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形成的现实因素分析

2015-07-02 03:37马良
智富时代 2015年6期

马良

【摘 要】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倡议不是孤立时空条件下的空乏的丝绸之路复兴计划,而是与21世纪以来国内外各种政治、经济、技术因素的共同作用相关。具体而言,中国综合国力复兴、欧亚政治环境改善、沿线经济纽带强化与交通运输技术革新等一系列进展的出现,共同构成了“新丝绸之路”战略得以提出的历史条件。

【关键词】一带一路;现实因素;历史条件

2013年9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时正式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简称“一带一路”。这是新一届政府在上海自贸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之外提出的又一重大国家发展战略,同时也是中国政府首次明确以“(新)丝绸之路”的名义阐述对周边及欧亚经济合作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构想,具有特殊的时代精神和历史意义。

一、中国综合国力的复兴

作为丝绸之路东端最重要的国家,中国国力的盛衰直接影响着丝绸之路的兴废。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倡议得以提出的首要历史条件,在于当代中国综合国力的全面复兴。

首先,凭借着新中国前三十年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家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正在快速实现复兴,并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在工业体系上,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形成了全球最完备齐全的国民经济与工业体系。在主要经济指标上,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计算,1921—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2.8%。同时,1978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而到2013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达3.82万亿美元,雄踞世界第一位。可以说,中国复兴丝绸之路的物质条件已基本具备。

其次,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西部边疆的治理达到了空前的深度和广度。尽管仍然面临着“疆独”、“藏独”等分裂势力的挑战,但新中国对西部边疆总体上的有效治理使其基本消除了历史上中原王朝始终面临的内部军事挑战和武装叛乱,从而使中国得以最大限度地动员和整合国内资源,沿着海陆丝绸之路对外拓展。同时,历史经验表明,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兴衰,不仅与欧亚大陆中心的中亚地区经济实力有关,复兴陆上丝绸之路归根到底取决于中国,尤其是包括边疆在内的西部地区能否提供足够的国内力量支撑。因此,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边疆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中国经略西部的能力已大大增强,从而使复兴丝绸之路具有了国内基础。

第三,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中国动员和运筹对外关系的资源、手段更加丰富,塑造外部环境的能力显著提高。以国家实力为依托,中国开始越发广泛而积极地参与到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为解决各种全球性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提出中国方案,发挥中国作用,强调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可以说,伴随着综合国力的全面复兴,今天的中国已经初步积累了同时经略海陆丝绸之路的潜力,而这是历史上任何一个强盛的中原王朝所无法企及的。

二、欧亚政治环境的改善

丝绸之路的兴衰总是与特定的政治安全情势息息相关。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倡议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必然是以相应的政治安全基础为历史前提的。

首先,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结束了中国与苏联的政治军事对峙,解除了苏联在中国西部和北部的军事包围。中苏关系正常化则使中国进一步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国家发展战略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之间的协调,从而得以提前告别了冷战和冷战思维。

其次,20世纪90年代中国有效的构筑起了俄罗斯、中亚国家和睦友好关系和边境互信机制,并顺利解决了与俄罗斯和中亚国家之间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在外交关系方面,继1992年与五国建立外交关系后,中国又先后通过双方高层互访的方式,分别与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签署关于相互关系基本原则的联合声明。由此,初步奠定了中国与中亚五国外交关系的政治基础,除了印度、不丹外,中国已彻底解决了同12个邻国的陆地边界问题。

第三、作为政治互信的结果和延续,2001年上合组织成立,随着成员国、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不断增加,上合组织已成为中国与成员国进行政策协调、联合反恐、相互支持和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

三、沿线经济纽带的强化

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沉寂之后,中国不仅已与丝绸之路最西端的全球最大发达市场——欧盟——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与沿线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的贸易、投资、人员往来也日趋频繁,后者在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版图中的地位愈发彰显。

这一深刻变革的历史含义在于:一方面,中欧之间重新建立了历史上因奥斯曼帝国垄断东西方贸易通道而逐渐瓦解的经济纽带,并逐渐改变了近代以来西方支配下的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关系;另一方面,中国与沿线发展中国家重新强化了彼此之间受近代西方冲击而日益走向没落的经济联系,并逐渐建立起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新型合作关系;另一方面,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场、重要投资来源地。可以说,21世纪以来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纽带的强化,使得复兴丝绸之路具有了充分的历史基础。

可以说,21世纪以来,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纽带得到了历史性的强化。在与沿线各国积极开展贸易往来的同时,中国陆续搭建了上合组织、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论坛等一系列经济合作平台。目前,中国也正在与相关方开展诸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等一系列重大经济合作机制的磋商、谈判和研究。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倡议并非全新的欧亚洲际合作方案,而是对中国与沿线各国之间既有经济合作机制、平台和网络的进一步整合与升级。

四、交通运输技术的革新

除了受到特定的政治、经济条件推动之外,“一带一路”战略倡议的提出,也与当代交通运输技术的革新密不可分。一方面,随着现代海上运输技术的发展,传统远洋贸易受气候、洋流、补给、通信等方面的制约已大大改善。另一方面,随着航空、公路、铁路、管道等跨境运输方式的兴起,以海运为主导的现代贸易运输体系得到了有力的补充。

21世纪以来,陆上油气管道的陆续修建使得中国的能源进口获得了除海运以外的新途径。同时,随着现代铁路和公路运输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高速铁路、重载铁路的兴起,陆路运输的成本正在大幅降低,长期困扰古代陆上丝绸之路运输量承载不足的问题亦然得到了极大的缓解。相较于海运,铁路运输具有时间优势;相较于空运,铁路运输则具有成本优势。更为关键的是,它使得欧亚大陆的贸易联系方式尤其是中亚地区的贸易畅通迎来了新的契机。

目前,中国以成为世界上高铁发展最快、运营里程最长、运营时速最高、在建规模最大、技术最全面的国家。随着中国高铁的发展,逐步完成“四纵四横”铁路快客通道和六大城际快客系统。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铁路营运里程突破10万公里。21世纪以来,铁路尤其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正在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中国区域间的经济的人员往来方式。世界银行的最新研究表明,中国的高铁建设成本大约为其他国家的三分之二,而票价仅为其他国家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简言之,21世纪以来各种国内外政治、经济、和技术条件的交织组合,赋予了复兴丝绸之路前所未有的历史契机,而这也使得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有可能超越过往各种空乏的丝绸之路复兴计划,具备真正得以实现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