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
摘要: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在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能力素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旨在寻找制约民办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行方法与措施,为民办高校育人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为辅导员核心能力的提升,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能力标准;民办高校;辅导员;能力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6003303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民办高校已经从20年前的“三无”(无资金、无师资、无校舍)状态,转变为更加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育人质量。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同样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而辅导员是高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的中坚力量。为了建立辅导员相对独立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强化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充实丰富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以下简称《标准》)。文件对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基本素质、能力要求都进行了清晰的界定,为推进辅导员队伍能力素质养成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思路。
1《标准》中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的划定
《标准》中,以辅导员的工作年限为划分界限,把辅导员的等级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在相应等级中对辅导员的能力要求也依次递进。从中笔者也得出,辅导员素质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职业生涯,这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也向辅导员提出了不同的职业素质要求[1]。在深入学习《标准》后,笔者对辅导员职业能力进行再次归纳,结果见表1。
从表1中我们得出,就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而言,应包含两方面:一是通用性的政治素质,二是阶段性的专业素质。二者关系紧密,相辅相成。本文将研究的视角主要集中于后
表1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归纳表
对象素质要求通用
素质全体辅导员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阶段
素质初级辅导员
(1—3年)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高度的岗位责任感,爱岗奉献的师德风范,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刻苦勤奋的钻研精神中级辅导员
(4—8年)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方面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积累了一定理论和实践成果高级辅导员
(8年以上)具有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功底和学术修养,善于把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象的本质规律,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把实践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者。因此,笔者在《标准》提出的9项职业功能的基础上,以广东省10 所民办院校的现任辅导员为样本(有效问卷304份),选取工作经历、学历层次、专业类别、学术研究、技术职称等几个指标分析广东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现状。
2广东省民办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分析
2.1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经历
表2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经历
是否有企业
工作经历是否有教育管理
工作经历是否有教学
工作经历是否是否是否6424016214219411021.1%78.9%53.3%46.7%63.8%36.2%
工作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辅导员的综合能力。从表2可以看出,大部分辅导员经历时间较短,有教育管理工作经历的仅占53.3%;有教学工作经历时间最多的为4年,占63.8%;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就相对非常缺乏,仅占21.1%。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在现任的民办高校辅导员中,绝大多数具有教育管理经历或教学经历,具有一定的辅导员工作基础,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民办高校辅导员整体队伍还很年轻,工作经历相对比较单一,企业工作经历相对较少,对学生的培养信服度存在折扣。
2.2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学历
表3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学历状况
学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人数(人)281671090百分比(%)9.254.935.90
在304名民办高校专职辅导员中,有硕士学历的辅导员109人,占总数的35.9%;有本科学历的辅导员167人,占总数的54.9%;有专科及以下学历的辅导员28人,占总数的9.2%。从学历结构来看,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大多数都是本科学历,甚至少数辅导员还是专科学历,但也有部分研究生学历的辅导员。整体看来,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知识水平偏低和理论功底偏弱,使得民办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经常出现由于理论功底薄弱而导致教育底气不足的情况。
2.3民办高校辅导员的专业类别
表4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学科背景(多选)
最终学位学科(%)学科背景数量理工经济管理人社教育法学其他1个2个394860544221401341812.915.819.817.813.96.913.288.211.8
