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索马里在语言、文化等方面,仍有一些与中国的相通之处。最明显的是索马里的语言中,竟有个别单词发音与汉语相同。
近日,索马里发生的爆炸事件,使得全球再次关注到这个地区。事实上,中国驻索马里使馆从1991年关闭,直到去年10月才重新恢复。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中,索马里人的生活却有着难得的安宁。
中国语言和习俗融入生活
公元前17世纪以前,索马里建立了以产香料著称的“邦特”国。1941年,索马里彻底沦为英国殖民地。1960年7月1日,索马里建立共和国。
1991年,西亚德政权倒台后,索马里一直处于军阀武装割据的无政府状态。位于西北部的索马里兰与中部邦特兰以及索马里西南国均为实质独立。2002年4月,埃加勒病逝后,原“副总统”达希尔·里亚尔·卡辛于5月1日继任“代总统”。
索马里是各国货轮出入苏伊士运河的必经海路,由于内战连绵不断,社会、教育体系已崩溃多年,当地人自20世纪以来即以海盗为业。该国海盗每年勒索各国商船,金额难以估计,以致联合国对索国海盗基地展开调查打击。
鲜为人知的是,索马里和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1498年葡萄牙的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抵达东非海岸,当地人告诉他,早在几十年前中国人曾几次来过这里。
在东非海岸的索马里半岛,至今还有一个名叫“郑和村”的地方,人们世代生活在那里,还梦想着有一天打捞郑和留下的宝船。
几个世纪过去,当年郑和与索马里原住民进行了怎样的交流,如今已很难了解详情。但据介绍,时至今日,索马里在语言、文化等方面,仍有一些与中国的相通之处,这很可能就与郑和有关。
最明显的是索马里的语言。索马里通用阿拉伯语,而在更能反映索马里本土历史的索马里语中,竟有个别单词发音与汉语相同。如索马里语单词:“没有了”、“走吧”、“阿姨”,完全就是汉语的发音。他肯定地认为这些是当年人们与郑和交流的证据,当地人在交流中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汉语,并逐渐融入了自己的语言中。
索马里人生活习惯也与中国人有共同点:都喜欢喝茶。在索马里的北方地区,茶水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也是社会交往活动中普遍使用的招待性饮料,在众多家庭中,茶水招待几乎成了设宴款待的代名词。
据介绍,应邀到索马里朋友家中做客,要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准时抵达,届时主人会高兴热情地在院门外迎候。客人进门,主人定会认真泡上好茶,款待来客。
索马里人对招待客人用的饮料十分讲究,除了茶水之外,骆驼奶成了索马里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离开的待客饮料。
迪基尔族人和拉汉文族人没有饮茶的习惯,但他们喜爱用酥油煮绿咖啡豆当饮料喝。
每当客人临门,迪基尔族人和拉汉文族人便将煮好的酥油咖啡豆端上来,将咖啡豆盛在一只木盘子里,传给每一位客人品尝。客人吃过咖啡豆后,主人再将煮过咖啡豆的热汤递给客人,请每一个人涂擦在胳膊和头发上,然后客人学着主人的样子,将酥油吸进自己的鼻孔里,顿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满足感和愉快感。
彬彬有礼的待客之道
索马里人待人彬彬有礼,言谈举止讲究礼貌,社会交往注重礼仪,富有强烈的民族感情。
索马里人同外来客人交往时,总是主动打招呼,热情地握手问候致意,寒暄时问长问短,显得亲切友善。相互熟悉的朋友见面,多数要相互拥抱,进行一番内容广泛的问候,例如“近来身体好吗”“生活愉快吗”等。问候的语言说起来一串连着一串,加上有时还要问候骆驼怎么样,仿佛没完没了,往往持续的时间很长。
当地人遇见身份和地位显赫的贵宾,总是行右腿跪地的大礼。男女见面,多是以微笑表示问候,相互间讲话不多,男女相互握手的现象更是少见。在许多乡村地区,男女老少遇见外来客人,总是在主动打招呼问候之后,围着客人唱歌跳舞,借此表达热烈欢迎的愉快心情。
