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红平
中国的反腐倡廉建设开始迈入新常态,呈现新气象,有必要从理论上对其做出准确把握,以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自信。
一、反腐新常态形成的主要标识
震慑效应初步显现。通过对反腐倡廉形势的科学研判,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履职之初就提出“当前反腐要以治标为主,为治本赢得时间”的实践策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从党的十八大至今,先后有超过80位省部级及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因涉贪落马,其中既有副国级的“大老虎”,又有正国级的“老老虎”。在军队系统,迄今至少有30余名少将及以上军衔的高级军官被查,其中多人为副大军区级及以上将领。在“打虎”的同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比较注重“拍苍蝇”,要求发现一起就查处一起,发现多少就查处多少,不定指标、上不封顶,凡腐必反,除恶务尽,不能养痈遗患。据最高人民法院提供的数据,2014年全国各级法院受理的贪污贿赂等犯罪案件是3.9万件,涉及5.7万人,同比分别上升11.9%和10.1%。实事求是地说,经过短短两年多时间的高压惩治,反腐倡廉形势相对以往“有了很大改观”。社会上“为官不易”的感慨,鲜明印证不敢腐的政治氛围已初步显现。
治本举措开始发力。在宏观层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题,要求深化各领域改革,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与防范腐败同步考虑、同步部署、同步实施,避免出现制度真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发出全面依法治国的号角,提出加快反腐败国家立法,使反腐败斗争朝着法治化大步迈进。在具体举措上,围绕中央八项规定要求,中央纪委监察部及有关部门陆续出台20余项与国家公职人员日常工作生活直接相关的“铁规禁令”。这些规定具体明确,约束性强,为国家公职人员正确处理公私关系划清了界线。但制度的有效执行,关键靠有力的监督问责。为聚焦中心任务、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中央纪委将参与的125个议事协调机构精简至14个,省级纪委参与的议事机构总数由4619个精简到509个,清理比例达89%。与此同时,中央纪委和省一级纪委在内设机构、行政编制、领导职数的总量不变情况下,增设纪检监察室,监督执纪力量相对过去极大增强。这一系列治本措施的叠加,开始使制度笼子扎得更紧更密,腐败的难度大大提高。
反腐红利全面体现。反腐败不仅没有阻碍经济发展,“反而有利于经济发展持续健康”,释放出巨大的活力。近日美国彭博社的调查显示,17位经济学家认为反腐将在2020年使中国GDP提高0.1%~0.5%,大约700亿美元。从那些腐败重灾区的情况看,这场致力于拔“烂树”、治“病树”、正“歪树”的廉政风暴,查杀贪腐病毒、涤荡官场污垢,着力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良好环境,有助于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面对腐败侵蚀,中国共产党没有包庇纵容,而是坚决与腐败进行长期的斗争,“真正把反腐工作变成了一种常态”,不仅在本国树立了威望,而且在世界面前塑造了良好的形象。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组织的调查显示,2012年人们对于未来中国反腐败的信心指数是60%,2013年为73.7%,同比上升13.7个百分点。2014年即十八大之后的第二年,信心指数为85.6%,同比提升11.9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十八大以来,短短的两年多时间,中央的持续反腐带来的民心红利在持续攀升,折射人们对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信心指数亦与日俱增。
二、反腐新常态面临的重大挑战
严峻复杂是对当前反腐倡廉形势的真实描述。这种客观判断建立于党的反腐败实践。实事求是地说,转型时期中国的腐败问题,其滋生既有一般性原因又有特殊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旧体制转换,在很长时期内党对反腐倡廉形势的认识,在实践中逐步接近历史真实。1993年尉健行在十四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首次提出:当前“消极腐败现象在有些方面呈蔓延、发展趋势,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是严峻的”。自此,“严峻”成为研判反腐倡廉形势的关键词,近20年间未有大变动。即使是中央纪委向党的十八大提交的工作报告,也是沿袭多年的提法,用“三个并存”、“两个依然”概括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总体态势。党的十八大后,通过综合考虑查案、信访、巡视、审计发现的问题和贪腐者的沉重忏悔,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在“依然严峻”的基础上,果断增加“复杂”这一关键词,标志着党对反腐倡廉形势认识的深化。在多个场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许多问题“确实印证了中央对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定位,反映当前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因长期积累的严重性。2014年10月16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关于2014年中央巡视组第二轮巡视情况汇报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的任务艰巨,问题的征象表现为“区域性腐败和领域性腐败交织,窝案串案增多;用人腐败和用权腐败交织,权权、权钱、权色交易频发;官商勾结和上下勾连交织,利益输送手段隐蔽、方式多样;有的公然对抗、妨碍组织审查,形成‘拦路虎”,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塌方式腐败”。更有甚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持续高压惩腐的态势下,仍有少部分腐败分子不听“劝告”,一意孤行,不仅不收手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日益突显出当前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问题的严峻程度和复杂程度。这些严重恶化政治生态的问题,意味当下反腐败斗争任重道远。