从专业结构分布上看,辅导员专业背景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在参与调查的 304名专职辅导员中,按最终学位学科所涉及到的学科门类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分别是管理类、人文社科类、经济类、教育类、理工类、法学类。由于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专业包含于法学类中,而具有法学类学科背景的仅占到 6.9%。从数据中我们得出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学科专业背景纷繁复杂,部分辅导员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但更多的辅导员不具有相关学科专业背景,并且对这些学科专业知识没有系统的学习和理解,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功底和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专业素质。
2.4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学术研究
从客观上讲,学术研究的实践及发表论文的多少是能够
表5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学术研究情况
发表论文(篇)0123篇及以上平均篇数人数1767046120.42%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辅导员研究能力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辅导员工作水平的情况。在304人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教育研究论文在3篇以上的辅导员仅有12人,占3.95%;发表1—2篇的有116人,占38.2%;有半数多的人从没发表过论文。从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民办高校辅导员沉溺于事务性工作,缺乏对工作的思考与研究,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缺少合理的归纳,对于开展学术研究的积极性不高,能力较弱,这对提高辅导员自身工作的科学性、个人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2.5民办高校辅导员的技术职称
表6民办高校辅导员的技术职称统计
职称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及以下人数22944229比例0.7%9.5%14.5%75.3%
从表6可以看出,在全省10所民办高校专职辅导员中,具有正高职称的占总数的0.7%,副高职为9.5%,中级职称为14.5%,初级及以下职称为75.3%。从数据来看,多数民办高校辅导员都是初级职称或者没有职称,具有中级职称的辅导员比较少,但也有部分退休返聘的具有高级职称的辅导员。总体上来说,大多数民办高校辅导员职称低,缺乏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研究能力,没有理论研究和理论成果作支撑,工作起来全凭自己的经验或照搬别人的做法,这使得工作创新不够,难有出彩表现。所以,培养民办高校辅导员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升辅导员的科研素质和创新素质,既意义重大又任重道远。
3民办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再构建
教育部思政司司长冯刚在研究培养与提升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构建与策略时,构建了辅导员的素质结构MKI模型,并提出提升队伍素质的四个方面:一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选拔和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才,三是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培训与教育,四是构建学习型团队[2]。笔者在此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民办高校的自身特点,在上述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知识、技能、才干能力三核模型,见图1。
笔者认为,辅导员的能力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知识、技能、才干,依次递进。而辅导员能力的提升途径,就可以从这三个要素入手,依次加深,形成一套完整的辅导员能力提升体系。
3.1加强辅导员对知识尤其是学生事务的学习、积累、共享、传播
学习是辅导员知识管理的起点,也是知识管理过程的第一个程序,是获取知识的直接手段。学生事务变革很快,涉及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的知识都需要抓紧学习。辅导员要将知识条目化、固化、深化,不断加强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建构关于学生事务管理的知识体系。而对于队伍建设来讲,多样化的知识催生了更多的知识的碰撞,产生的新的知识的聚合和裂变。此外,辅导员队伍的知识管理应该关注队伍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这就要培育共享文化,创设有利于队伍相互促进的氛围,让每位辅导员理解知识共享的价值,并看到知识共享给工作带来的益处,发挥每一个辅导员传播知识共享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民办高校的辅导员来说,整体的知识结构相对简单,知识的宽度与深度相对较低,这就决定了民办高校辅导员对于知识的学习、积累、共享、传播的过程需要3—4年(一届毕业生)甚至更久的时间。在这个阶段,学校管理部门要给予大量的人力、物力支持,搭建自由、和谐的沟通、共享平台,而辅导员自身更要努力地投入工作当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为知识的内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3.2着力提升辅导员业务性的培训
技能与知识的最大差别是,技能是以熟练不熟练为判断的。高校辅导员尤其是民办高校辅导员每时每刻都面对着大量的事务性工作,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在目前无法改变这个前提的基础上,我们从辅导员自我提升角度出发,变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出击,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为此要建立科学系统的业务培训体系,通过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培训提升辅导员的整体素质与工作能力。业务性的培训的讲师无需过分强调培训人员的职务、职称等方面,也无需过多考虑“辅导员年度人物”“省级辅导员职业能力比赛前十名”之类的“远距离”辅导员,笔者认为业务性的培训讲师只要在辅导员的日常事务工作某一方面有突出的表现,只要在某项工作中有自己的亮点与特色,就可以作为其他辅导员的“老师”,更加支持“老师”应该从校内产生,既提高了授课者本身的积极性,更可以激励校内其他辅导员的主动性。
3.3大力支持辅导员开展学术研究
技能的进一步深化就是才干。而辅导员个人能力最深层次的能力就是通过大量的积累、练习,然后通过学术的研究,把实践上升为理论层次。为此,各高校要为辅导员搭建研究探索载体和学习交流平台。积极鼓励广大辅导员在工作之余对工作进行阶段性的总结与拔高;学校相关部门可以拨出一部分专项经费,大力支持课题研究,建立面向辅导员的学生工作系统研究课题立项申报制度。同时,鼓励各学院就学生党建、优秀辅导员分类指导、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等工作展开深入系统的专项研究。学校还可以指导辅导员参与理论教学,面向全校学生讲授思想道德修养等专门课程。这样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敲打、锻炼,辅导员的整体理论水平肯定会有明显的提升,对于辅导员的技术职称必然起到催化剂与助推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翁铁慧.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4.
[2]冯刚,等.辅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建设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36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