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会生
他的双眼看不到光明的世界,只能靠听觉和触觉感知。但他凭着一股韧劲,在母亲的帮扶下,读完了小学、中学,考上了心仪的大学。更令人敬佩的是,通过不懈的努力,他驾驭了健全人都不愿涉足的民族乐器——笙。在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36名盲人角逐的第三届全国盲人歌手及乐器独奏大赛决赛中,他荣获第三名;在由文化部中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基金会和团中央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等多家权威机构联合举办的星星火炬音乐大赛上,他荣获金奖。他就是北京特教学院音乐艺术系2014级学生王宇南。
与不幸抗争
“这孩子眼晴不跟人,是不是有问题?”在抱着孩子到照相馆照相时,摄影师的疑问使母亲关曙光和家人慌了手脚。赶紧凑钱到北京同仁医院让名医诊断。“因为你和你爱人先天性基因不合,这孩子得的是先天性黑盲症,将终身双目失明。”医生的话就像晴天霹雳,使她觉得天悬地转。
“妈妈,给我讲故事呀!”妈妈一拉他手,他就缠着妈妈讲故事。为了照顾好儿子,她辞去了工作,在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同时,自学幼教知识。为了让宇南自立,她教他借助沙发走路,学会自己穿衣洗漱。胖胖的宇南不想自己做,妈妈就讲故事,讲《十万个为什么》《伊索寓言》吊他胃口,并通过故事人物拟人化,让他知道自强的道理。冬天,衣服多,不好穿脱,妈妈就引导他想办法,将上衣集中放到一个沙发上,裤子和袜子放在一起,早晨宇南摸到一件衣服就能找到一类衣服。天长日久,他穿衣服的速度与健全人相差无已。
老天在为宇南关上一扇门的同时,又为他打开一扇窗。从小他的音感特强。他通过听一次别人走路的声音,这人第二次来他家,他就能从老远分辨出来;对猫、狗等动物的叫声,他学得惟妙惟肖,小嘴叫人更是甜度超标。
母亲看到他的这一优势,就为他买来了收音机,路遥小说《平凡的世界》、刘兰芳的《禹舜大传》使他听得如醉如痴,钢琴协奏曲《黄河》、笙独奏曲《阿细欢歌》使他百听不厌。优美的歌声穿破黑暗的束缚,引领他感受常人的快乐和自由;《新闻联播》使他通过耳朵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妈妈又为他买来电子琴、复读机,让他学英语、听音乐。特别是第一次接触电子琴,他就喜欢上了。用手摸不同的按键,就能发出不同的音响。在妈妈的启蒙下,他学会了弹“1、2、3、4”,学会了弹《小燕子穿花衣》等儿歌,电子琴成了他的好伙伴。
为了能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将来得到更好的发展,母亲独自把宇南和小他几岁的弟弟从辽宁带到北京,到北京盲校深造。
音乐里边有黄金
从小宇南就是个腼腆的孩子,只有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他才特别活泼,爱说爱动,“要是有个陌生人在边上,让他说话可费劲了。”由于他这种内向的性格,家里人从来就没把他往音乐方面考虑,更别提去吹笙了。有一次他们班里来了几个老师,要挑几个吹奏乐器的学生,没想到选中了宇南。得知此事后,母亲问老师为什么会选他。老师的答案倒是简单,一是他身体很壮实,有气力;二是他手大,捧得住乐器。“我真没想到,搞音乐的还要有这些条件,怎么那么像我老家找苦力的啊!”