反腐败成功的要诀在于形成“三不”政治氛围。这一提法,最早源自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关于“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重要论述。尽管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效,党风政风民风相对以往明显向好,反腐败斗争迈入新常态,在很大程度上限于高压惩治初步形成的震慑效应。换句话说,当下形成的反腐新常态,其实是不敢腐的新常态,而非不能腐和不想腐的新常态。反腐新常态存在着由不敢腐逐步向不能腐和不想腐转化的问题。应该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此有清醒认识。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正风肃纪“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基础还不稳固”,虽然情况有所好转,问题亦有所收敛,“但树倒根存,有些是在高压态势下取得的,仅仅停留在‘不敢上,‘不想的自觉尚未完全形成”。随后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中,他强调指出:“从这两年查处的案件和巡视发现的问题看,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因此,在当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反腐新常态面临的重大挑战,就是强化“不敢腐”氛围,逐步实现“不能腐”和“不想腐”。
三、巩固反腐新常态的关键举措
以深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反复发生的问题要从规律上找原因,普遍发生的问题要从体制机制上找原因。从长期以来的反腐败斗争经验看,二者解决的制胜法宝就在于深化体制改革,前者涉及全面涵盖,后者贵在重点突破。首先,全面深化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坚持以改革统揽经济社会各方面工作,“深化腐败问题多发领域和环节的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尤其是要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大幅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以权力瘦身为廉政强身”,坚决打掉权力寻租空间,努力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其次,重点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改革。遵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第36条提出的要求,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必须进一步聚焦党风廉政建设主业,继续深化“三转”,优化配置内部机构力量,坚决落实“两个责任”、“两个为主”和“两个全覆盖”的重大改革任务,真正彻底“解决目前反腐败机构职能分散、形不成合力,有些案件难以得到坚决查办,有的地方案件频发却追究责任不力,影响反腐败成效的问题”,使打击腐败的拳头攥得更紧,更有力量和效率。
以强化刚性约束为保障。在数量上,当前“我们的制度不少,可以说基本形成”,但为什么腐败问题仍然易发高发,确实值得深刻反思。“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当务之急就是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认真开展制度廉洁性评估。“对已有相关制度进行梳理,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群众认可的,要予以重申,继续坚持、抓好落实,严肃纪律,形成刚性约束;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该修改完善的就修改完善,该废止的就废止,该制定新的就制定新的”。二是清晰合理划定权力行使的边界。执政党“应该有一个权力清单,什么权能用,什么权不能用,什么是公权,什么是私权,要分开,不能公权私用”,特别“要强化公开,推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公开中监督,保证权力正确行使”。三是重在抓好制度执行。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不执行、形同虚设,就会形成“破窗效应”。“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使制度成为硬约束而不是“橡皮筋”,“真正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
以夯实理想信念为根基。对于各级领导干部而言,“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制度设计得再缜密,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关键在于其是否有着坚定的思想根基。无数现实事例表明,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因此,“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统一起来,做到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努力补足精神上的“钙质”,当“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境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受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使其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当前,要严格按照“四个能否”的检验标准,促进党员干部切实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作者系南通廉政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
责任编辑:张功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