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琦
遇到老人突然摔倒该不该出手相救?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鼓励爱心人士大胆伸出援助之手,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焦西街道电翔社区祥和小区居民议事会近日设计制作了120张“扶我卡”,卡的正面印有老人的基本信息,背面有老人子女的联系方式,并且有免责声明。
老人摔倒扶不扶?俨然成了一个新的社会命题,由此而衍生的社会现象、道德、法律等审论不绝于耳,但要改变这种社会现象或许要经过长期的风气改变和法律完善,那么现在的老人怎么办呢?他们所面临的“摔倒”问题在“现行”社会下如何解决?“扶我卡”或许可以成为一种方法。
“扶不扶”的争论主要来自于“诈摔讹扶”及“扶错担责”。和碰瓷一样,现实中“诈摔讹扶”的现象的确存在,也正是这种行为伤了“社会道德”的心,让很多人在面临此类情况时选择了成为“被良心谴责的逃跑者”。再者,老人摔倒在地的原因多样,而造成的后果更多样,心梗、脑梗、骨折等情况都有,这时能不能扶、怎么扶都是问题,一旦扶错,加重老人病情,责任无法推卸,这样的例子并非没有,毕竟“错扶”对导致病情加重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扶我卡”是否具备法律效力还有待商榷。法律最终依靠的是证据,一旦发生纠纷,“扶我卡”不能成为任何凭证。但这并不代表“扶我卡”没有意义,“扶我卡”在于唤醒人们的良心,唤醒社会道德体系,它是老人的呐喊,告诉人们不讹人的好老人永远多过坏老人,告诉人们“莫怕”!莫让怀疑占据道德,疑人之心不可无,但过分的怀疑,不留下一丝对社会的信任,不留下一丝心中的柔弱,那么内心如何能安稳地度过?生活如何安稳地继续?勇敢起来,良心与道德才应是处事的准绳。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比如使用手机等器械录像,留下证据。
见到老人不敢扶,固然彰显了社会道德的滑坡,又何尝不是暴露了法律的缺失?如果法律能够切实保证扶人者的权利,给助人者有效兜底,那么相信道德的回归终会来临,良心只是隐藏,却没有消散。现在,多地已经试行《老人跌倒干预指南》、《救助行为保护条例》等,尝试破解扶不扶难题。只有完善的法律才能扶起跌倒的道德,才能挽回社会信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根治扶不扶的根本。
法律为根,民声为枝,“扶我卡”作为呼唤道德的民声,是社会自发的破冰之举,说明了人们对道德回归的渴望,有其必要的社会意义。同时,且不说“请您扶我”的争论,“扶我卡”上标明了老人名字、电话、地址等信息,对患有心脑疾病、记忆力减退等老人来说,更是救助指南针。老人在外发病、走失,警方苦寻家人的现象比比皆是,而有了这张救助卡,让救助者有“线”可寻,如此才能有的放失地放开胳膊实施救助。因此,“扶我卡”的出现不论从何种方面讲都应点个赞,它是一张老人贴心卡,更是良心召唤卡。当碰上摔倒老人,请响应良心的召唤,每个人的一点善行终能聚成一个温暖和谐的中国梦,终能让道德重新站起来。