平台

基于学科式教学的期末考试,其考核的方式一般采用闭卷的形式,其优点是便于组织,形成标准化的考试,有利于营造公平、公正和严肃的考纪考风,命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是这种传统的“一锤定音”考试方法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课任教师为了提高及格率,通常会给学生出复习范围,甚至直接给出考题及答案,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平时不学习,期末突击背题,还有的学生则将答案带进考场,寻机作弊;其次,有的课任教师为了省事,直接采用往年的考题,甚至教材变更了,其考题也不作调整,导致考试内容与课堂教学相互脱节;第三,由于期末考试在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中占有较高的分值,导致学生只重视期末的书面考试,而淡化了实验实训等实践性环节的考核,这恰恰违背了高职教育以技能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针对期末考试存在的问题,使课程考核回归促进职业能力提升的本位,笔者以改革考试模式为切入点,以教学大纲和实际的岗位需求为依据,借鉴了机动车驾驶证科目一(即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考试科目)考试的成功模式,编制了由600道题构成的供配电技术考核题库,运用计算机软件控制,从出题、答题到评卷等全部功能由系统自动完成,考生的考题是由计算机通过题库随机生成的,考题一旦生成,考试计时即开始,考生必须在60分钟内完成答题并提交,系统根据学生所提交的答案,自动完成评分并给出成绩,考试成绩同时进入主考教师的考试成绩登记系统中。考试的时机,可在理论课讲授结束后在规定的时段进行,每两个星期开考一次,对于考试不过关的,当场可给予一次补考的机会,如果连续两次考核不过关,则系统自动关闭该考生的考试通道,等待下一次考试。该考核模式的关键在于考核题库的编制,因此,在编制考核题库时,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考核的题型为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和判断题等,多选题每小题2分,其它题型每小题1分,成绩评定采用100分制;二是考题要涵盖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对于计算类题目,则以单选或多选题的形式呈现,考题要突出设备的结构原理及分析、电气主接线图的识图与读图、设备规格型号的识读与选择、电力负荷的计算与继电保护电流的整定、电气设备的倒闸操作和变电站(所)机务值勤常识等;三是根据行业的技术发展及企业设备的更新情况,及时修改题库,确保题库的内容与教学大纲的规定及企业现有的设备相吻合。

二、以学校及周边供配电设备资源为素材,创建实物电气绘图考核环节

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因此,专业课程考试应该面向实践,面向实用,注重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习供配电技术最基本的目的,是要求掌握日常低压开关电器的功能及其使用方法,并具备修复一般性故障或对系统进行技术改造的能力。

实物电气绘图考核环节,就是从身边经常接触的供配电系统设备开始,通过接触实物可以有效消化课堂的学习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实训考核的环节,是基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而创立的,以前有不少学生到现场后,面对企业现有的供配电设备,许多应知应会的设备常识却全然不知,高职生自身动手能力较强的优势荡然无存。针对这种情况,并结合学校实训基地现有设备的状况,充分利用学校及周边现有的供配电设备资源,编制了实物电气绘图考核题库,首期题库由60道题组成,作业对象以学校教学楼或实训楼的楼层供配电系统为基本单元,要求在实训期间内,根据该楼层的供配电设备的配置及负荷情况,画出其电气主接线图,并向任课教师提交纸质的绘图方案。

项目考核的组织应结合实训教学的过程进行,其步骤如下:第一,下发工作任务书,明确具体的工作内容及其作业要求;第二,以所在的实训室为范例,根据其负荷及配电情况,对实物电气绘图进行现场讲解示范;第三,进行作业编组,以2人为一个作业小组,并确定具体的作业对象及其地点;第四,现场采集资料,包括楼层配电间内的配电设备的数量及规格型号、任一教室或实训室内的配电箱的设备及负荷情况,数据采集可通过拍摄照片和现场记录的方式进行;第五,根据所采集的数据,按照电气绘图的要求,利用计算机CAD软件完成规定任务的绘图作业;第六,对所绘制的电气主接线进行检查校对并提交。实物电气绘图考核涉及到强电,其安全性尤其重要。因此,在实训考核中,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在数据采集前,应给每个作业小组开具有院(系)盖章的商洽函,随工作任务书一起下发,以便作业小组在前往作业地点采集数据时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任课教师应就数据采集一事预先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二是在现场采集电气设备具体参数时,应在有相关技术人员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并且遵守“眼看手不动”的原则,与设备应保持安全距离;三是对于教室或实训室内的照明设备,考虑到安装位置在天花板上,因此,在采集其额定功率等数据时,可采用估算法或向任课教师咨询的方法解决。