在社会交往场所,索马里人非常重视自己的着装,非常讲究自己的着装是否得体。无论是出席正式场合或者外出访友,还是在家中接待客人,那些有身份、有地位、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士,绝大多数是西装革履,系着领带,皮鞋擦得铮亮。
许多索马里人也喜欢穿一身民族服装,男士总是一身宽大棉布袍,女士多穿一身色彩艳丽的连衣裙,而且还要佩戴一块花色的头巾。
由于气候炎热,干燥少雨,有身份、有地位的索马里人喜爱穿后半部露出脚跟部的皮凉鞋,那些普通百姓爱穿塑料泡沫拖鞋,而且是在中国早已过时的那种用两个脚指头夹着鞋帮走路的拖鞋。
正是由于当地流行讲究着装是文明礼貌的体现和对他人的尊重,因此,外来客人应当注意端庄、整洁、得体的着装。服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物质文明发展程度以及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修养、审美意识和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的态度。
应邀到索马里朋友家中做客,要按照事先约定的时间准时抵达,届时主人会高兴热情地在院门外迎候。客人进门,总是给主人家带来欢乐喜庆的气氛。女主人会率全体子女一一向客人行礼表示问候和欢迎,然后一一退出客厅。男主人才开始同客人进行热情友好的谈话。
最负盛名的香料之邦
索马里盛产乳香和没药,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香料之邦”。
乳香又名“齿叶乳香”,是一种矮小只有一人高的珍贵野生灌木树种。索马里的贝奥乳香和弗里尔氏乳香中,后者是提取乳香的主要来源。乳香树的叶子小且很薄,边缘有点圆。开花时花朵很小,由白逐渐变成淡红色。从茎皮渗出来的芳香树脂凝固后,便是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乳香。
当地人从每年的3月底或4月初开始采集乳香树脂,直到9月,经过深加工就成为驰名于世的香料了。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喜爱在清真寺里、婚礼庆典仪式上或者招待客人的厅室里燃点香料的习惯。由于天气炎热,人们聚集在一起,腋下分泌的气味,充斥厅室,有时实在令人难以忍受,因此,在索马里人的家庭里,经常燃烧少许的乳香,满屋飘香,经久不散。每逢宾客临门,主人招待客人喝过饮料之后,便取出一只精制、小巧、玲珑的铜炉,放入燃烧的木炭,撒上少许香料,室内顿时香气四溢,沁人肺腑,宾主就在这样一种芳香的气氛中进行热情友好的谈话。
没药一词源于阿拉伯语murr“木拉”,意思是苦的。同乳香一样,没药树的树脂是白色液体。从外观上看,没药树与乳香树区别不大,但没药树比乳香树矮,树脂从树干流出后便凝固,经过加工可制成香料和名贵药材。
没药树是披针形小乔木。在索马里,没药分两种:一种是胶质没药,另一种是采集时不需要割心的天然没药。没药枝条交错,长满刺,夏天开白色的花。由于这种树木采割困难,树脂较少,所以不到一定高度不予修剪。
中医学上入药(指没药),功能与乳香的药用价值及其疗效相同,在世界万千种药用植物中,可与乳香媲美。
据索马里历史文献记载,早在公元两三千年前,每逢乳香和没药收获的季节,索马里的贸易集市就非常繁荣。
一只只单峰骆驼首尾相随,背驮着山民们辛辛苦苦一年来的劳动果实到集市拍卖。乘船慕名而来的腓尼基商人,络绎不绝,按乳香和没药的成色、质量、色泽及纯净度分三个等级,按质论价。
在古代埃及,乳香被用于宗教祭典,没药用作木乃伊的防腐剂。大量的乳香、没药树苗还被当做埃及法老宫殿的装饰物。
到了公元十二世纪和十三世纪,处于繁华兴盛时期的摩加迪沙,不仅是世界上象牙和皮革的贸易中心之—,而且还是世界上第一个乳香、没药市场。
中国同索马里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大约始于唐宋时代。至今中国和索马里民间还流传着“乳香极品,用生命换芬芳(入药)”的说法。《新唐书》和《酉阳杂俎》中都有我国从索马里进口乳香的详细记载。明朝永乐年间,郑和的船队曾两次远航到达木古都束(即今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
乳香、没藥传入我国后,经我国古代中药学家精心研制,洋为中用,将它制成一剂名贵中草药,用以活血、镇痛、行气。
(《中国石油报》2014.10.28、《解放日报》2010.6.2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