摸着用十七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的笙,宇南被它的神奇所吸引,对它爱不释手。盲校王老师告诉他:笙,是中国汉族古老的吹奏乐器,它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中国民间色彩,对西洋乐器的发展曾经起过积极的推动作用。宇南听着老师的介绍,对笙更加爱不释手。王老师拿着他的手,让他摸每个音节,熟悉笙;看着他无法识谱,就为他唱谱;学习新的课就为他示范,手把手教他找音。小宇南非常刻苦,老师教他一遍,他就记住了音的位置,记住了谱。
笙不同于别的乐器,它的“1 、2 、3、4”不是呈一条线有规律地排列,而是根据乐器的美观,呈不规律分布,中、高、低三个不同音调加在一起有21个音阶,都需要背下它们的位置。他在课上排除杂念认真学,课下认真练,有时,一个动作要重复百遍。吐音是基本功,他就不厌其烦地先练用嘴吐,然后在笙上找感觉,一秒钟就练60次,吐得口干舌燥,但练之前和练的过程中不能喝水,那种难受劲儿就别提了。
但这还能忍受,最难练习的还是吹花舌音。练这个音要求舌头要软,还能打弯,为了让他感受舌头的状态,老师就让他摸自己的舌头。为了让舌头达到要求,他就在老师的指导下,边听郝爱民的磁带,边练绕口令,软化舌头。笙很重,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很不适应,经常一节课下来两只胳臂都抬不起来了,而嘴皮更是吹出了黄豆大的血泡。他真正感受到了“小楼吹彻玉笙寒”的滋味。
这年的一个冬日,练完笙的宇南胳膊实在拿不动了,就把它放在一边等妈妈,等妈妈和他坐上公交车时才想起来笙还落在路边,母子俩急忙下车往回找,但还是没有找到。“那个可是我妈从亲戚朋友那儿借来6000多块钱给我买的新笙啊,急得我和妈妈都哭了……”
既要学文化课,又要学盲文,还要吹笙。有时累了,他真想打退堂鼓,但看到老师的耐心劲,妈妈的期盼,他坚持下来了。“宇南乐感非常强,笙这么个乐器本身就是个冷门,很少有孩子接触,别的孩子一年才学会一支曲子,可他两三个月就能学会。”王老师在教了他一年后得出了这个结论,并让他母亲为他另请高师。他们就找到了解放军艺术学院音乐系中国器乐教研室主任、二级演奏员王俊峰,拜他为师,学会了顿音、倚音、跳音等12种笙的演奏技巧。之后又拜我国吹笙大师王慧中为师,使宇南的演奏能力达到专业水准。
在盲校老师的介绍下,宇南参加了北京市残疾人民乐团的考试,并因成绩优异被录取。在乐团,他的眼界更开阔了。他又接触到钢琴、葫芦丝、二胡和笛子,学会了在指挥的协调下的整体配合。2008年残奥会开幕式上,他和乐队的伙伴演奏了民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他的笙独奏更是赢得了满堂彩。他们演出的盛况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播出,《北京晚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并以《盲人乐手》为题,用一个版报道了他和弟弟的打拼历程。
用音乐打造光明
王宇南永远忘不了恩师王俊峰、王慧中对他的谆谆教导和寄予的殷切期望。他的梦想和恩师一样,将笙这件古老的伴奏乐器从伴奏推向独奏,将它推向世界,并作词、作曲,为民族艺术在国际舞台上增光添彩。同时,王宇南希望成为音乐制作人,在残疾人和健全人中普及音乐,展示音乐的魅力。
他将吹了近10年、有21个音阶的小笙换成了有40个音阶的大笙,使他通过笙不仅能演奏民乐,还能演奏西洋乐,表现力进一步丰富。2011年,他决定报名参加第三届全国盲人歌手及乐器独奏大赛和多家权威机构联合举办的星星火炬音乐大赛。
为了传承笙的艺术,他在恩师的指导下,选定笙独奏《野蜂飞舞》为参赛曲目。在过去,这个曲目由手风琴和钢琴联合演奏才能展现出快节奏的野蜂飞舞效果。现在要用笙吹出,就要手和嘴配合,手要在短时间内快速移动,弹奏出不同的音阶。为此,他先将曲谱转换为盲文,利用一切时间背谱,熟能生巧;在此基础上,反复练习,一练就是多半宿。为了增加笙的演奏效果和表现力,他找到石景山区盲人音乐制作人赵新制作伴奏带。看到赵老师的成功,更增加了他终生献身音乐制作的信心和决心。
2011年8月的一天,在河北香河天下第一城多功能厅,四名专家评委在台上坐成一排,对他的演奏进行评判。宇南使出浑身解数全力演奏了笙独奏《野蜂飞舞》。在绿色的田野上,成群的蜜蜂快速飞来,繁忙地授粉、采蜜,为人类生产出优质的蜂产品。他的演奏赢得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
盲校毕业了,今后的路怎么走?乐队指挥李任炜的话在他脑中回荡:盲人的脚下永远没有现成的路,要通过自己用心一寸寸地铺出来。看到妈妈为了三人的生计,含辛茹苦地操持着两个盲人按摩店,他决定上职高,当一名按摩师,为妈妈减负,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喜爱的音乐。但没过一个月,他就感受失去音乐的痛苦,他觉得自己音乐知识仍然贫乏,有了强烈考大学深造的愿望。妈妈知道他的想法后,非常支持他。但宇南没上过高中,补课、上大学的费用让母子俩犯了难。企业家宋伯伯了解了他家的情况,伸出热情的手,解决了他们的困难。经过三年的努力,宇南终于在2014年考上了北京特教学院艺术系本科班,为他实现音乐制作人的目标奠定了基础。
“我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不仅要感谢妈妈,更要感谢社会各界、感谢‘娘家——各级残联的支持。我要将所学的知识为残疾人服务。”回想自己所走过的路,宇南对今后的方向作了调整。在北京盲校建校140周年之际,当学校发出请他回校参加校庆演出的邀请后,他二话没说,就提前安排好功课,用3天时间参加学校排练,并参加演出。
音乐可以启迪智慧,可以抒发感情,可以陶冶情操,宇南打算下一步要参加市区残联组织的演出,向残疾人和社区居民普及音乐知识,让他们感受音乐的魅力,用音乐描述出一个千变万化的美丽世界。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