实物电气绘图考核的成绩评定,从与实物相符性、电气符号与标注的规范性、布局的合理性与整洁性等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

三、引入项目设计,考核学生综合能力

以德国的苛勒为代表的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的学习不是一个通过盲目摸索,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机械的联结的过程,而是一个需要理解、智慧参与的过程”。引入项目设计作为实训和考核的内容,正是基于这种思想而进行教学改革活动。

供配电技术的项目设计,是一个应用电力系统基础理论去分析和解决各种用电负荷的供电、配电及其控制问题,是学生综合能力生成的基本平台。根据其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项目设计的内容定位为小型建筑供配电系统的设计与安装,所谓小型建筑是指企业的车间、室内运动场馆和居家系统等,其建筑面积一般小于1000平方米,项目的选择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一是低压配电在整个电力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而且处于电力系统的末端,与电能用户相连接,符合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二是低压配电所需的各种设备,如小型配电箱、低压断路器、漏电保护器等均是常规的电气设备,在市场上比较容易找到,而且价格比较低廉,在物理上容易实现;三是小型建筑系统的供配电设计项目,由于其用电负荷不大,工程量较小,往往不被专业的电气设计公司所关注,是电气安装工程的“盲区”。目前,在这个领域的小型建筑供配电系统的设计与安装工程,大多被不具备电气安装工程资质的中小型装修公司包揽,随着城镇化建设推进,小型建筑系统的电气工程技术人员不足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因此,考核项目的定位也体现了以岗导学,服务基层的办学理念。

设计性题目的考试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系统地掌握课程的知识、原理和方法,而且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个实际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的基本程序如下:下达设计任务书→查找资料→设计电路图→编制工程预算→进行模拟安装→提交资料与验收,考试安排在课程理论学习结束后的实训周完成。设计性题目的考核模式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为了提高其可操作性,应该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应编组进行,通常1-2人为一个小组,为了防止相互抄袭,每个小组考核的具体内容应有所区别。笔者的经验是预先编制考核题库,从目前市场比较常见的小型建筑中选择50套不同类型的建筑平面图,同时为每套建筑规定用电负荷的规模及使用要求,作为低压配电的设计对象,主要的建筑类型有私人别墅、家庭住宅、车间、教室、实训中心、食堂、运动场所等。二是建筑电气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一切用电设备提供配电及其控制功能,供配电设计不是简单给用电设备接通电源,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而且要符合国家有关技术规范,因此,在项目设计考核期间,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和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等技术标准的相关资料或查询链接地址,以确保所设计的项目符合国家标准。三是把项目设计当作一次“实战”来演练,每个小组至少安排一次与客户沟通环节,教师充当客户,而学生则代表为客户服务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沟通的过程中,不仅要随时回答客户提出的问题,而且要根据其要求修改设计方案。四是要求所有的设计方案,必须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来完成,设计方案要同时提交纸质和电子两种文档。提交的资料包括:设计封面、设计概述、建筑系统用电负荷表、系统的供配电电气主接图、照明平面布置图、插座及日用电器平面布置图、配电工程费用预算表。

项目设计考核的成绩评定,从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合理与可行性、美观与整洁性以及与客户沟通的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评分标准如表2所示。

“题库式考试+实物电气绘图+项目设计”的成绩评价模式,其权重系数分别为0.4、0.25和0.35,实践证明,改革的效果明显。首先,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实践环节,专心做事的多了,主动提问的多了,加班加点的多了;其次,有效提高了课程考试的及格率,改革前供配电技术考试成绩的及格率一般都维持在70%-80%,有些基础较差的班级甚至跌落到50%以下,实行新的考试模式,其及格率达到了92%以上;再次,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尤其是项目设计的考核项目,对学生来说就是一件经过精雕细琢,付出巨大努力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齐瑞国,许鹏奎.高校课程考试的现状调查与改革探讨[J].高校论坛,2010(1)

[2]苏德荣,尹淑霞.借鉴美国经验改革我国大学专业的课程考试方式[J].中国林业教育,2014(1)

[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付艮秀,王邦林.工厂供电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吕文,佟会文,佟绍成.构建多元化考试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7(11)

【基金项目】2012年广西高校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414)

【作者简介】曾礼光(1958- ),男,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电气自动化技术。

猜你喜欢
改革
不是改革的改革
中国外汇(2019年17期)2019-11-16 09:31:02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个税改革,你的税后收入会增加吗
中国外汇(2019年7期)2019-07-13 05:45:00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