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亮
【关键词】 中学语文;活动课;要求;效果;目的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12—0053—01
一、以学定教,突出活动要求
教师在精心设计语文活动课的同时,要重视和突出教学实施的有效策略,以学定教,仔细分析学生的学情,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积极引导,精要点拨、启迪,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与交流,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 导向。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确定的学习目标、采取的组织形式要充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科学安排;学习内容的确定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加强实践;体现综合,注意整合,包括语文学科内部各目标、学科领域目标、学习方式等;教师要以教材为依托,拓展教学空间,引导学生确定探究合作的主题。
2. 导法。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一翼。语文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相辅相成,是语文课堂教学巩固、完善、提高的有效过程。综合性学习以其“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充分体现这一学习方式的优势,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操作难度,教师要给予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突出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看、听、讲、议、诵;唱、演、画、辩、写等,在活动过程中学、思、悟、做,让学生有效掌握搜集信息、人际交往、观察感受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 导疑。学贵质疑,鼓励学生善于质疑,带着问题学习,从疑处学,从疑处导。点拨疑难方法多样,如,直接指点、启发思考、提供信息渠道、援引释疑、方法例举等多种方式,可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二、注重过程,突出活动效果
1. 明确活动目标。“活动”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要从科学性、层次性、灵活性和现实性等方面,去积极引导学生确定活动的目标,而不能由教师脱口而定。
2. 提出活动要求。活动内容、活动方式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按活动过程,对活动的关键性步骤要提出具体的操作建议。
3. 指导活动过程。活动过程是达成活动目标的关键。活动过程的有效开展取决于教师卓有成效的引导和点拨。教师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包括学生选择课题、确定目标、探索研究、交流表达、总结归纳等一系列环节要给予具体指导。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进展情况和遇到的困难、存在的问题,做到有针对性地指导、点拨与督促。教师要和学生一起体验挫折、化解矛盾、分享快乐。为学生进行活动提供信息、启发思维、创造条件、智力支持,与学生在共同参与中发现问题,一起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4. 交流活动体会。交流是对学生智慧成果的尊重,也是学生活动的必备环节。在交流活动中有说、有听、有想,还有思想的交汇碰撞。要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使之产生心灵的互动,激发灵感,获得丰富的体验,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
5. 评价活动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评价,同时教师要用发展性评价原理,及时总结整个活动的情况,分析活动的成功之处,表彰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优秀事例,对于后续活动的实施进行支持鼓励,对学生活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对学生活动中得出的结论要进行机智准确地分析评价,这样才能有助于认识的进一步拓展、升华。
三、培养能力,突出活动目的
1. 巧设情境,激发活动兴趣。活动课激活了现成语文教育资源,并在师生互动中临场生成不可再生的语文资源,语文学习活动开展的过程就是创造课程资源并消耗资源生成语文素养的过程。语文能力必须在语文活动中,经过长期的历练养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活动课必须按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等开展活动,设法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活动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全程参与。教师要巧设情境,科学导入,善于激趣,积极引导,及时鼓励,始终把学生的自主性摆在第一位,关注学生个体,培养内在动机,激发潜力,发展个性特长,推进个体主动、和谐、全面发展,较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挖掘情感,提高语文素养。开展语文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艺术感染力,充分挖掘课文情感因素,促使学生在情感的接纳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促进学生理解课文语言,在情感的交融和碰撞中发展和丰富学生的语言。用课文的情感培育和提升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与课文情感发生共鸣,并加以拓展,让学生在情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